基本信息
书名:大脑的奥秘:人类如何感知世界
定价:88.00元
售价:64.2元,便宜23.8元,折扣72
作者:(英)Tom Jackson(汤姆·杰克逊),张远超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1213100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更多科普好书请关注:电子工业出版社自营店【图书特色】◎ 果壳创始人姬十三、脑科医学王伟民 重磅荐读◎ 从孩子到成人都能看懂的唯美神经科学史◎ 收录100个与大脑运转有关的思想,带你探索大脑的奥秘◎ 配有极具收藏价值的神经科学史大事年表 围绕大脑进行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学科,神经科学当属核心,而它的发展也与哲学、心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有着紧密联系: ◎ 神经科学家已经揭示了神经信号产生和记忆构建的化学过程; ◎心理学家发现了思想与大脑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 ◎哲学家甚至也参与到对大脑的研究中,探讨是否可以用科学来准确测量评估人类的意识…… 人类的疑问与难题正因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得以攻克,但依然有无数的谜题等待人类去探索和解答。 这本精装全彩的《大脑的奥秘:人类如何感知世界》适合从儿童到成人在内的全多年龄读者阅读,如果你是科普爱好者,尤其是对脑科学感兴趣的读者,你一定会爱上这本书。
内容提要
人类自古就对我们的大脑充满着好奇,对大脑的探索更能追溯至公元前一万年之前。经过千百年的观察和实践,科学家们发现大脑这堆一公斤多重的脂肪和蛋白质是宇宙中*为复杂精妙的系统,它由830亿个神经元和数以万计的神经连接构成,而大脑损伤可以导致瘫痪、失语、失明、失聪甚至人格的改变。 大脑如何令人类成为与众不同的生物?我们如何通过大脑认识和感知世界?藏在大脑中的奥秘究竟还有多少?这本书便收录了100个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研究大脑的学问——神经科学相关。 关于大脑的诸多疑问与难题正因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得以攻克,但依然有无数的谜题等待人类去探索和解答。 书中还配有神经科学史大事年表,将人类历史上的神经科学事件、科学发现、历史事件、文化历程等囊括其中,极具收藏价值。
目录
目录
1 头骨上的洞
2 古埃及文明中的大脑
3 邪恶之眼
4 中医学中的大脑
5 希波克拉底和体液学说
6 视觉理论
7 三种灵魂
8 古代的睡眠理论
9 盖伦之道
10 大脑的分区
11 飞人
12 感光眼
13 激情与情绪
14 跳舞病
15 达芬奇的蜡像
16 藏在米开朗基罗画中的大脑
17 维萨留斯的解剖研究
18 女巫病
19 脑卒中
20 笛卡儿:反射和理性
21 威利斯循环
22 功能解剖
23 圣维图斯舞蹈病
24 知识的本质
25 唯心主义
26 视交叉
27 生物电
28 颅相学
29 帕金森病
30 贝尔-马让迪定律
31 神经元
32 麻醉药品
33 菲尼尔斯盖吉
34 耳朵的神经病学研究
35 嗅觉
36 胶质细胞
37 语言中枢
38 味蕾
39 神经科学与种族主义
40 电刺激治疗
41 心境障碍
42 神经网
43 感觉中枢与运动中枢
44 幻肢
45 达尔文关于情绪的研究
46 眼睛的结构
47 黑色反应
48 意向性
49 切片机
50 脑电图
51 催眠术
52 发作性睡病
53 视觉皮层
54 妥瑞氏综合征
55 詹姆斯-朗格情绪理论
56 大脑半球优势
57 精神分析法
58 睡眠剥夺
59 整体大脑功能学说
60 触觉感受器
61 突触
62 自主神经系统
63 双相情感障碍
64 失用症:运动障碍
65 症
66 读写困难症
67 大脑功能地图
68 症状对功能
69 精神分裂症
70 癫痫
71 神经中心:纹状体
72 智商
73 小脑
74 格斯塔运动
75 神经递质
76 均势原理与总体活动原理
77 下丘脑
78 听觉理论
79 电抽搐疗法
80 脑白质切除术
81 自闭症
82 体质心理学
83 胼胝体
84 半个大脑:偏侧忽略
85 大脑听觉皮层
86 行为主义学说
87 边缘系统
88 大脑机器
89 认知行为疗法
90 动作电位
91 睡眠周期
92 记忆的踪迹
93 昏迷
94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95 身份
96 功能磁共振
97 超心理学
98 意识的难题
99 个性还是神经疾病?
