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文学讲义 |
| 作者 | 刘师培 |
| 定价 | 48.00元 |
| 出版社 | 江苏广陵书社 |
| ISBN | 9787555404996 |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刘师培编著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分两册,其中册共三十六课,至第五课详述上古到商代的历史兴替,第六至第三十三课逐一介绍古代疆域分区、交通、民族关系、政治、阶级制度、伦理关系、宗教、文字、学术、风俗、礼制、官制、田制、兵制、刑法、学校、商业、工艺等各方面概况;第三十四至第三十六课分别为古代宫室、衣服、饮食述略。第二册共三十六课,详细介绍西周之兴亡、疆域、政体、宗法、宗教、学术、教育、官制、财政等各个方面。本书极具特色,既有教科书性质,又不同于现代课本;既具备学术价值,又富有文学色彩。 |
| 作者简介 | |
| 刘师培(1884-1919),字申叔,号左盦,汉族,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l903年在上海结识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并改名光汉,参与反清宣传。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l919年11月20曰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其主要著作由南桂馨、钱玄同等搜集整理,计74种,称《刘申叔先生遗书》。其中关于论群经及小学者22种,论学术及文辞者13种,群书校释24种。 |
| 目录 | |
| 《刘师培国学讲论》编辑缘起 前言 中国历史教科书册 凡例 课 上古时代述略 第二课 由九头纪至禅通纪 第三课 五帝之事迹 第四课 夏代之兴亡 第五课 商代之兴亡 第六课 古代之地理上 第七课 古代之地理下 第八课 禹平洪水 第九课 古代之交通 第十课 古代与异族之关系上 第十一课 古代与异族之关系下 第十二课 古代之政治上 第十三课 古代之政治下 第十四课 古代阶级制度 第十五课 古代之封建上 第十六课 古代之封建下 第十七课 古代之伦理上 第十八课 古代之伦理下 第十九课 古代之宗教 第二十课 古代之文字上 第二十一课 古代之文字下 第二十二课 古代之学术 第二十三课 古代之风俗 第二十四课 古代之礼制上 第二十五课 古代之礼制下 第二十六课 古代之官制 第二十七课 古代之田制上 第二十八课 古代之田制下 第二十九课 古代之兵制 第三十课 古代之刑法 第三十一课 古代之学校 第三十二课 古代之商业 第三十三课 古代之工艺 第三十四课 古代宫室述略 第三十五课 古代衣服述略 第三十六课 古代饮食述略 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二册 序例 课 西周之勃兴 第二课 西周之兴亡 第三课 西周之疆域 第四课 西周与异族之关系 第五课 西周之政体一 第六课 西周之政体二 第七课 西周之政体三 第八课 西周阶级制度 第九课 地方自治制度 第十课 西周宗法制度 第十一课 西周人民之职业 第十二课 西周之宗教 第十三课 西周之学术上 第十四课 西周之学术下 第十五课 西周之教育 第十六课 西周官制上 第十七课 西周之官制下 第十八课 西周之财政上 第十九课 西周之财政下 第二十课 西周之刑法 第二十一课 西周之田制上 第二十二课 西周之田制下 第二十三课 西周之军制上 第二十四课 西周之军制下 第二十五课 西周之礼俗一 第二十六课 西周之礼俗二 第二十七课 西周之礼俗三 第二十八课 西周之礼俗四 第二十九课 西周礼 第三十课 西周之商业 第三十一课 西周之工艺 第三十二课 西周宫室之制 第三十三课 西周衣服之制 第三十四课 西周饮食之制 第三十五课 西周之美术 第三十六课 论读本期历史之旨趣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这本《中国文学讲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是一本浮光掠影式的介绍,而更像是一位资深学者,带着一种近乎恳切的态度,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中国文学的殿堂。从它的装帧上看,就透着一股子严谨和沉静,仿佛在告诉你,这本书不是用来消遣的,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去品味、去思考。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文学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我总觉得,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离不开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所以,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的演变轨迹,每个时代文学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承接和转化的。我希望它能告诉我,为什么唐诗如此辉煌,为什么宋词独具韵味,为什么明清小说能够达到新的高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如何表达人们的情感,以及如何塑造民族的精神气质的。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对中国文学有一个更宏观、更深入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体系。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中国文学讲义》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这类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多都只是泛泛而谈,难以引起深入的兴趣。但是,当我翻开目录,看到“刘师培”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的心头一动。我虽然对他的文学理论了解不多,但隐约记得他是一位在近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大家。这种敬意,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这本书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文学批评和鉴赏的部分感到好奇,因为这往往是区分一本“讲义”和一本“工具书”的关键。我希望它能教会我如何去欣赏一部文学作品,如何去理解其中的艺术手法,如何去品味字里行间的深意。我不想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希望能够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在我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给我提供一个有力的支撑,让我能够看得更远,理解得更深。
评分这次偶然翻到一本《中国文学讲义》,书名就透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历史感,封面设计也素雅,没有花哨的图饰,只在书脊上印着“刘师培”三个字,顿时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虽然我并非文学专业科班出身,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总有种莫名的亲近感,尤其是那些沉淀下来的经典,总觉得里面藏着无尽的智慧和故事。拿到手里,感觉分量不轻,翻开目录,一连串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映入眼帘,比如“汉魏六朝文学”、“唐宋诗歌”、“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些都是我学生时代大概听过却又似懂非懂的概念。我尤其对“汉魏六朝文学”部分充满了期待,因为在我印象中,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造力的时代,文风的变化,思想的碰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通过这本书,或许能更系统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风貌,不仅仅是几篇耳熟能详的篇章,更能深入其背后的历史语境和文化思潮。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的脉络,填补我知识上的空白,让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古人,他们的文字,他们的情感,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我常常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窥视其灵魂的窗户。而这本《中国文学讲义》,恰恰提供了这样一把钥匙。我并非一个专业学者,对文学理论的钻研涉猎不深,但长久以来,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以其朴实无华的封面和书名,以及“刘师培”这个名字,让我对其内容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名家名作,更重要的是,能够阐释出中国文学发展演变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会呈现出迥异的面貌,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将这些看似分散的文学现象,串联成一条绵延不断的文化长河。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对于文学思想的探讨,比如哲学、美学等如何影响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以及文学本身又如何反哺和塑造着这些思想。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的文学视野更加开阔,让我能够从更宏大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中国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喜爱,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亲近,对于其深厚的理论体系和发展演变,总是感到有些疏离。因此,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中国文学讲义》时,就像看到了一盏指引方向的灯塔。书名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但“中国文学”这四个字,足以勾起我探索的欲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系统性的学习路径,带领我从一个“门外汉”逐渐变成一个“鉴赏者”。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讲解中国文学史上各个重要时期、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并且能够深入分析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影响以及艺术特色。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帮助我理解文学“为什么是这样”的部分,比如某个时期文风的转变,某个作家思想的形成,或者某种体裁的起源和发展。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我对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整体认知,并且能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去品味那些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光芒的文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