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长廊

文化长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梁漱溟,冰心 等,群言杂志社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
  • 艺术
  • 历史
  • 社会
  • 人文
  • 中国文化
  • 传统文化
  • 博物馆
  • 展览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下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9652
商品编码:296584211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长廊

定价:39.00元

作者:季羡林,梁漱溟,冰心 等,群言杂志社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8025696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文化长廊》系“群言文丛”的一种。《群言》杂志是民盟中央主管主办的综合性月刊,以“讲真话、实话,反对讲空话、大话、假话”为办刊宗旨,立足知识界、服务知识分子,积极建言国是,推动中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传播文化精华,播撒文明火种。多年来,形成了有担当、有见地的刊物风格,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本书将《群言》杂志创刊31年以来《文化长廊》栏目的精粹文章汇集成册,所收文章多为文艺界名家大家对本领域深入浅出的讲解与评析,既有精深的思考,亦有浅近的译介,殊为难得。

n


n

更多“群言文丛”系列畅销书推荐:

n

href='#' target='_blank'>《名家论道》

n

href='#' target='_blank'>《学者访谈》

n

href='#' target='_blank'>《文史漫笔》

n

href='#' target='_blank'>《杂文随感》

n

href='#' target='_blank'>《议论纵横》

n

href='#' target='_blank'>《文苑英华》

n


内容提要


  《文化长廊》汇集了赵沨、冯亦代、季羡林、梁漱溟、王克庆、王瑶、冯牧、翁偶虹、乐黛云、周汝昌、冰心、叶笃庄、梁左、赵锐、荒煤、郑榕、陈来、王蒙、盛中国、于平、孙郁、冯培红、邵大箴、费孝通、吴为山、陈漱渝、龚书铎、罗哲文、叶嘉莹、彭俐等名家对本领域深入浅出的讲解与评析,既有精深的思考,亦有浅近的译介。

