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身体里的奇妙世界
定价:36.00元
作者:艾卡特·冯·希施豪森
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45913033
字数:
页码:2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身体里的奇妙世界》是一部解读身体奇妙现象的医学科普小品文。医生、讽刺短剧演员兼畅销书作家艾卡特·冯·希施豪森博士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解读生活中的一些奇怪现象,例如:打哈会传染吗?头疼是颈椎的问题?在修道院里可以找到长寿的秘诀?男人脱发的原因是从母亲那里遗传的?这些问题的答案有时会让你大跌眼镜。此外,作者还通过一些自身经历总结出了一些奇怪的结论:禁止给孩子吃蔬菜;幸灾乐祸是一种靠得住的快乐;直接朝地上擤鼻涕才不会被传染感冒;铁路是一个佛教教派;奶酪里的洞会增肥。这些看似违反常理的结论,其实有着的道理,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反而会收到的效果。这本书不是空洞的心理安慰,而是幽默而实用的生活法则,在这个令人疲惫的世界中给你一点帮助,也让你笑破肚皮!
目录
作者介绍
艾卡特·冯·希施豪森(1967年出生)学过医学和科学新闻学。十五年来,他作为讽刺短剧演员、幽默训练师、演讲师和作家活跃在德国各类媒体和各大剧场。他的特色:幽默风趣,却又意味深长。他创建了“德国红鼻子协会”,并把“幽默有助康复”奉为该协会的口号。他不遗余力地募集捐款,把滑稽小丑们送进医院,带给病人欢乐。他讲述的故事会让您捧腹大笑。为了避免危险和副作用,您不要只看封面上的介绍,而要看整本书!n
n
文摘
精彩书摘一:n
具有传染性的兴趣——你想和我一起打哈吗n
打哈会传染。你这会儿光看到“哈”这个词,可能就已经不由自主地开始张开嘴巴准备打哈了。如果旁边的人正好也在打,那你就更躲不掉了。一伙人里只要有一个开始打哈,其他人马上会跟着打。大家不由自主地把嘴巴张那么大,脸部肌肉都压迫到了泪腺。眼睛变得湿润,心跳频率加快,吸气时间延长,在吸气结束,肌肉伸展过后,大家才感受到放松。已经打过哈了?还没有?n
笑虽然也有感染力,但是跟打哈相比,就差远了。没几个人会被文字逗得哈哈大笑。顶多嘴角浮现出一抹嘲弄的微笑,让别人猜到,他们刚看的是艾卡特·冯·希施豪森的书,而不是关于痔疮的介绍。n
无聊的优先权是天生的吗?为什么我们会打哈?哈研究对此又是如何解释的呢?首先,打哈和缺氧没有关系,尽管这一谬误已经流行好多年了。根据这一论断,当空气稀薄时,身体通过打哈时的深呼吸获得更多氧气。这又导致其他人缺氧,于是另一个人又自动调节氧气供给,于是人们一个个都被“传染”了,全是胡扯。就算在实验中给人们提供纯氧呼吸,他们也跟在“坏空气”——带二氧化碳的空气中一样,免不了要打哈。n
有猜想认为,哈起了唤醒作用,这一猜想倒更有说服力一些。因为往往在周围环境比较单调时,注意力不集中导致一些不利情况甚至危险时,人们就会打哈,比如长时间开车时。正是打哈令我们保持清醒,使大脑活跃。哈研究的另一点认识是,不只是人类会打哈,猫、狗和鱼都会打哈。这一点也不奇怪,你说一整天都待在玻璃缸里能不无聊吗?n
另外,当人们还没出生,还是11周的胚胎时,就已经开始打哈了。这可能和鱼打哈的原因是一样的——胚胎被包裹在羊水里,看不见外面的花花世界!孩子一出生,大人就教他,打哈时要捂着嘴,因为在公共场合打哈不雅观。太蠢了,打哈是多么舒服的事啊!完全可以让大伙儿看着好了。因为哈研究者发现,哈是集体归属感的体现!人们独自一人时不如和别人一起时打哈打得多。至于原因,科学家也只能猜测:也许原始社会的人通过打哈对集体活动投票表决。他们可能在早上用哈暗示,他们想活动活动,要求其他人一起去狩猎。晚上通过打哈表示,现在是睡觉时间。现在,亲爱的读者,你是不是……没有?这是糟糕的信号!因为没什么同情心的人不容易受到传染。n
我们人类互相仔细观察,会尤其注意别人的脸部表情。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设身处地,大致地区分朋友、敌人与爱人。我们的大脑通过模仿,也就是所谓的镜神经,反映了我们身边人的情感。特别能够感同身受的人尤其“容易被传染”。精神病人则没法替别人着想,他们自己的问题就已经够多的了。打哈并不是表示“你让我觉得很无聊”,而是“我了解你的感受”!n
哈研究者还发现,男人和女人打哈打得一样多。现在先把研究撇在一边,谈点自己的观察。麻烦的地方在于,女人可以不动声色地打哈,可尽管如此,它还是有传染性!女人嘴角动一下,男人则被传染了,张开大嘴,打了几分钟哈。可能女人在用这种办法偷偷地测试,看我们和她们交情深不深,能不能体会她们的感受,就相当于在说:“你想和我一起打哈吗?”n
总之,和那些可以与他们打哈、大笑的人待在一起。这不是因为心理,而是因为好感,说明白一点就是:这些人能和你感同身受!这我可一点儿没瞎说,一点儿没夸张。n
精彩书摘二:n
亲爱的读者:n
在生长,但是翻完后一章以后,书中已经没有地方让它继续生长了。如果你在书中找到了贯穿前后的红线,大可把它收起来,你不用把它寄给我参加活动。这些故事来自我头脑的各个部分,也来自我讽刺短剧演艺生涯的各个阶段。如果你已经关注我许久,那说不定能找到你以前就看过的喜欢的文章。我个人喜欢的两个作品是次作为文字与读者见面的《朝佛之旅中的铁路》,来自我的讽刺短剧节目《诊疗时间》。感谢梅多恩先生和施奈尔先生,他们令这两部作品与时俱进。另一部作品《汽车针灸》则来自《诊疗时间续集》。n
写作让人高兴的地方在于,你会给自己惊喜。突然,一段妙语映入你的眼帘,而你有点稀里糊涂,这到底是谁写的?听起来很滑稽,可这就是事实。好在就算你坐在电脑前写作,现代的缪斯女神也仍然会亲吻你,给你灵感。n