100 计算机脑
101 大脑:基础知识
未解之谜
的神经科学家
神经科学史大事年表
盲点测试
脑筋急转弯
视觉错觉
索引
参考文献及其他
作者介绍
关于作者
汤姆·杰克逊(Tom Jackson)是英国科普作家、编辑,从事科普创作和编辑20多年,创作过80多部畅销作品、杂志投稿上百篇。汤姆擅长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其作品涵盖范围甚广,他将大量精力与时间都放在与人沟通之上,以寻找到更有趣更生动的叙述方式,以使自己的作品适合不同年龄层、不同阅读能力的读者阅读。汤姆现居英格兰的布里斯托尔,和他的妻子与三个孩子生活在一起。
关于译者
关于作者汤姆·杰克逊(Tom Jackson)是英国科普作家、编辑,从事科普创作和编辑20多年,创作过80多部畅销作品、杂志投稿上百篇。汤姆擅长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其作品涵盖范围甚广,他将大量精力与时间都放在与人沟通之上,以寻找到更有趣更生动的叙述方式,以使自己的作品适合不同年龄层、不同阅读能力的读者阅读。汤姆现居英格兰的布里斯托尔,和他的妻子与三个孩子生活在一起。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丝毫枯燥乏味的学术腔调,而是以一种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那些原本抽象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引领我们穿越大脑的迷宫,一步步揭示它工作的奥秘。在描述记忆的形成和提取时,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比如将神经元比作信息传递的信使,将突触比作信息交流的桥梁,这些形象的比喻让我立刻抓住了核心要点。书中对不同类型记忆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不同大脑区域的存储方式,都得到了非常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对比印象深刻,它解释了我们是如何在处理当前任务的同时,又能从过去储存的信息中提取所需知识的。而关于情绪和感知之间的联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判断力,甚至是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例如,当我们感到恐惧时,大脑的杏仁核会迅速激活,使我们对潜在的危险更加警觉,这在进化上具有重要的生存意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只是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而是通过大脑的过滤、加工和解读,主动地构建着我们所经历的世界。它的语言充满了活力和智慧,让我全程都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仿佛在与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交流。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设置非常精妙,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探索领域,但又彼此关联,共同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认知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注意力的稀缺性”的讨论,作者将其与经济学中的稀缺资源进行类比,深刻地揭示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大脑资源是多么宝贵。这本书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吸收”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思考如何“管理”我们的注意力,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书中对“决策过程”的分析,让我对“理性”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指出,我们的决策并非总是基于纯粹的逻辑,而是常常受到情感、偏见和认知捷径的影响。例如,“锚定效应”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容易被第一个接收到的信息所影响,即使这个信息并不准确。这种对决策偏差的揭示,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做决定时,是否真的做到了客观和周全。同时,书中对“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与人类大脑的对比,也引发了我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深刻思考。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工智能视为人类大脑的复制品,而是探讨了它们在感知、学习和决策方式上的根本差异,以及未来可能存在的合作与竞争。这本书的视角非常前沿,它不仅关注当下,更指向未来,让我对科技进步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充满了力量和启发性,它不仅仅是介绍科学理论,更是一种对生命奇迹的歌颂。作者在解读“创造力”的来源时,用非常生动的方式揭示了大脑如何通过联想、组合和突破常规,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这让我开始意识到,创造力并非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我们每个人大脑中都潜藏着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激发和培养它。书中对“审美感知”的探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些事物美丽,而另一些事物则不然,这背后涉及到大脑对形状、比例、颜色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复杂处理过程。这种对审美的科学解读,让我对艺术和美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欣赏那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美丽事物。同时,本书也探讨了“信仰与大脑”的关系,它并没有简单地将信仰视为迷信,而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分析了信仰是如何在大脑中产生、维持,以及它对我们行为和认知的影响。这种科学与哲学的结合,让我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结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它让我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感知能力,更加敬畏我们的大脑,并且更加渴望去探索这个充满奥秘的世界。它是一本能够改变你思维方式的书,一本让你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将那些看似深不可测的大脑科学理论,通过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例子,变得易于理解,甚至充满了趣味性。作者对于“感知”的定义,远不止于简单的五官接收信息,而是将它上升到了一个更加宏观的层面,包括我们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做出判断、如何形成认知,甚至如何体验情感。书中对“多感官整合”的描述,让我对人体的精妙之处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们并非孤立地处理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而是大脑会将这些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连贯的世界图景。比如,当我们观看一部电影时,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是如何无缝地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体验;或者在品尝一道菜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它的味道,还能通过它的颜色、形状,甚至烹饪时的声音,来丰富我们的味觉体验。这种多感官的协同工作,是人类感知世界如此丰富和立体的原因。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内在模型”的概念,即我们的大脑如何构建出一个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内部模型,并利用这个模型来预测和解释外界的现象。这个模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我们不断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这种动态的、不断进化的模型,正是我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变世界的重要原因。这本书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对话,他不仅能解答我的疑问,更能引导我看到那些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所认为的“现实”并非那么单一和客观。这本书通过对人类感知机制的深度剖析,向我展示了一个更加 nuanced 和主观的世界。书中对“注意力”这一概念的探讨尤为深刻。作者指出,我们的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是海量的,但大脑只能选择性地关注其中一部分,而这部分被选择的信息,往往决定了我们最终的认知和体验。这让我回想起生活中许多经历,例如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似乎能“听不见”周围的干扰,而只专注于与我们对话的人的声音;或者在寻找某个特定物品时,即使它就在眼前,也可能因为注意力不在上面而“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注意”并非简单的忽略,而是大脑主动的过滤和加工过程。书中还详细阐述了“期望”和“预设”在大脑感知过程中的作用。我们的大脑会根据过往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形成对即将发生事件的预期,而这种预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对接收到的信息的解读。