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CMOS集成电路后端设计与实战
定价:69元
作者:刘峰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1115144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十年磨铁之作,Intel、睿晟微电子、复旦微电子多位专家联袂推荐。
首本由本土作者系统讲解集成电路后端设计的专著,集后端设计之大成。
结合后端设计的主流工具,理论联系实践,极具可操作性。
内容提要
集成电路后端设计流程长、环节多,而且每个环节、每个工种都涉及非常多的背景知识和技能。为了让读者能够系统地掌握后端设计的基础知识,本书不仅在广度上全面覆盖集成电路后端设计的三个重要设计大方向:全定制、半定制和静态时序分析,而且在深度上覆盖了后端三大重要设计方向之间相互关联的技术点。并以此来贯穿整个后端设计流程,使读者在广度和技术点衔接两方面深入理解整个后端设计技术和流程细节。本书不拘泥于枯燥理论的灌输,把整个集成电路后端设计过程通过结合业内主流EDA设计工具和实践操作的形式进行讲解,终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真正地提高读者学以致用的工程技术设计能力。本书是任何想要学习集成电路后端设计的读者必读的。
本书特点:
系统而且深入,既对后端设计知识的广度有足够的覆盖,同时也不乏深度和细致。
从完整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结合主流工具,实操性强。
涉及的实验技术资料可以在相关EETOP【后端设计】分论坛下载。
作者将定期在EETOP分论坛与本书读者进行互动和交流,解答读者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刘 峰 EETOP社区【后端设计】设计分论坛版主,拥有10年以上集成电路后端设计工程经验。目前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后端设计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先后供职于多家外知名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和科研院所,参与了多项国家863计划、核高基重大科技项目和重要的产品的研发。
文摘
序言
我对技术书籍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有很高的要求。在半导体行业技术迭代飞快的今天,一本后端设计的书如果不能紧跟最新的工艺节点(比如FinFET到GAA的过渡期挑战),那其价值会迅速贬值。我非常关注书中对先进工艺节点下设计规则(DRC/LVS)的复杂性是如何阐述的,特别是涉及极小特征尺寸带来的如邻近效应(OPC/RET)的修正和管理。此外,关于设计收敛的策略也是我关注的重点。后端设计往往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我期望书中能详细剖析如何高效地进行迭代优化,而不是陷入漫长的试错循环。例如,如何利用机器学习或更智能的启发式算法来加速设计收敛。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现代、高效、面向未来的后端设计方法论,并辅以最新的工具特性讲解,那么它绝对值得每一位IC设计人员投入时间去精读和收藏,因为它代表了行业内最前沿的实践经验。
评分我是一位刚刚接触集成电路设计的在校研究生,对于我来说,选择一本合适的入门和进阶教材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非常务实,强调“实战”,这正是我当前最需要的。我希望能看到清晰的步骤指导,比如如何从RTL代码开始,一步步进行综合、布局、布线,直到最后的签核(Sign-off)。特别是对于像静电放电(ESD)保护、LVS/DRC等设计验证环节,我希望作者能用最直观的方式解释其重要性以及常见的失败案例和修复方法。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个贯穿始终的、相对完整的案例项目,这样我就可以边看书边跟着操作,亲身感受设计流程的每一步是如何影响最终芯片性能的。如果能配上最新的工具版本操作截图和常用TCL脚本示例,那无疑会大大降低我的学习曲线,帮助我更快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实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与精密的电路图纹理交织在一起,立刻营造出一种专业、严谨的氛围。我拿起它时,首先关注的是它的装帧质量,纸张的厚实度、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内容上,我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后端设计的复杂流程,比如布局规划、时序分析、功耗优化等核心环节,并且能够结合当前业界主流的EDA工具链进行实战演练。从书名来看,它似乎瞄准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全链路覆盖,希望能看到关于物理实现(Physical Implementation)中如何处理高密度设计、如何有效管理寄生参数,以及如何应对先进工艺节点带来的新挑战的详尽论述。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图示和流程图,将抽象的IC设计流程具象化,这样对于初学者和需要系统回顾的设计师来说,都将是极大的帮助。如果能在章节末尾设置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思考题或者迷你项目,那就更完美了,这将极大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这本书如果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无疑将成为我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
评分从一个系统架构师的角度来看,我对后端设计更关注的是其对整体系统性能的影响和可扩展性。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关于如何将系统级需求(如工作频率、热点分布、I/O带宽)有效映射到后端物理实现阶段的指导,那就太棒了。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多核、异构计算等复杂结构下的电源完整性(PI)和信号完整性(SI)问题的。现代芯片设计越来越依赖于IP复用和模块化集成,这本书是否探讨了如何确保不同来源IP在后端集成时的兼容性和协同优化?例如,如何在高容量、大规模的设计中,有效地管理时钟域交叉(CDC)的时序约束和物理隔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宏观的视角,指导我们如何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约束和驱动后端团队,确保设计决策能够在物理层面上得到最优的实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电路层面的优化。
评分作为一个在数字前端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更看重一本技术书籍的深度和前瞻性。这本书的潜力在于它是否能超越市面上那些停留在基础语法的教程,直击现代SoC设计中那些令人头疼的“痛点”。例如,我非常关注它对定制化设计流程(Custom Layout Flow)的讨论,以及在系统层面如何进行功耗与性能的权衡取舍(PPA Trade-offs)。一个好的后端设计书籍,不应该只是罗列EDA工具的功能按钮,而应该深入到算法层面,解释诸如布线拥塞的内在成因、时钟树综合(CTS)背后的优化目标函数,以及在低功耗设计中如何有效地使用UPF/CPF进行电源管理。我期望看到作者能分享一些自己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陷阱”和“独门秘籍”,那些在官方文档中找不到,但却是经验积累才能获得的宝贵知识。如果这本书能清晰阐述如何在高层次上规划整个后端路径,确保设计规格能够被高效、可靠地达成,那么它就真正具备了指导我们突破当前设计瓶颈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