感谢真实的缪斯女神们和该书的助产士们:n
感谢我的经理人苏珊娜·赫伯特。在这本书还没写完时,她就已经把书的版权卖给了罗沃尔特出版社。她还通读全书,并对书进行修改和完善。n
感谢我的编辑尤莉娅·福拉特。她代表出版社一方,劳心劳力,致力于使这本书得以终成形出版,她也通读全书,并对书进行修改和完善。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她的版本居然和我的版本一模一样了,她对书的设想也和我的完全相同了。n
感谢我的父母。要是没有他们,就既不会有我的书,也不会有我。n
感谢这则后记本身。n
感谢埃斯特·维南特,她为书设计了一个精美的封面,这个封面从后面也可以看得到。n
感谢我的朋友和带给我幸运的人——希拉、塞巴斯蒂安、斯特凡妮、哈纳斯、乌拉、杨以及所有陪伴和容忍我已久的人。n
还要衷心感谢你,我的读者,谢谢你阅读我的书。说不定你都买了这本书,或者是别人送了你这本书。你也可以把书继续借给别人看,或者转赠给他人,或者再买一本——好是正版。因为根据我在看书方面的经验,复印或者刻录有点划不来。n
希望这本书能促进医学领域的幽默小品的发展。自从我不再在医院工作,好多情况都变了,不过医护工作者的工作环境不见得变得更有意思。多年前,我就创立了“德国红鼻子协会”,为的就是把小丑送进医院,把欢笑带入病房,让病人早日康复。n
艾卡特·冯·希施豪森n
柏林,2008年4月n
……n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上了一门前所未有的“身体课”,但它又完全不像学校里那些枯燥的教科书。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情的科普读物,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让我理解了我们身体是如何运作的。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器官、每一套系统时,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功能,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生命中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协作、缺一不可的。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消化系统的那一部分,作者将肠道比作一条繁忙的“生命之河”,源源不断地为身体输送着能量和营养,这个形象的比喻让我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强烈推荐这本《身体里的奇妙世界》给所有对生命充满好奇的人。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次关于自我发现的旅程。它用一种温柔而深刻的方式,让我们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的身体,理解生命是如何运作,以及我们身体内部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神奇力量。读完之后,你会发现,你对自己的身体,不再仅仅是“拥有”,而是会更加“理解”和“欣赏”,你会更加懂得如何去爱护它,因为它真的是一个无比奇妙、充满无限可能的宇宙。
评分我必须承认,《身体里的奇妙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我们自身最深处的奇妙世界的窗。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那些隐藏在我们皮肤之下的生命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每一个微观世界的细致刻画,无论是庞大复杂的基因组,还是微小但至关重要的酶,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故事。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阅读一本活的百科全书,充满了惊喜和发现,让我对生命的神奇之处,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作为一名对生物学一直充满兴趣但又常常被专业术语吓退的读者,我非常庆幸能够遇到这本书。它真正做到了“老少皆宜”,无论是对生物学小白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和收获。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自然,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在身体的各个“景点”悠闲漫步,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娓娓道来。我对其中关于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和对抗外来入侵者的描述尤其着迷,仿佛看到了一支训练有素、英勇无畏的军队,时刻保卫着我们身体的安全。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一开始对于“身体里的奇妙世界”这个书名,抱有一种既好奇又略带忐忑的心情。毕竟,当我们谈论身体时,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解剖图谱、疾病诊断或是医学术语,这些往往带着一丝冰冷和专业。