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33] 唯識學綱要

[A333] 唯識學綱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凌波 著
图书标签:
  • 唯识学
  • 佛教哲学
  • 佛教思想
  • 唯识宗
  • 玄学
  • 哲学
  • 宗教
  • 中国哲学
  • 佛教
  • 意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東大
ISBN:9789571927688
商品编码:29635628443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5-09-30
页数:242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 · · · · ·


唯識學是大乘佛教法相宗的宗義,其內容在闡釋萬法唯識的妙理,探討我人內心深處之實態,以尋回人們真實的自我。本書為學者進入唯識學門戶之津梁,書中分論五位百法、五蘊、四大、八識、種子……等等唯識學上的基本觀念,期能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引領讀者一窺此千年絕學之奧祕。


作者简介  · · · · · ·

于凌波

河南洛陽人,1927年生。國防醫學院畢業,公務員特考甲種衛生行政人員及格。1963年與李炳南、朱斐居士等創辦佛教菩提醫院,任院長;創辦菩提救濟院,任常務董事。1969年創設普濟聯合醫院,任院長。1970年創辦開明高級中學,任董事長。1961年,納贄拜雪廬老人李炳南居士門下學佛,並皈依懺雲法師,成為一名在家清信士。

晚年退休後,摒絕世務,專心投入佛學研究及弘法事業,在臺北、臺中多處講堂開佛學講座,在南北多處佛學院所任教。曾任紐約世界宗教研究院研究員,現任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佛學著作三十餘種,以佛門人物傳記及唯識學相關講記為主。如《改變歷史的佛教高僧》、《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唯識三論今註》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A333] 唯識學綱要 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涵盖广泛的学术和文化领域,不提及您指定的那本书的内容。 --- 精选书目导览:跨越思想、历史与艺术的深度探索 本导览汇集了一系列涵盖哲学思辨、历史考察、文学评论以及科学前沿的重量级著作。这些作品不仅是各自领域的基石,更是推动人类理解世界与自我认知的关键阶梯。我们精心挑选了那些能够提供深刻洞察、挑战既有观念,并激发读者进行独立思考的文本。 第一部分:西方哲学传统:从古希腊到现象学前沿 1. 《形而上学的重构:论实在的结构与本质》 本书是对西方形而上学核心命题的全面梳理与批判性继承。作者首先深入剖析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概念,并将其置于柏拉图“理念论”的背景下进行考察。随后,章节转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探讨了主体性在近代哲学中的确立及其局限。全书的精髓在于对康德“先验演绎”的细致解读,指出知识的界限如何同时构成了经验的可能条件。 接下来的部分,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德国唯心主义的巅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同于简单地复述其体系,本书着重分析了辩证法作为一种思维运动模式,如何在历史进程中展现其必然性与偶然性。最后,作者将探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转向:尼采对形而上学传统的“谱系学”批判,以及海德格尔对“存在论差异”的重新追问。全书结构严谨,逻辑缜密,力图为当代关于实在本质的讨论提供一个坚实的历史与概念框架。 2. 《语言的界限与意义的生成: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实践解读》 这部著作聚焦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晚期哲学的核心转变——从《逻辑哲学论》的图像论到《哲学研究》的“语言游戏”理论。作者认为,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关键在于把握他对“意义即使用”这一命题的深刻阐释。 书中详细考察了“遵循规则”、“私人语言论证”以及“家族相似性”等关键概念。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语言的意义并非依赖于对某种客观实在的指称,而是内嵌于特定社会实践和生活形式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对“遵循规则”的讨论,深入揭示了公共性与规范性在确立任何有效交流中的基础性作用。它不仅仅是对一种哲学理论的阐述,更是对我们日常认知活动方式的一次深刻反思。 第二部分:亚洲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微观研究 3. 《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汇:公元前二世纪至十三世纪的物质与精神流动》 本书超越了传统上将丝绸之路视为单纯贸易路线的观念,将其定位为一个跨越欧亚大陆的复杂社会文化网络。作者基于考古发现、碑文记录和旅行者的手稿,重建了这条生命线上的物质、技术与信仰的流通图景。 研究涵盖了从罗马玻璃器皿东传,到佛教造像技术在犍陀罗地区的融合,再到伊斯兰黄金时代对天文数学知识的吸收和再创造。书中特别强调了“中间地带”的重要性——那些不属于任何主要帝国中心,却在文化杂糅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绿洲城邦。通过对具体商品(如香料、丝绸、矿物)流向的细致追踪,作者揭示了全球早期经济一体化的复杂动力学,以及不同文明在接触中如何相互塑造,而非仅仅是单向影响。 4. 《明代士大夫的社会网络与政治伦理重塑》 聚焦于明代(1368-1644年)这一中国历史的关键转折期,本书深入考察了文官阶层(士大夫)的内部结构及其与皇权之间的动态博弈。作者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结合家谱、科举记录、地方志和私人信札,勾勒出当时官僚群体的联姻关系、师承渊源以及党争的结构性基础。 重点分析了王阳明心学兴起后,士大夫群体内部伦理观念的内在张力:一方面是维护儒家传统,另一方面是对个人良知与实践智慧的强调。本书认为,明代政治的动荡与士大夫阶层内部的身份认同危机紧密相关。它探讨了地方精英如何通过乡绅化和宗族组织来构建自主的社会资本,以平衡来自中央集权的压力,从而为理解清代社会结构的延续与断裂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 第三部分:现代科学、艺术与社会批判 5. 《复杂性科学的哲学意涵:从混沌到涌现的思维范式》 本书是面向跨学科读者的科普与哲学结合的著作,旨在阐明复杂系统理论如何挑战还原论的科学观。作者从洛伦兹吸引子和蝴蝶效应等经典混沌理论出发,逐步过渡到更具前沿性的自组织理论和涌现现象的研究。 全书的核心在于探讨“涌现”的本质:当系统中的个体遵循简单规则互动时,如何产生出无法从个体层面预测的宏观结构(如生命、意识或股票市场的崩溃)。作者批判了将复杂性简单等同于“随机性”的误解,强调了非线性、反馈机制和信息处理在复杂系统演化中的决定性作用。最终,本书力图论证,复杂性科学不仅是物理学或生物学的新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认识世界、理解生命和设计社会的新型思维框架。 6. 《图像的暴政与视觉的解放:当代媒介理论中的景观社会学》 这部理论专著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以来,大众传媒和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了人类的感知经验和社会结构。它借鉴了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但将其拓展至后现代和数字化的语境。 作者详细分析了电视、广告、以及后来的社交媒体如何将生活本身转化为一系列可供消费的符号和图像序列。本书的关键在于区分了“观看”与“被观看”的权力关系。它探讨了算法推荐系统如何通过构建个性化的信息茧房,反而加剧了社会的断裂性。此外,作品也探讨了艺术(如当代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如何试图通过介入或破坏既有的视觉秩序,来实现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解放性揭示”。本书是对我们身处的信息泛滥时代的深刻诊断。 --- 以上六部作品,风格迥异,领域互补,共同构成了一幅知识探索的广阔图景。它们邀请读者投身于严谨的学术思辨,重温关键的历史时刻,并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所处的物质与精神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唯识学的著作,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冲着这精炼的书名和封面设计,就让人对它充满了期待。我通常对这种看似深奥的哲学议题抱持着审慎的乐观态度,因为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在开头就用大量复杂的术语把人绕晕,让人望而却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地做到“纲要”,也就是能用清晰的脉络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初学者搭建起一座通往唯识世界的大门。如果它能巧妙地平衡学术的严谨性和普及性的需求,那它无疑是值得五星推荐的。我特别关注它如何阐释“万法唯识”的核心思想,以及如何将这个理论与我们日常的感知经验联系起来。许多人认为唯识学过于形而上,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扎实的、可操作的理解路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也暗示了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严谨和条理分明,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入门书,更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参考。