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并不完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经过我们大脑“二次创作”的结果。这种观点极大地颠覆了我之前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处的“现实”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我们的思维和感知共同塑造的。这本书的洞察力让我惊叹,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大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身和世界的哲学书。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透进读者的心田,滋润着我们对未知的好奇。作者在分析“无意识加工”时,引用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实验,比如“启动效应”,它揭示了我们大脑在接收信息时,很多加工过程是发生在意识层面的,而我们却毫不知情。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许多行为和决策,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完全是理性思考的产物,而是受到许多隐藏的、无意识因素的影响。书中还探讨了“直觉”的形成机制,它并非神秘的灵感,而是大脑基于过往经验和模式识别,快速生成的一种判断。这种直觉能力,在许多情况下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快速而有效的决策。同时,这本书也适时地提醒我们,直觉并非总是可靠的,它也可能受到偏见和错误的经验的影响。这种辩证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直觉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在描述“大脑疲劳”和“认知负荷”时,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当大脑过度使用时,会出现的各种迹象,以及它对我们感知能力和判断力的影响。这让我更加重视休息和保护大脑的重要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我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认知资源,提升生活质量。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最近读过最引人入胜的一本,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类感知世界的复杂性和奇妙之处。一开始,我被“大脑的奥秘”这个题目深深吸引,总觉得大脑这个神秘的器官,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却对它知之甚少。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个通往全新认知世界的大门。作者以一种非常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将大脑的各个区域、神经递质、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处理信息的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视觉和听觉感知的详细阐述,那些关于视网膜如何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这些信号又是如何在大脑中被解码成我们所见的图像的描述,简直就像一场精彩的科学魔术表演。同时,书中对听觉的解释也同样令人着迷,从声波的震动到大脑中听觉皮层的复杂分析,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甚至能理解语言的细微差别。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每天习以为常的感官体验,原来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到的,背后都隐藏着如此精密的神经活动和认知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身奇迹的赞叹。读完这本书,我对自己的大脑充满了敬畏,也对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构建自身的存在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绝对是任何对人类大脑和认知科学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书籍,它不仅能增长知识,更能引发深刻的思考,甚至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想象,它像一本百科全书,但又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情味。在阐述“感官错觉”时,作者通过列举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例子,生动地展示了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欺骗”我们,让我们看到、听到、感受到并非真实存在的事物。这些错觉不仅有趣,更重要的是,它们揭示了我们感知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局限性。例如,“视觉错觉”是如何利用大脑对形状、颜色和空间的解读规律来产生欺骗性的效果,这让我对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产生了新的审视。书中对“情绪与认知”的联系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情绪激动时,我们的思维会变得不那么清晰,判断力也会下降。这种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在紧张的考试中,过度的焦虑可能会让我们“大脑一片空白”。本书也关注了“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它不仅仅是介绍知识的传递,而是深入到大脑内部,解释了学习是如何改变大脑的连接方式,以及记忆是如何被编码、存储和提取的。特别是关于“遗忘”的机制,作者的解释让我不再觉得遗忘是件坏事,而是大脑为了优化信息存储而进行的一种必要的“清理”过程。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大,但作者的讲解方式却非常清晰流畅,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交流,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善于引导。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并非平铺直叙地介绍科学知识,而是通过巧妙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论证,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并引发深刻的思考。作者在探讨“大脑的表观遗传学”时,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将基因比作乐谱,而后天环境和经历则如同演奏者,决定了最终奏出的音乐。这让我明白了,我们并非完全被遗传基因所束缚,而是后天的经历同样能够深刻地影响我们大脑的发育和功能。书中对“神经可塑性”的阐述,更是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它告诉我,即使在成年之后,我们的大脑依然能够发生改变,能够学习新的技能,能够修复受损的功能,甚至能够重塑我们的思维模式。这对于那些曾经认为大脑一旦定型就无法改变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书中通过大量真实的研究案例,展示了神经可塑性的神奇力量,例如通过刻意练习,我们能够让大脑的特定区域变得更加发达,从而在某个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这种对大脑潜能的探索,让我对未来的可能性充满了期待。同时,本书也触及了“意识”这个古老而又迷人的哲学命题,它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梳理不同学派的观点,引导读者去思考意识的本质、起源以及它与物质大脑的关系。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我对这个终极问题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刻反思。作者在探讨“大脑的进化”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我们祖先的大脑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步步演化出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复杂认知能力。这种对进化过程的理解,让我对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书中对“社会性”在大脑发展中的作用的阐述,更是让我惊叹。我们的大脑并非独立运作,而是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对我们大脑的发育和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共情能力,即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这种能力正是大脑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塑造的结果。同时,本书也触及了“疾病与大脑”的关系,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医学的层面,而是从更广泛的认知角度,探讨了例如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是如何影响我们感知世界和体验生活的能力。这种对疾病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让我对那些受疾病困扰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人性化,它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科学事实,而是以一种充满智慧和同情心的方式,引导读者去理解这些复杂的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