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隴南書院/天水文史資料
定價:86.00元
作者:天水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齣版社:甘肅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49015191
字數:
頁碼:33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機構,從唐代到清末,存在瞭1000多年。由私人或官府選擇山林名勝之地創辦,延請有學問者講學,大多采取個彆鑽研與集眾講解相結閤的方法,以研習儒傢經籍為主,間以時議政論,對當地教育和學術思想發展有影響。
天水古稱秦州,為“三隴人文蔚萃之區”,但清朝初年文風衰弱,順治年間,秦州因科第不興,地方官將原因歸結為風水使然,修建瞭垂青樓、魁星閣,用以培植風水。“自康熙丁酉(1717年)舉二人後,已閱四紀,乃無一焉”。一紀為12年,四紀近半個世紀,竟無一人中舉,文風之荒落,可見一斑。乾隆之後,隨著書院的興起,這一狀況有瞭改觀。有清一代,秦州建有兩所書院:天水書院和隴南書院。天水書院舊為漢陽書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州費廷珍創設,是清代秦州州立書院。隴南書院是清光緒二年(1876年)分巡鞏秦階道董文渙創立。
同治、光緒兩朝,王權、任其昌先後主講天水、隴南兩書院,遂使當地文風鵲起,為清末民國的秦州地區培養瞭一個的進士群體。進士既能齣仕為宦,退職後迴歸故裏,又以士紳的身份參與地方社會建設特彆是文化教育事業,一生不失“士”的身份課徒教子、著書立說,使秦州形成科第聯翩的興盛局麵。清代,甘肅各縣(州)進士人數以皋蘭為*,進士數為48名;次為武威,進士數為42名;再次就是秦州。光緒朝,三地排名發生瞭變化,秦州進士人數遠遠超過武威(7名),僅次於皋蘭(29名)。光緒六年(庚辰)及十二年(甲戌)兩科會試,秦州共考中8名進士,稱奇。
目錄
沿革與建築
隴南書院曆史沿革
隴南書院的建築規模和特點
書院人物小傳
董文渙
任其昌
任承允
張世英
劉永亨
安維峻
陳廷鑒
楊潤身
哈銳
高秉衡
陳養源
賈纘緒
周務學
李剋明
鬍心如
田駿豐
張雲石
楊集瀛
丁秉乾
霍眾特
迴憶與研究
創建任士言先生祠堂記
隴南書院
周務學應考隴南書院
晚清隴南書院
任其昌故裏紀行
秦州書院、進士與近代社會
湘軍與甘肅書院的復興
——以隴南書院和甘州書院為例
隴南書院的創建及其對隴東南文化教育的影響
試談董文渙在甘肅的遊宦經曆及其詩歌創作
史誌資料輯錄
光緒《秦州直隸州新誌》隴南書院資料輯錄
《洪洞金石錄》及天水地方誌有關董文渙、任其昌、任承允傳記資料輯錄
董文渙《硯樵山房日記》有關隴南書院之資料解讀
附編
詩文選注
董文渙詩選注
任其昌詩選注
任其昌文選注
任承允詩選注
任承允文選注
其他書院簡介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沿革與建築
隴南書院曆史沿革
隴南書院的建築規模和特點
書院人物小傳
董文渙
任其昌
任承允
張世英
劉永亨
安維峻
陳廷鑒
楊潤身
哈銳
高秉衡
陳養源
賈纘緒
周務學
李剋明
鬍心如
田駿豐
張雲石
楊集瀛
丁秉乾
霍眾特
迴憶與研究
創建任士言先生祠堂記
隴南書院
周務學應考隴南書院
晚清隴南書院
任其昌故裏紀行
秦州書院、進士與近代社會
湘軍與甘肅書院的復興
——以隴南書院和甘州書院為例
隴南書院的創建及其對隴東南文化教育的影響
試談董文渙在甘肅的遊宦經曆及其詩歌創作
史誌資料輯錄
光緒《秦州直隸州新誌》隴南書院資料輯錄
《洪洞金石錄》及天水地方誌有關董文渙、任其昌、任承允傳記資料輯錄
董文渙《硯樵山房日記》有關隴南書院之資料解讀
附編
詩文選注
董文渙詩選注
任其昌詩選注
任其昌文選注
任承允詩選注
任承允文選注
其他書院簡介
後記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它不同於那些經過精心編排、邏輯嚴謹的曆史著作,而更像是一份未曾整理的、充滿驚喜的寶藏。每一頁都可能藏著一個意想不到的故事,每一次翻閱都可能觸碰到一段塵封的往事。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那些關於地方風物的描寫,比如某個古老的街巷,或者某處被遺忘的古跡。那些文字仿佛帶有畫麵感,讓我能夠想象齣當年的景象,感受到那份獨特的地域文化氣息。讓我欣喜的是,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口述曆史的片段,那些來自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人物,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講述著屬於他們的時代。這種多角度、多視角的呈現方式,讓曆史變得更加立體和生動,也讓我對天水這片土地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翻閱一份珍貴的、承載著曆史溫度的老照片集。它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而是以一種近乎絮叨的、卻又無比真誠的方式,一點點地勾勒齣隴南書院和天水的過往。我特彆喜歡那些零散卻充滿生活氣息的片段,像是某個先生在某個午後,對著窗外的風景,隨手寫下的幾句感慨;又像是某位老者,迴憶起當年書院裏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那種遙遠卻鮮活的畫麵感,一下子就將我拉迴瞭那個年代。書中的許多細節,比如關於某位塾師的教學方法,或者某次節日慶典的布置,雖然看似微不足道,卻恰恰是構成那個時代獨特風貌的基石。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獲取知識,不如說更像是在和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促膝長談,聽他娓娓道來那些被時光衝刷得有些模糊,卻又始終溫潤的記憶。那種樸實無華的語言,反而讓曆史的痕跡更加鮮明,也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時代,都有它不為人知卻同樣值得被珍視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的方式,呈現瞭天水地區豐富多元的文史資料。它沒有固定的綫索,而是像一張散落的網,網住瞭當地各個層麵的曆史信息。我讀到瞭一些關於民間習俗的記載,那些古老而充滿智慧的儀式,讓我對這片土地的文化根源有瞭更深的理解。還有一些關於地方名人軼事的片段,雖然篇幅不長,卻勾勒齣瞭他們的個性與影響,讓人不禁為他們的纔華與品德所摺服。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多次提及瞭當地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産,比如一些古老的戲麯錶演形式,或者傳承已久的民間手工藝。這些文字就像一道道橋梁,連接著我們與那些正在消失的傳統,讓我在感受到曆史的厚重之餘,也生齣瞭一種保護和傳承的責任感。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仿佛走進瞭天水的大街小巷,親身去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去傾聽那些沉睡在歲月中的故事。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有過高的期待,想著大概會是一些比較枯燥的史料堆砌。但讀著讀著,我卻被書中那些鮮活的細節所打動。它就像一個未經雕琢的璞玉,雖然錶麵樸素,但內部卻蘊藏著寶貴的光芒。我尤其喜歡那些記錄瞭普通人生動經曆的篇章,比如某位學子在貧睏條件下刻苦求學的故事,或者某位農人在豐收季節的喜悅與辛勞。這些點滴的記錄,讓我看到瞭曆史並非隻是帝王將相的舞颱,更多的是無數普通人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汗水與足跡。書中的語言風格也是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它就像一位老者,坐在你麵前,用他飽經風霜的經曆,給你講述他所看到的世界。這種純粹和真摯,在如今浮躁的社會中顯得尤為可貴,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