目录


1 序言 集众思,汇群智,为文化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张宝文 n
1 音乐欣赏/赵沨 n
5 与陈白尘、董健谈《中国现代戏剧史》/柯灵 n
9 诺贝尔文学的我见/冯亦代 n
11 传统音乐的继承和突破/赵沨 n
13 为胡适说几句话/季羡林 n
18 伦理是中国文化体系的核心/梁漱溟 n
20 阳光下的造型艺术/王克庆 n
26 ”五四”精神漫笔/王瑶 n
32 振兴京剧艺术琐议/冯牧 n
37 我所知道的徽班进京/翁偶虹 n
41 比较文学与文化转型时期/乐戴云 n
47 呼声一向多 办法至今少/周汝昌 n
52 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冰心 n
53 百家争鸣与进化论的发展/叶笃庄 n
56 再谈东方文化/季羡林 n
61 相声的“歌颂”与“讽刺”/梁左 n
66 浅谈罗丹的艺术/赵锐 n
70 电影的观赏性从何说起/荒煤 n
74 表演历史人物漫谈/郑榕 n
78 “北京文化”的危机/陈来 n
81 文化市场一议/王蒙 n
85 浅谈娱乐与文化/盛中国 n
90 “黄土地”上的“白天鹅”/于平 n
94 黄裳其人其文/孙郁 n
98 回眸百年敦煌学 再创千年新辉煌/樊锦诗 n
107 百年敦煌/冯培红 n
115 多见不怪/邵大箴 n
119 读懂亨利.摩尔/邵大箴 n
124 “公事之闲,宜寻典籍”/瞿林东 n
128 天人合一 文理互补/季羡林 n
131 关于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小议/龚书铎 n
136 从梁启超到白寿彝/瞿林东 n
145 阅读视野与诗词评赏/叶嘉莹 n
154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费孝通 n
169 国学热中的沉思/陈漱渝 n
173 万里长城的历史兴衰与辉煌再创/罗哲文 n
180 又逢“甲申”说史论/瞿林东 n
185 法国印象派与中国唐诗/彭俐 n
190 关于苦雨斋群落/孙郁 n
196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互动/方李莉 n
203 今天文化批评还能做什么/解玺璋 n
207 作家之所以/凸凹 n
211 陈独秀:天地独行一孤虻/方宁 n
214 老舍的真魂/孙郁 n
218 应历史地、辩证地审视梁漱溟的思想遗产/马驰 n
227 应该怎样管文化/王东林 n
234 塑以祭魂/吴为山 n
241 编后记/《群言》编辑部 n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文化长廊: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步 《文化长廊》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书籍,它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邀请读者一同踏上的思想探索之旅。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任何单一的学科领域或时间维度,而是以一种开放而包容的姿态,串联起人类文明长河中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节点。它不是对某个特定文化现象的深度剖析,也不是某个时期历史事件的编年叙述,而是通过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片段,展现人类思想演进的脉络,以及不同文明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本书的“长廊”之名,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其结构与内涵。读者仿佛置身于一条悠长而蜿蜒的走廊,两侧陈列着一幅幅精美的文化画卷,每一幅都讲述着一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故事。这些故事可能来自古希腊哲学的殿堂,也可能来自东方文明的智慧宝库;可能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革新,也可能闪烁着现代科学的璀璨光芒。作者的意图并非提供一个面面俱到的文化百科全书,而是期望通过这些精选的“展品”,激发读者内在的思考,引发他们对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产生共鸣与好奇。 在《文化长廊》中,您不会找到关于某个特定文明的详尽历史记载,也不会深入探讨某种艺术形式的创作技法。相反,它更侧重于揭示那些贯穿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普遍性主题和核心价值观。例如,当提及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时,作者可能并非详细介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体系,而是着重于探讨“理性”这一概念本身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意义,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科学、哲学乃至社会制度的构建。同样,当触及东方哲学时,书中可能不会详细阐述儒释道的具体教义,而是聚焦于“和谐”、“无为”、“慈悲”等理念,以及它们在东方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理念如何为现代社会提供另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 这本书所呈现的,是一种“大历史”的视角,一种对人类文明整体性的关照。它不回避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但更强调在这些差异之下,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与困惑。读者可能会在书中读到关于“英雄主义”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从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到中国古代的侠义精神,再到现代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它们都反映了人类对超越平凡、追求理想的渴望。又或者,书中会探讨“美”的多元性,从西方古典雕塑的黄金比例,到日本庭园的枯山水,再到非洲部落的面具艺术,它们展示了不同文化对美的独特理解与诠释。 《文化长廊》的叙事方式是跳跃的,是非线性的。它不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而是根据主题的内在逻辑或作者的思考脉络,将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有机地串联起来。这种编排方式,意在打破读者固有的思维模式,鼓励他们跳出单一的文化视角,从更广阔的视野去审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您可能会在阅读一段关于中世纪欧洲骑士精神的描述后,立刻跳转到关于古代中国士大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然后又接触到某种当代艺术作品中对个体自由的探索。这种看似跳跃的组合,实则是在暗示,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土壤中,都曾面对过相似的挑战,都曾思考过相似的命题。 本书并非旨在提供详尽的知识点,而是侧重于激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作者的笔触通常是引人入胜的,他/她可能运用生动的比喻、引人入胜的叙事,或者抛出极具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读者进入对某个文化现象或思想观念的更深层次的探索。例如,在介绍某个古老的仪式时,书中可能不会详细描述仪式的每一个步骤,而是会着力于解读该仪式所蕴含的古人对自然、对生命、对神灵的敬畏之情,以及这种情感如何塑造了他们的世界观。 《文化长廊》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种被动的知识接受,不如说是一种主动的智力参与。它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进行对照与联系。比如,当书中提到某个哲学家的“快乐论”时,读者可能会不自觉地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和追求真正的快乐。当书中展现某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时,读者可能会反思,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如何保留和传承具有文化意义的传统。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简洁明快,但又不失深度与韵味。它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文化概念和思想精髓呈现给读者。作者的文字中可能充满了人文关怀,对人类文明的成就抱有敬意,对人类的困境也怀有同情。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的倾诉,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智者,在与读者分享他对人类文明的所见所感。 总而言之,《文化长廊》是一扇通往广阔精神世界的窗口。它不是一份枯燥的文化清单,也不是一个封闭的知识盒子,而是一个邀请读者参与的、开放式的文化体验。它旨在点燃读者对人类文明的好奇心,拓宽读者的视野,深化读者的思考,并最终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新视角与新力量。它是一次关于人类智慧与精神的巡礼,一次关于文明交融与传承的沉思,一次邀请所有对人类文明有所感悟与期待的读者,共同踏上的奇妙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化长廊》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于“仪式与象征”的深度挖掘。作者没有把这些看作是僵化的传统,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在社会凝聚力、价值观传递以及个体精神寄托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于不同宗教仪式演变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信仰如何随着时代而变迁,但其核心的普世价值却得以保留。我尤其震撼于作者对节庆仪式中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件服饰、每一个食物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的解读。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日常的行为,可能承载着祖先的智慧、民族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期盼。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庄严的庆典之中,感受着集体的情感共鸣,理解着那些古老符号所传达的深层含义。这本书让我对那些看似神秘的文化符号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人类在追求精神层面的仪式感方面,所表现出的永恒需求。

