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智能控制论
定价:40.00元
作者:涂序彦,王枞,刘建毅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0302927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18kg
编辑推荐
智能控制论是控制论向智能水平高度发展的新分支,大系统控制论是控制论向系统规模广度发展的新分支。本书是《大系统控制论》的姐妹篇,是关于智能控制论学科的专著,以“智能特性”为纲编排全书内容,如自寻优、自学习、自识别、自适应、自稳定、自组织、自协调等,重点研究拟人的智能控制系统。
内容提要
智能控制论(intelligent cybemetics)研究生物与机器的智能控制过程的共同规律,是基于广义智能、面向广义控制的广义智能控制理论,是控制论向智能水平高度发展的新分支。
本书是关于智能控制论学科的专著,以“智能特性”为纲编排全书内容,如自寻优、自学习、自识别、自适应、自稳定、自组织、自协调等,重点研究拟人的智能控制系统。
本书可作为控制学科、智能学科等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1 智能控制
1.1.1 智能控制发展概况
1.1.2 智能控制历史背景
1.1.3 国外智能控制研究进展
1.1.4 智能控制研究进展
1.2 智能控制系统
1.2.1 智能控制系统的概念
1.2.2 智能控制系统的评判
1.3 智能控制理论
1.3.1 控制理论的发展
1.3.2 智能控制理论的概念
1.4 智能控制论
1.4.1 控制论的发展
1.4.2 人工智能的发展
1.4.3 智能控制论的概念
1.5 小结
思考题
第2章 智能控制论的学科架构
2.1 智能控制论的研究对象
2.1.1 广义智能控制系统
2.1.2 智能广义控制系统
2.2 智能控制论的学科内容
2.2.1 广义智能控制系统协同建模
2.2.2 广义智能控制系统协同分析
2.2.3 广义智能控制系统协同设计
2.3 智能控制论的科学方法
2.4 智能控制论的学科架构
2.5 小结
思考题
第3章 自寻优智能控制
3.1 人的自寻优性能
3.2 自寻优控制的概念
3.3 自寻优控制器的结构
3.4 自寻优控制的方法
3.4.1 极值搜索自寻优控制方法
3.4.2 区间优选自寻优控制方法
3.5 多级自寻优控制系统
3.5.1 多级自寻优控制系统的结构
3.5.2 多级自寻优控制系统的方法
3.6 自寻优控制系统的应用
3.6.1 锅炉燃烧过程的自寻优控制系统
3.6.2 热风炉燃烧过程的自寻优控制系统
3.7 小结
思考题
第4章 自学习智能控制
4.1 自学习控制模型
4.1.1 自学习控制的概念
4.1.2 自学习控制系统的结构
4.1.3 自学习控制器的设计原理
4.2 广义机器学习
4.2.1 机器学习的概念与方法
4.2.2 基于知识的机器学习
4.2.3 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
4.2.4 基于模式识别的机器学习
4.3 自学习控制系统
4.3.1 基于知识推理的自学习控制系统
4.3.2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学习控制系统
4.3.3 基于模式识别的自学习控制系统
4.4 产生式自学习控制系统
4.4.1 产生式自学习控制系统的结构
4.4.2 产生式自学习控制系统的原理
4.4.3 产生式自学习控制系统的实验
4.5 小结
思考题
第5章 自识别智能控制
5.1 人的自识别智能控制
5.1.1 人的自识别性能和机制
5.1.2 人的运动控制性能和机制
5.2 工程自识别智能控制
5.2.1 工程自识别智能控制的概念
5.2.2 工程自识别控制系统的概念
5.2.3 工程自识别智能控制系统的类型
5.3 自识别控制系统的方法
5.3.1 视觉图像的自识别方法
5.3.2 物景分析的自识别方法
5.3.3 自然语音的自识别方法
5.4 自识别控制系统的结构
5.4.1 机器视觉系统
5.4.2 机器听觉系统
5.4.3 自然语言人-机对话系统
5.5 自识别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
5.5.1 球磨机磨音自识别控制系统
5.5.2 窑炉炉膛火焰自识别控制系统
5.5.3 汽车驾驶路况自识别控制系统
5.6 小结
思考题
第6章 自适应智能控制
6.1 自适应控制的概念
6.2 自适应模型
6.2.1 自适应模型的概念
6.2.2 自适应模型的结构方案
6.2.3 自适应模型的设计方法
6.2.4 自适应模型的类别
6.3 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原理
6.3.1 自校正控制系统
6.3.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6.4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类型
6.5 自适应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6.5.1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方法
6.5.2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建模方法
6.5.3 基于专家系统的自适应建模方法
6.6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应用
6.7 小结
思考题
第7章 自稳定智能控制
7.1 稳定性的概念
7.2 人体自稳定控制的启示
7.2.1 人体生理状态自稳定控制系统
7.2.2 人体运动姿态自稳定控制系统
7.2.3 人群组织的自稳定控制系统
7.3 自稳定控制的概念和类型
7.3.1 自稳定性的概念
7.3.2 自稳定控制系统的类型
7.4 自稳定控制的方法和技术
7.4.1 主动自稳定控制
7.4.2 被动自稳定控制
7.5 拟人运动姿态自稳定智能控制系统
7.6 倒立摆自稳定控制系统
7.6.1 倒立摆自稳定控制概念
7.6.2 倒立摆自稳定控制方法
7.6.3 倒立摆仿人智能控制系统
7.7 小结
思考题
第8章 自组织智能控制
8.1 人体组织的自组织性能
8.2 人群组织的自组织性能
8.3 工程自组织控制系统