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的文字如同拥有魔力,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生理知识,描绘得栩栩如生,甚至充满了艺术感。他运用大量的比喻和类比,将复杂的生物过程,比如DNA的复制、免疫系统的运作,甚至是神经递质的传递,都变得异常生动有趣。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发出惊叹,仿佛自己变成了一个微小的探险家,在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进行着令人兴奋的发现。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科普知识的增长,它更多的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感恩。我之前从来没有如此深入地思考过,我们每天看似平常的呼吸、心跳,背后蕴含着多么复杂和精密的生理机制。作者在描述血液循环时,那种不眠不休、日夜兼程的泵送,让我深切感受到心脏的伟大;在讲述大脑的神经元连接时,那种庞大而有序的网络,让我惊叹于思绪和情感是如何产生的。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盛大的生命礼赞,让我对“活着”这件事本身,充满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珍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迷人了,用一种半透明的、泛着淡淡荧光的蓝色调,描绘着错综复杂的血管和细胞结构,仿佛真的在邀请我进入一个未知的、充满生命力的微观宇宙。我第一眼就被吸引住了,立刻产生了想要翻开一探究竟的冲动。拿到书后,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作者以一种非常诗意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了人体内部世界的浩瀚与精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探索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每一个细胞都是一个微小的宇宙,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宏大的生命体”这句话,它为整本书定下了基调,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不再是单纯的肉体,而是充满了无数奇迹的生命奇观。
评分这本书的书写风格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像一般的科普读物那样生硬,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故事性。作者在讲解复杂的生理过程时,总能找到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宝贵的知识。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每一个系统,都赋予了一种“个性”的描述,仿佛它们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伙伴”。比如,他将神经系统比作身体的“指挥中心”,将消化系统比作“能量加工厂”,这些形象的说法,让我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身体乐章之中。
评分我得说,《身体里的奇妙世界》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令人身心愉悦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敬畏,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善于将科学事实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让我更容易将书中的知识与自身的感受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解味觉和嗅觉时,他会用生动的例子,描述食物在口中的味道如何被感知,香气又是如何勾起我们的回忆,这些都让身体的奥秘变得触手可及,更加 relatable。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健康”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以前总觉得健康就是没有生病,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身体内部无数精妙机制协同运作的结果。作者在讲述身体如何自我修复、如何维持稳态时,那种令人惊叹的精巧设计,让我不禁感叹造物的神奇。特别是关于细胞更新换代的部分,那种生生不息、不断循环的生命力,让我对身体的韧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承受身体变化的人,而是与身体建立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