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长廊
定价:39.00元
作者:季羡林,梁漱溟,冰心 等,群言杂志社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8025696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文化长廊》系“群言文丛”的一种。《群言》杂志是民盟中央主管主办的综合性月刊,以“讲真话、实话,反对讲空话、大话、假话”为办刊宗旨,立足知识界、服务知识分子,积极建言国是,推动中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传播文化精华,播撒文明火种。多年来,形成了有担当、有见地的刊物风格,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本书将《群言》杂志创刊31年以来《文化长廊》栏目的精粹文章汇集成册,所收文章多为文艺界名家大家对本领域深入浅出的讲解与评析,既有精深的思考,亦有浅近的译介,殊为难得。
n更多“群言文丛”系列畅销书推荐:
nhref='#' target='_blank'>《名家论道》
nhref='#' target='_blank'>《学者访谈》
nhref='#' target='_blank'>《文史漫笔》
nhref='#' target='_blank'>《杂文随感》
nhref='#' target='_blank'>《议论纵横》
nhref='#' target='_blank'>《文苑英华》
n内容提要
《文化长廊》汇集了赵沨、冯亦代、季羡林、梁漱溟、王克庆、王瑶、冯牧、翁偶虹、乐黛云、周汝昌、冰心、叶笃庄、梁左、赵锐、荒煤、郑榕、陈来、王蒙、盛中国、于平、孙郁、冯培红、邵大箴、费孝通、吴为山、陈漱渝、龚书铎、罗哲文、叶嘉莹、彭俐等名家对本领域深入浅出的讲解与评析,既有精深的思考,亦有浅近的译介。
目录
1    序言  集众思,汇群智,为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张宝文 n
1    音乐欣赏/赵沨 n
5    与陈白尘、董健谈《中国现代戏剧史》/柯灵 n
9    诺贝尔文学的我见/冯亦代 n
11   传统音乐的继承和突破/赵沨 n
13   为胡适说几句话/季羡林 n
18   伦理是中国文化体系的核心/梁漱溟 n
20   阳光下的造型艺术/王克庆 n
26   ”五四”精神漫笔/王瑶 n
32   振兴京剧艺术琐议/冯牧 n
37   我所知道的徽班进京/翁偶虹 n
41   比较文学与文化转型时期/乐戴云 n
47   呼声一向多 办法至今少/周汝昌 n
52   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冰心 n
53   百家争鸣与进化论的发展/叶笃庄 n
56   再谈东方文化/季羡林 n
61   相声的“歌颂”与“讽刺”/梁左 n
66   浅谈罗丹的艺术/赵锐 n
70   电影的观赏性从何说起/荒煤 n
74   表演历史人物漫谈/郑榕 n
78   “北京文化”的危机/陈来 n
81   文化市场一议/王蒙 n
85   浅谈娱乐与文化/盛中国 n
90   “黄土地”上的“白天鹅”/于平 n
94   黄裳其人其文/孙郁 n
98   回眸百年敦煌学  再创千年新辉煌/樊锦诗 n
107  百年敦煌/冯培红 n
115  多见不怪/邵大箴 n
119  读懂亨利.摩尔/邵大箴 n
124  “公事之闲,宜寻典籍”/瞿林东 n
128  天人合一  文理互补/季羡林 n
131  关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小议/龚书铎 n
136  从梁启超到白寿彝/瞿林东 n
145  阅读视野与诗词评赏/叶嘉莹 n
154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 n
169  国学热中的沉思/陈漱渝 n
173  万里长城的历史兴衰与辉煌再创/罗哲文 n
180  又逢“甲申”说史论/瞿林东 n
185  法国印象派与中国唐诗/彭俐 n
190  关于苦雨斋群落/孙郁 n
196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互动/方李莉 n
203  今天文化批评还能做什么/解玺璋 n
207  作家之所以/凸凹 n
211  陈独秀:天地独行一孤虻/方宁 n
214  老舍的真魂/孙郁 n
218  应历史地、辩证地审视梁漱溟的思想遗产/马驰 n
227  应该怎样管文化/王东林 n
234  塑以祭魂/吴为山 n
241  编后记/《群言》编辑部 n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文化长廊》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仪式与象征”的深度挖掘。作者没有把这些看作是僵化的传统,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社会凝聚力、价值观传递以及个体精神寄托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于不同宗教仪式演变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信仰如何随着时代而变迁,但其核心的普世价值却得以保留。我尤其震撼于作者对节庆仪式中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件服饰、每一个食物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的解读。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日常的行为,可能承载着祖先的智慧、民族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期盼。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庄严的庆典之中,感受着集体的情感共鸣,理解着那些古老符号所传达的深层含义。这本书让我对那些看似神秘的文化符号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人类在追求精神层面的仪式感方面,所表现出的永恒需求。
