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
:69.00元
售价:46.9元,便宜22.1元,折扣67
作者:阎庆民,李建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3001903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影子银行”是在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受人关注的金融学概念之一,本书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在对影子银行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影子银行进行了重点分析,区分了广义上的影子银行和狭义上的影子银行,提出了狭义上影子银行的认定标准。随后结合该认定标准,对我国目前的类银行机构与业务是否属于影子银行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本书重点研究了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后,借鉴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状,提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和政策建议。
阎庆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席,研究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学术委员,经济学、管理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曾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nn
李建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经济学博士,先后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央金融工委、陕西银监局任职。曾任陕西省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
引言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不仅给美国资本市场带来了沉重打击,而且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后,欧盟诸国也纷纷被卷入了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所受影响虽不大,但也面临着出口停滞、外资纷纷撤离等问题,从而对经济、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的来看,这次危机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随后,各国专家对次贷危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以探寻此次危机的根源。在诸多分析结论中,一种观点认为:“影子银行体系”(shadow banking system)是危机的根源之一。“影子银行体系”或“影子银行”随之成为一个新的备受关注的金融术语。
从20世纪七八十年始,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率,发达国家逐渐放松了对金融的管制,全球金融体系开始了一场剧烈的革命。到了90年代,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非银行金融体系逐步得到发展和繁荣,这一方面增强了资本的流动性、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由于监管的缺失,其风险迅速积累,成为整个金融业的一大隐患。在反思金融危机的原因时,非银行金融体系被作为“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提了出来。如何判断影子银行体系对传统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如何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是当前国际金融界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各国也纷纷出台金融改革方案,试图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范围,重塑金融体系,防范金融危机的扩大。
在美国,众参两院于2009年以后陆续公布了金融改革方案,2010年7月21日,弥合两院主要分歧并具有妥协色彩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Dodd�睩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Act)(以下简称《多德弗兰克法案》)经奥巴马总统签署生效。该法案以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限制银行的高杠杆经营、保护金融市场上消费者的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为宗旨,致力于解决金融危机显现出来的问题,防范类似危机再度发生。欧盟也加紧推进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三局一会”“三局一会”是指欧洲银行业监管局(EBA)、欧洲证券和市场监管局(ESMA)、欧洲保险与职业养老金局(EIOPA)和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ESRB)。的设立标志着泛欧金融监管体系的启动。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受到严格管制,并未完全对外开放,此次金融危机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并不是太大,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冲击。但中国国内也开始关注和讨论影子银行问题。与其密切相关的是非银行金融体系的发展壮大和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近年来我国非银行金融体系发展较为迅速,包括信托公司、私募股权基金、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从融资方面看,银行贷款以外的融资规模和比例呈扩大和上升趋势。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达10��1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38万亿元,创历史同期高水平,其中,人民币贷款占比不断下降,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从2008年的70%降至2013年上半年的50%。目前,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影子银行的关注越来越多,对影子银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做出了不同的评价。
究竟应如何定义“影子银行”?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有多大?它们对传统银行体系的影响有多大?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目前的运行状态如何?影子银行与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性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从监管角度看,应采取哪些监管措施应对日益突出的影子银行问题?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本书拟在对影子银行基础理论以及中国非银行金融体系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的信用中介机构和业务进行深入分析,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影子银行,并研究它们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货币政策和整个金融市场体系的影响,同时借鉴其他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现状,提出中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和监管建议。希望通过对影子银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提出有所裨益的建议。
当我看到“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立刻想到了这个领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作为一个在金融领域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关注着影子银行的动态,也深知其监管的挑战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深入且全面的研究视角,不仅能帮助我梳理已有的知识,更能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我期待书中能够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演进路径以及其与传统银行体系的关系进行严谨的界定。同时,我也非常关心书中对中国影子银行监管政策的系统性梳理和评价。这其中包含了监管的逻辑、工具的选择、以及监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创新。我希望作者能够基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案例,对这些监管措施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分析。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探讨的影子银行风险的传导机制,以及其对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能否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中国金融市场的独特性,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监管建议,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能够拓展我对宏观经济理解的读物,而“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这个书名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虽然我不是经济学者,但作为一个关心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健康的人,我深知影子银行的复杂性及其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不那么为人熟知的金融领域,去理解它为何而生,又为何在发展过程中变得如此庞大且复杂。这本书的“研究”二字,让我预感其中会有详实的理论分析和数据支撑,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期待作者能够清晰地阐述影子银行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想了解中国政府是如何在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的。监管的策略、工具,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阻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关于影子银行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关系的洞察,或者关于不同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将是我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中国金融体系的另一面,从而对整体经济形势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书名“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虽然我不是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但近年来关于影子银行的讨论层出不穷,其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一直想深入了解这个“灰色地带”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国家又是如何着手进行监管的。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探索的窗口。从书名来看,它应该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会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发展脉络,以及监管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对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向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解释那些复杂的金融概念,比如什么是影子银行,它有哪些不同的形式,它们又为什么会游离于传统监管之外。同时,我也好奇书中会如何梳理中国在影子银行监管方面的历程,从最初的默许到后来的逐渐收紧,再到如今更加精细化的监管体系,这背后一定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地方。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案例分析,让我更直观地理解影子银行的风险,以及监管措施的有效性,也将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满足我对中国影子银行监管问题的基本认知需求,并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这个书名,让我感觉它是一本能够解答我心中许多关于金融市场“灰色地带”疑问的书。作为一名对经济新闻和金融动态有所关注的普通人,我经常在新闻中听到“影子银行”这个词,但对其具体含义和运作模式却知之甚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向我解释什么是影子银行,它和我们熟悉的银行有什么不同,以及为什么它需要被监管。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生动的例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风险,比如债务违约、期限错配等。同时,我也非常好奇中国政府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对影子银行的监管体系的。是哪些原因促使了这些监管措施的出台?这些措施又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预期的效果?书中是否会对这些监管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且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拨开迷雾,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和监管趋势,从而对中国的金融市场有更全面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让我立刻联想到近期国家在金融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努力。作为一名对金融市场动态保持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影子银行”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并且对其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有所担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视角,让我理解影子银行的本质、发展逻辑以及其在中国经济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影子银行的各种形态,比如信托、理财产品、P2P等,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风险。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中国政府是如何逐步建立和完善影子银行的监管框架的。这其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政策调整,以及监管机构的演变,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我关于影子银行如何影响金融稳定、实体经济以及普通投资者利益等一系列疑问。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对未来影子银行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监管方向的展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