8.4 大系统自组织控制
8.4.1 大系统的基本控制结构
8.4.2 大系统控制结构自组织
8.5 拟人自组织控制系统
8.5.1 拟人体自组织控制系统
8.5.2 拟人群自组织控制系统
8.6 自组织智能控制的应用
8.7 小结
思考题
第9章 自协调智能控制
9.1 协调学
9.1.1 协调学的学科创立
9.1.2 协调学的学科构架
9.2 人体的多级协调控制系统
9.2.1 人体神经多级协调控制系统
9.2.2 人体体液多级协调控制系统
9.2.3 人体“神经 体液”双重协调控制体制
9.2.4 人体经络多级协调控制系统
9.3 多变量协调控制系统
9.3.1 多变量协调控制理论的提出
9.3.2 多变量协调控制理论概要
9.3.3 多变量协调控制理论的应用
9.4 大系统协调控制
9.4.1 大系统的可协调性
9.4.2 大系统的结构可协调性
9.4.3 大系统的递阶协调控制
9.4.4 大系统的分散协调控制
9.5 智能协调控制
9.5.1 智能协调控制的概念
9.5.2 基于知识的多级智能协调控制
9.5.3 基于神经的多段智能协调控制
9.6 社会协调控制
9.6.1 社会协调学
9.6.2 社会协调控制系统
9.6.3 不同社会经济体制的协调控制
9.7 小结
思考题
0章 展望
10.1 《智能控制论》重点回顾
10.2 智能控制论学科展望
思考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们在行文风格上展现出的那种沉稳且富有节奏感的叙事节奏。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干巴巴地堆砌公式,而是将理论的推导过程设计得如同在解一个精巧的谜题。每个定理的引入、每一步证明的展开,都像是为了解答前一个章节遗留下的疑问而精心铺垫的。在叙述宏大概念时,笔触细腻入微,而在处理关键的数学推导时,又展现出令人信服的严谨和果断。这种张弛有度的文风,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我能够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状态下,吸收那些本质上相当复杂的知识体系。读完一个大的章节后,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这种心流体验在严肃的专业书籍中是难得一见的。
评分初次翻阅时,我就被作者们构建的理论框架的精妙性所折服。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现有控制理论的成果,而是在探讨一种更具前瞻性的、能够应对非线性、不确定性环境的全新范式。书中对于“智能”二字的界定和引入,显得尤为独到且富有洞察力,它巧妙地将传统控制论的精确性与现代信息科学的适应性、学习能力进行了深层次的融合。那些关于复杂系统建模和优化决策的论述,逻辑链条清晰,层层递进,仿佛引导着读者从已知的彼岸航行到未知的此岸。我发现,即便是涉及一些高深的数学工具和算法,作者们也总能找到恰当的类比和解释,使得这些前沿概念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而是可以被深入理解和应用的实践工具。这种化繁为简却又不失深度的叙事能力,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这本书在探讨控制论的未来走向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开放性和批判性精神。作者们并未将已有的理论奉为圭臬,而是非常坦诚地指出了当前智能控制领域存在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面对“黑箱”问题和知识表征的有效性上。他们提出的思考方向,例如如何更有效地将人类专家的经验知识“注入”到学习算法中,或者如何构建具有可解释性的决策模型,这些都是当前学界和业界都在激烈辩论的前沿议题。这种敢于直面现有范式的不足,并积极探索下一代理论基石的勇气,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知识的总结,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研究宣言”。它激励着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成为定义下一个控制时代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处处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特别是纸张的选择,触感温润,拿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感觉这是一本经过深思熟虑、内容厚重的著作。色彩搭配上,主色调的选择既现代又不失学术的庄重感,很好地烘托了“智能控制论”这个主题的专业性和前沿性。装帧的坚固程度也让人放心,这样的书放在书架上,即便经常翻阅,也感觉能长久保存。我尤其欣赏的是字体和行距的调整,在保持专业信息密度的同时,确保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这对于研究性质的读物来说至关重要。整体而言,这是一本从物理形态上就散发出专业气息和收藏价值的佳作,让人在阅读内容之前,就已经对作者们的严谨态度有了初步的肯定。
评分作为一名在相关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意义,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突破现有的工程瓶颈。这本书在理论的构建之外,并没有回避实际应用中的痛点。我留意到其中关于鲁棒性和自适应性的章节,作者们提出的新方法论,似乎为解决我团队近期在某项高动态环境下的控制任务时遇到的收敛性难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拿起草稿纸,试图将书中的核心思想映射到我们的具体案例中去推演一番。那些关于最优控制与学习机制结合的讨论,让我看到了未来工业自动化系统自我优化的潜力。这不是一本纯粹的理论教科书,它更像是一份为资深从业者准备的“思维升级指南”,提供了超越当前主流解决方案的全新视角和可行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