评分

这本《文化长廊》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它并非仅仅陈述历史事件,而是将那些早已沉寂在泛黄纸页中的灵魂重新唤醒。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民间艺术流变那一章所深深吸引。作者没有止步于对器物或技法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代代相传的口述历史,那些隐藏在刺绣针脚、木雕纹样背后关于生活、信仰与乡愁的故事。读到那些关于古老祭祀习俗如何演变为如今的民间节庆,那些关于劳动人民在艰辛岁月中如何用双手创造出慰藉心灵的艺术品,我的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文化”,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殿堂,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肌理之中,与我们呼吸、脉搏紧密相连的鲜活存在。书中对不同地域文化碰撞融合的细腻描摹,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生命力。那种在历史长河中,不同元素相互激化、相互吸收,最终孕育出全新文化形态的轨迹,被描绘得既宏大又真实,令人回味无穷。我仿佛能听见远古的歌谣在耳边回响,看见古老的工匠在灯下挥汗如雨,感受着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评分

我对《文化长廊》中关于思想观念演进的探讨,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作者展现了一种极具洞察力的分析方式,他不仅仅是将哲学家的观点进行梳理,更是追溯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又是如何受到政治、经济、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个体意识觉醒”这一概念的阐释,作者引用了大量鲜活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的言行来佐证,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在压抑环境中,人们如何挣扎着寻求自我价值,如何在思想的角落里播下自由的种子。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层层剥离,让那些原本显得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交锋的时代,耳边充斥着激烈的辩论,看到人们在旧有的框架下寻求突破,那些关于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关于权力与自由的永恒命题,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也让我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文化长廊》所描绘的物质文明变迁,给我的视觉冲击力是巨大的。它并非简单的物件介绍,而是将每一件器物、每一项技术,都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一块陶片上模糊的刻痕,到一座宏伟建筑的梁柱结构,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人类的智慧。书中关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那一章,我读得尤为仔细。作者描绘了蒸汽机的轰鸣声如何撕裂了宁静的田园,工厂的烟囱如何改变了地平线,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浪潮,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区关系。我看到了旧日乡村的淳朴逐渐被新兴城市的繁华所取代,看到了人们在新的生产关系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那些关于技术革新带来的便利与挑战,关于社会结构重塑的阵痛与希望,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闻到了旧时代煤灰的味道,听到了新时代机械的轰鸣,感受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变革力量在涌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实在是太过迷人了,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却又充满了知识的厚度。它没有刻意追求某种华丽的辞藻,而是用一种真诚而质朴的语言,将那些复杂而庞大的文化现象一一展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迁徙与融合”主题的解读。作者没有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交流简单地归结为征服或被征服,而是强调了这种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互动过程。他描绘了商旅往来如何带来了新的物种和技术,语言的交融如何孕育出新的文学形式,习俗的碰撞如何催生出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我读到那些关于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关于海上贸易中不同肤色人群的交流,关于不同文明在异域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故事,内心充满了对人类交流互助的赞美。它让我看到了,文化并非凝固不变的遗迹,而是一个不断流动、不断重塑的生命体,它的力量就蕴藏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