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
: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日)近藤大介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39940519
字数:125000
页码:2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中日虽互不信任,但也要彼此摸底。
这是隔海相望的一次“国民谈心”,通过对方,照出自身所缺!
是国家性的缺失,还是国民性的痼疾?
哪怕一个的国家,也常常通过它的缺点和所处的时代联系在一起!
这是一个日本学者对中日国民性进行观察的反思之作!
作者真正探究到了中日文化的精髓,并实现了有趣的跨文化比较!
中国缺少优质的服务、缺少细腻的技术,中国人仍然很不团结;日本缺少责任心、缺少广阔的视野,日本的后继力量堪忧……。
近藤大介在中国居住多年,他将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娓娓道来,既非尖锐批评,又非一味吹捧,幽默与自嘲中多带诚恳,此种“诚实的尴尬”难能珍贵。
中国缺什么?其实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清楚,但从一个日本人口中说出来,总会觉得有些不自在。近藤大介先生的这本书写得很有分寸:他来北京工作数年,但从不扎堆在“日本老乡”之中,而是愿意天天乘地铁、搭公交,与周边的中国人搭讪、交往,时时刻刻感受“中国特色”,还娶了一位中国太太。所以,这位“中国女婿”对中国的批评,实在留着客气。
我在中国居住多年。如果说日本是我心中‘温柔的部分’,那么中国也是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有一个中国妻子,更多时候,我享受着她对我的‘中国式管理’,至今,我们仍然彼此爱慕如初恋,我们知道彼此拥有什么;我们也时常如两面镜子,通过对方照出自身所缺。”
近藤大介,日本学者,明治大学讲师,日本《现代周刊》前副主编,原讲谈社(北京)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看天下》和《经济观察版》的专栏作家,曾居北京,现于东京。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陷入沉思。它并没有给读者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了更多的问题,促使我们去独立思考。书中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探讨,并没有简单地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尝试在借鉴中寻找中国自身的独特性。在谈到日本的社会问题时,作者也并非以猎奇的心态去审视,而是试图理解其文化根源和社会结构。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相似困境,以及各自试图突围的努力。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图景,以及那些不为外人所见的“缺失”。
评分《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给出了多少 definitive 的答案,而在于它引发了多少有意义的追问。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将宏观的社会议题与微观的个体体验相结合,使得论述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在探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内卷”现象时,书中没有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个群体,而是分析了教育体系、就业市场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同样,在审视日本社会的老龄化与少子化问题时,作者也深入到家庭结构、社会保障以及文化观念的变迁等层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必然伴随着新的挑战与新的“缺乏”,而理解这些“缺乏”,是通往进步与和谐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人文关怀的温度。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而是以一种近乎同理心的姿态,去感受和体察两国社会中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迷茫。那些关于个人价值的实现、社会认同的困惑、以及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如何寻找自身定位的描写,都让我感同身受。它让我明白,“缺乏”并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比较,更是每个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精神需求。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身的困境,也启迪了我们去寻找解决之道。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缺乏”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们可能倾向于将“缺乏”理解为物质上的匮乏,但《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却将目光投向了更为隐性的层面。它深入挖掘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贫瘠”现象,无论是中国在快速发展中对“慢生活”与“深度思考”的疏离,还是日本社会中“平成废宅”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压力与个体生存困境,都得到了细腻的呈现。作者以一种温和却不失尖锐的笔触,引导读者去反思,在一个日益物质化的世界里,我们究竟真正“缺乏”的是什么?是内心的宁静?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连接?还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追寻?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场关于两国之间资源、技术、文化等硬性指标的对比分析,但读完之后,才发现作者的视角更为深邃和人文。这本书并非直接罗列“中国缺XX,日本缺YY”的清单,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的叙述,去探讨两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与各自的独特挑战。例如,在谈及中国社会转型时,书中描绘了城市化进程中个体精神的失落,以及传统价值观在快速变迁中所遭遇的冲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指责,而是试图去理解这种失落感背后的复杂原因,它可能源于集体主义与个体自由的张力,也可能源于物质至上主义对精神追求的挤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