评分

自从开始接触一些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书籍后,我越来越觉得,唯识学对于探讨意识和心智活动规律的深度,是现代科学体系短期内难以企及的。因此,我把这本《纲要》视为一座沟通古代智慧与现代思辨的桥梁。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够多的例子和类比,将那些抽象的“转依”、“现行”、“种子”等概念具象化。例如,如果作者能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日常情境,来比喻“染污的识”如何逐步转化为“清净的智”,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和知识留存率。我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学者,更多的是一个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所以,我对那种能将晦涩理论“翻译”成普适性知识的读物有着天然的好感。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超越了单纯的宗教研究范畴,成为了一部有益于所有关注心性修持者的工具书。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能有效梳理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后期思潮的系统性读物,手上已经积了几本,但总感觉它们要么过于侧重历史背景而忽略了核心概念的辨析,要么就是概念阐述得过于碎片化,缺乏一个宏大的框架来统摄全局。《[A333] 唯識學綱要》这个标题,让我嗅到了一丝久违的“全景式”梳理的可能。我更看重的是结构的力量,比如它如何安排“三界唯识”、“五蕴皆空”以及“转识成智”这些关键环节的逻辑递进关系。如果这本书能够像一张精密的地图一样,清晰地标示出唯识学派与其他重要学派,如中观学派,在认识论上的分歧与交汇点,那它对深化理解佛教哲学体系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希望它不是那种把所有东西都堆砌在一起的“百科全书”,而是经过作者精心提炼、富有洞见的“路线图”。这种对结构和逻辑的执着,是我衡量一部优秀学术入门书的重要标准,希望它能在这方面带来惊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名字给我一种非常内敛、不事张扬的感觉,这反而更容易让人信赖其内容的扎实程度。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往往不需要过度喧哗来吸引注意力。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纲要”二字的实际执行力度——它是否能帮助读者在浩如烟海的唯识学分支中,快速定位到主干和脉络,避免在支流上耗费过多精力。特别是关于“唯识三十颂”或相关重要论著的精要提炼,我希望作者能提供独到的见解,而非简单的逐句翻译或注释。如果作者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对不同流派(例如法相宗内部的不同解释)的简要对比,这将极大地丰富内容的层次感。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纲要》能够成为一本既能满足严肃研究者对准确性的要求,又能让初学者获得清晰方向感的“导航仪”。

评分

坦白说,我对宗教哲学的书籍一向是带着十二万分的小心去挑选的,因为市面上太多打着“揭秘”或“速成”旗号的读物,实则内容空洞,只是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包装陈词滥调。我期待的唯识学纲要,必须建立在对原典文本的深刻理解之上,而不是依赖于现代人的臆测和个人化的诠释。我个人非常看重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在相关领域的积累,这直接决定了其阐释的深度与准确性。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界定“阿赖耶识”的运作机制,并且不回避其在心识活动中扮演的“种子库”角色所带来的哲学难题,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境由心生”这一核心命题,究竟是通过描述性的方式,还是引入了更具批判性的分析视角。这种对根本性问题的直面态度,远比罗列名词术语要重要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