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學是大乘佛教法相宗的宗義,其內容在闡釋萬法唯識的妙理,探討我人內心深處之實態,以尋回人們真實的自我。本書為學者進入唯識學門戶之津梁,書中分論五位百法、五蘊、四大、八識、種子……等等唯識學上的基本觀念,期能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引領讀者一窺此千年絕學之奧祕。
于凌波
河南洛陽人,1927年生。國防醫學院畢業,公務員特考甲種衛生行政人員及格。1963年與李炳南、朱斐居士等創辦佛教菩提醫院,任院長;創辦菩提救濟院,任常務董事。1969年創設普濟聯合醫院,任院長。1970年創辦開明高級中學,任董事長。1961年,納贄拜雪廬老人李炳南居士門下學佛,並皈依懺雲法師,成為一名在家清信士。
晚年退休後,摒絕世務,專心投入佛學研究及弘法事業,在臺北、臺中多處講堂開佛學講座,在南北多處佛學院所任教。曾任紐約世界宗教研究院研究員,現任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佛學著作三十餘種,以佛門人物傳記及唯識學相關講記為主。如《改變歷史的佛教高僧》、《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唯識三論今註》等。
这部关于唯识学的著作,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冲着这精炼的书名和封面设计,就让人对它充满了期待。我通常对这种看似深奥的哲学议题抱持着审慎的乐观态度,因为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在开头就用大量复杂的术语把人绕晕,让人望而却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地做到“纲要”,也就是能用清晰的脉络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初学者搭建起一座通往唯识世界的大门。如果它能巧妙地平衡学术的严谨性和普及性的需求,那它无疑是值得五星推荐的。我特别关注它如何阐释“万法唯识”的核心思想,以及如何将这个理论与我们日常的感知经验联系起来。许多人认为唯识学过于形而上,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扎实的、可操作的理解路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空中楼阁。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也暗示了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严谨和条理分明,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入门书,更是一份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参考。
评分自从开始接触一些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书籍后,我越来越觉得,唯识学对于探讨意识和心智活动规律的深度,是现代科学体系短期内难以企及的。因此,我把这本《纲要》视为一座沟通古代智慧与现代思辨的桥梁。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够多的例子和类比,将那些抽象的“转依”、“现行”、“种子”等概念具象化。例如,如果作者能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日常情境,来比喻“染污的识”如何逐步转化为“清净的智”,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和知识留存率。我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学者,更多的是一个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所以,我对那种能将晦涩理论“翻译”成普适性知识的读物有着天然的好感。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它就超越了单纯的宗教研究范畴,成为了一部有益于所有关注心性修持者的工具书。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能有效梳理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后期思潮的系统性读物,手上已经积了几本,但总感觉它们要么过于侧重历史背景而忽略了核心概念的辨析,要么就是概念阐述得过于碎片化,缺乏一个宏大的框架来统摄全局。《[A333] 唯識學綱要》这个标题,让我嗅到了一丝久违的“全景式”梳理的可能。我更看重的是结构的力量,比如它如何安排“三界唯识”、“五蕴皆空”以及“转识成智”这些关键环节的逻辑递进关系。如果这本书能够像一张精密的地图一样,清晰地标示出唯识学派与其他重要学派,如中观学派,在认识论上的分歧与交汇点,那它对深化理解佛教哲学体系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希望它不是那种把所有东西都堆砌在一起的“百科全书”,而是经过作者精心提炼、富有洞见的“路线图”。这种对结构和逻辑的执着,是我衡量一部优秀学术入门书的重要标准,希望它能在这方面带来惊喜。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名字给我一种非常内敛、不事张扬的感觉,这反而更容易让人信赖其内容的扎实程度。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往往不需要过度喧哗来吸引注意力。我关注的重点在于“纲要”二字的实际执行力度——它是否能帮助读者在浩如烟海的唯识学分支中,快速定位到主干和脉络,避免在支流上耗费过多精力。特别是关于“唯识三十颂”或相关重要论著的精要提炼,我希望作者能提供独到的见解,而非简单的逐句翻译或注释。如果作者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对不同流派(例如法相宗内部的不同解释)的简要对比,这将极大地丰富内容的层次感。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纲要》能够成为一本既能满足严肃研究者对准确性的要求,又能让初学者获得清晰方向感的“导航仪”。
评分坦白说,我对宗教哲学的书籍一向是带着十二万分的小心去挑选的,因为市面上太多打着“揭秘”或“速成”旗号的读物,实则内容空洞,只是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包装陈词滥调。我期待的唯识学纲要,必须建立在对原典文本的深刻理解之上,而不是依赖于现代人的臆测和个人化的诠释。我个人非常看重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在相关领域的积累,这直接决定了其阐释的深度与准确性。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界定“阿赖耶识”的运作机制,并且不回避其在心识活动中扮演的“种子库”角色所带来的哲学难题,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境由心生”这一核心命题,究竟是通过描述性的方式,还是引入了更具批判性的分析视角。这种对根本性问题的直面态度,远比罗列名词术语要重要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