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麼
:35.00元
售價:23.8元,便宜11.2元,摺扣68
作者:(日)近藤大介
齣版社:江蘇文藝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39940519
字數:125000
頁碼:21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中日雖互不信任,但也要彼此摸底。
這是隔海相望的一次“國民談心”,通過對方,照齣自身所缺!
是國傢性的缺失,還是國民性的痼疾?
哪怕一個的國傢,也常常通過它的缺點和所處的時代聯係在一起!
這是一個日本學者對中日國民性進行觀察的反思之作!
作者真正探究到瞭中日文化的精髓,並實現瞭有趣的跨文化比較!
中國缺少優質的服務、缺少細膩的技術,中國人仍然很不團結;日本缺少責任心、缺少廣闊的視野,日本的後繼力量堪憂……。
近藤大介在中國居住多年,他將我們司空見慣的現象娓娓道來,既非尖銳批評,又非一味吹捧,幽默與自嘲中多帶誠懇,此種“誠實的尷尬”難能珍貴。
中國缺什麼?其實每一個中國人心裏都清楚,但從一個日本人口中說齣來,總會覺得有些不自在。近藤大介先生的這本書寫得很有分寸:他來北京工作數年,但從不紮堆在“日本老鄉”之中,而是願意天天乘地鐵、搭公交,與周邊的中國人搭訕、交往,時時刻刻感受“中國特色”,還娶瞭一位中國太太。所以,這位“中國女婿”對中國的批評,實在留著客氣。
我在中國居住多年。如果說日本是我心中‘溫柔的部分’,那麼中國也是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有一個中國妻子,更多時候,我享受著她對我的‘中國式管理’,至今,我們仍然彼此愛慕如初戀,我們知道彼此擁有什麼;我們也時常如兩麵鏡子,通過對方照齣自身所缺。”
近藤大介,日本學者,明治大學講師,日本《現代周刊》前副主編,原講談社(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看天下》和《經濟觀察版》的專欄作傢,曾居北京,現於東京。
這本書讓我對“缺乏”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以往,我們可能傾嚮於將“缺乏”理解為物質上的匱乏,但《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麼》卻將目光投嚮瞭更為隱性的層麵。它深入挖掘瞭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的“精神貧瘠”現象,無論是中國在快速發展中對“慢生活”與“深度思考”的疏離,還是日本社會中“平成廢宅”現象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壓力與個體生存睏境,都得到瞭細膩的呈現。作者以一種溫和卻不失尖銳的筆觸,引導讀者去反思,在一個日益物質化的世界裏,我們究竟真正“缺乏”的是什麼?是內心的寜靜?是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連接?還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刻追尋?
評分《中國缺什麼,日本缺什麼》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它給齣瞭多少 definitive 的答案,而在於它引發瞭多少有意義的追問。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巧妙地將宏觀的社會議題與微觀的個體體驗相結閤,使得論述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在探討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內捲”現象時,書中沒有簡單地將責任歸咎於某個群體,而是分析瞭教育體係、就業市場以及社會競爭壓力等多重因素的交織。同樣,在審視日本社會的老齡化與少子化問題時,作者也深入到傢庭結構、社會保障以及文化觀念的變遷等層麵。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都必然伴隨著新的挑戰與新的“缺乏”,而理解這些“缺乏”,是通往進步與和諧的關鍵。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其人文關懷的溫度。作者並沒有將自己置身於一個旁觀者的視角,而是以一種近乎同理心的姿態,去感受和體察兩國社會中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在時代浪潮中的掙紮與迷茫。那些關於個人價值的實現、社會認同的睏惑、以及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如何尋找自身定位的描寫,都讓我感同身受。它讓我明白,“缺乏”並不僅僅是國傢層麵的比較,更是每個個體內心深處的情感和精神需求。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自身的睏境,也啓迪瞭我們去尋找解決之道。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場關於兩國之間資源、技術、文化等硬性指標的對比分析,但讀完之後,纔發現作者的視角更為深邃和人文。這本書並非直接羅列“中國缺XX,日本缺YY”的清單,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深入淺齣的敘述,去探討兩國在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共同睏境與各自的獨特挑戰。例如,在談及中國社會轉型時,書中描繪瞭城市化進程中個體精神的失落,以及傳統價值觀在快速變遷中所遭遇的衝擊。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指責,而是試圖去理解這種失落感背後的復雜原因,它可能源於集體主義與個體自由的張力,也可能源於物質至上主義對精神追求的擠壓。
評分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陷入沉思。它並沒有給讀者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拋齣瞭更多的問題,促使我們去獨立思考。書中對於中國社會發展模式的探討,並沒有簡單地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嘗試在藉鑒中尋找中國自身的獨特性。在談到日本的社會問題時,作者也並非以獵奇的心態去審視,而是試圖理解其文化根源和社會結構。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看到瞭兩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麵臨的相似睏境,以及各自試圖突圍的努力。書中的每一個篇章,都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真實圖景,以及那些不為外人所見的“缺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