评分这本《文化长廊》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它并非仅仅陈述历史事件,而是将那些早已沉寂在泛黄纸页中的灵魂重新唤醒。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民间艺术流变那一章所深深吸引。作者没有止步于对器物或技法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代代相传的口述历史,那些隐藏在刺绣针脚、木雕纹样背后关于生活、信仰与乡愁的故事。读到那些关于古老祭祀习俗如何演变为如今的民间节庆,那些关于劳动人民在艰辛岁月中如何用双手创造出慰藉心灵的艺术品,我的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文化”,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肌理之中,与我们呼吸、脉搏紧密相连的鲜活存在。书中对不同地域文化碰撞融合的细腻描摹,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生命力。那种在历史长河中,不同元素相互激化、相互吸收,最终孕育出全新文化形态的轨迹,被描绘得既宏大又真实,令人回味无穷。我仿佛能听见远古的歌谣在耳边回响,看见古老的工匠在灯下挥汗如雨,感受着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评分我对《文化长廊》中关于思想观念演进的探讨,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作者展现了一种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方式,他不仅仅是将哲学家的观点进行梳理,更是追溯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又是如何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个体意识觉醒”这一概念的阐释,作者引用了大量鲜活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的言行来佐证,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在压抑环境中,人们如何挣扎着寻求自我价值,如何在思想的角落里播下自由的种子。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层层剥离,让那些原本显得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交锋的时代,耳边充斥着激烈的辩论,看到人们在旧有的框架下寻求突破,那些关于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关于权力与自由的永恒命题,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文化长廊》所描绘的物质文明变迁,给我的视觉冲击力是巨大的。它并非简单的物件介绍,而是将每一件器物、每一项技术,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一块陶片上模糊的刻痕,到一座宏伟建筑的梁柱结构,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人类的智慧。书中关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那一章,我读得尤为仔细。作者描绘了蒸汽机的轰鸣声如何撕裂了宁静的田园,工厂的烟囱如何改变了地平线,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浪潮,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区关系。我看到了旧日乡村的淳朴逐渐被新兴城市的繁华所取代,看到了人们在新的生产关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那些关于技术革新带来的便利与挑战,关于社会结构重塑的阵痛与希望,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闻到了旧时代煤灰的味道,听到了新时代机械的轰鸣,感受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变革力量在涌动。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实在是太过迷人了,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却又充满了知识的厚度。它没有刻意追求某种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真诚而质朴的语言,将那些复杂而庞大的文化现象一一展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迁徙与融合”主题的解读。作者没有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交流简单地归结为征服或被征服,而是强调了这种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互动过程。他描绘了商旅往来如何带来了新的物种和技术,语言的交融如何孕育出新的文学形式,习俗的碰撞如何催生出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我读到那些关于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关于海上贸易中不同肤色人群的交流,关于不同文明在异域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故事,内心充满了对人类交流互助的赞美。它让我看到了,文化并非凝固不变的遗迹,而是一个不断流动、不断重塑的生命体,它的力量就蕴藏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