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胡作非为:人性之本与金融暴行
定价:49.00元
售价:33.3元,便宜15.7元,折扣67
作者:乔里斯卢因迪克(Joris Luyendijk);刘飏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866393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胡作非为》200位银行家起底真实、惊悚、不为人知的金融黑幕。
《胡作非为》所有你不敢想的,他们正在做;所有你不敢做的,他们正在对你做。
《胡作非为》一部现实版《华尔街之狼》,内容真实,令人震撼,荣获欧洲NS Publieksprijs奖。
储蓄、投资、贷款、理财……金融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然而,金融圈的真相却令我们毛骨悚然:所有你不敢想的,他们正在做;所有你不敢做的,他们正在对你做……
你的每一分存在银行的钱,每一分投资于资本市场的钱,甚至每一分攥在手里的钱,都像你想象的那么安全吗?
那些看似毫无新意的“独角兽”公司,为何估值几十亿?
是谁导致金融危机?由谁埋单?下一场金融危机与我们何干?
金融行业如此高高在上、神秘又令人向往,金融从业者更是令人艳羡的高智商、高收入阶层的典型代表,然而,我们眼中的金融世界真的像它所展现的那么炫目吗?银行家是否真的值得人们信任?
真相,远比我们看到的更加凶险……
全球经济,正在被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数年间,欧洲记者乔里斯?卢因迪克暗访了200位就职于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高盛等大型金融机构的金融从业者,这些受访者冒着一旦暴露就会被解职或起诉的危险,为卢因迪克提供了真实的手资料,揭露了金融圈令人毛骨悚然的黑幕:
受行业恐惧氛围恐吓和潜规则影响的圈内人,游走于道德和法律的边缘,不择手段地攫取钱财以对抗金融行业本身的冷酷无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人性已经发生了可怕的变化;普通大众和投资者在银行家眼中不是提供服务的对象,而是可以随意宰割的“傻瓜”;银行家们信奉金钱至上,指望他们来实现金融行业的安全性无异于天方夜谭;金融危机的余波尚在,然而没有一位金融圈人士愿意为此承担任何责任;事实上,自上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业没有任何改变,下一次危机随时都可能到来;更令人恐慌的是,诸多评级机构甚至知名的政客都已经沦为仰金融业鼻息生存的附庸……
居于我们这个时代社会核心地位的金融行业已经成为一颗“定时炸弹”,每一个人都随时可能被它炸得粉身碎骨,让我们看看金融圈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惊人黑幕吧!
目录
1 沉默之墙 /1
2 金融脉动和金融危机 /27
3 入乡随俗 /41
4 别人的钱 /63
5 午夜凶铃 /79
6 人各为己 /99
7 雾都剪影 /117
8 好饭真的不怕晚吗 /143
9 胡言乱语 /165
10 宇宙主宰 /191
11 泡沫人生 /209
12 谁也无法成为命运的先知 /227
13 空无一人的驾驶舱 /249
研究方法概述 /263
致谢 /267作者介绍
乔里斯?卢因迪克(JorisLuyendijk),畅销书作者,欧洲记者,所著超级畅销书《像我们一样的人:曲解中东》在荷兰畅销25万册,并在16个国家出版。
2011年,卢因迪克受《卫报》邀请对金融行业开展独立秘密调查,同步开通“以人类学视角看世界”金融官方,引起全球轰动。200多位银行家冒着被解职或起诉的风险,向他提供了手资料,揭开了金融世界骇人听闻的真相。
随着惊人的浏览量,以及《胡作非为》一书各个国家版本的发行,卢因迪克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各国主流媒体纷纷对其进行采访报道,卢因迪克也因此受邀在各国发表演讲。
《胡作非为》自2015年在欧洲上市,在世界各国引起轰动,版权销往多个国家,作者因此获得的NSPublieksprijs奖。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次对自我认知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度拷问。作者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感,剖析了人性中那些“不完美”的特质,并以此为线索,层层剥茧,揭示了金融领域中那些令人咋舌的“暴行”是如何发生的。我被书中对人性的洞察所深深吸引,那些关于贪婪、恐惧、羊群效应的描述,仿佛就是对我们自身行为的精准写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金融危机或不公归咎于外部因素,而是将焦点放在了“内在”的人性根源上,这一点非常具有启发性。他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将抽象的人性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看似遥远的人性弱点,是如何在金融市场这个放大器中,被无限放大,并最终演变成一场场悲剧。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分量,它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金融体系的本质。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金融世界的运作也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同时,也对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冲击力,源于其对人性最隐晦角落的挖掘,以及对金融领域“黑暗面”的无情揭露。作者的文字如同手术刀般精准,直指人性中那些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具破坏力的部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一直以来困扰我的许多关于金融现象的疑问,都在这里得到了解答。书中对“金融暴行”的定义和剖析,非常透彻,它不仅仅是指那些法律上的犯罪行为,更包括那些利用信息不对称、市场漏洞,以及人性弱点而进行的,虽然游走在法律边缘,但却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旁征博引,从历史、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汲取养分,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论据充分的分析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金融概念时,所展现出的清晰易懂的语言风格,使得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其中精妙之处。这本书让我对金融世界的运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对“理性人”的假设产生了深刻的质疑,并开始反思,如何在复杂的金融环境中,保护自己,也为构建更健康的金融秩序贡献力量。
评分我一直对社会现象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就像是一本“解码器”,为我提供了理解那些复杂金融“乱象”的钥匙。作者在书中对人性的洞察,堪称精准。他没有将人性描绘成全然的善或恶,而是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以及在特定环境下,这些特质是如何被放大并加以利用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金融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他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揭示故事背后的驱动力,以及这些驱动力是如何与人性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有特点,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叙事性,读起来引人入胜,即使是对金融领域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吸引进去。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金融体系运作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从人性层面去理解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金融行为。这本书让我对“自由市场”的理想化叙事产生了一些怀疑,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有效地规避人性的负面影响。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简直是前所未有的。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读物,反而像是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人类心灵深处最原始的冲动,尤其是那些与金钱和权力相关的欲望。作者在探讨人性时,援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心理学研究,让我清晰地看到,那些在金融市场上发生的种种不道德甚至非法的行为,并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的某些特质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将抽象的人性弱点,与具体的金融产品和交易行为联系起来。比如,那些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在书中被描绘成是利用了人们的贪婪和对风险的误判,而产生的“金融怪兽”。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地目睹了那些“暴行”是如何一步步上演的。书中的分析方法非常独特,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又有微观的案例剖析,让我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避免了单一化的解读。对于那些对金融运作感到困惑,或者对社会不公感到愤怒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提供了一个解释这一切的框架,也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方向。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发人深省的书,它深入剖析了人类天性中那些不那么光彩的部分,并以此为根基,揭示了金融领域中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暴行”。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复杂的迷宫,作者用犀利的笔触,带领我一层层剥开那些被光鲜外表所掩盖的阴暗面。书中对人性的探讨,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贪婪、自私、欺骗是如何在金融体系中滋生蔓延,并最终对整个社会造成伤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逻辑严谨性,他并没有简单地将金融危机归咎于个别“坏人”的恶行,而是将其置于更宏观的人性、制度和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对金融世界的运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在其中的角色有了更多的反思。虽然书中充斥着一些令人不安的内容,但正是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才让这本书显得尤为珍贵。它迫使我跳出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去审视那些司空见惯的金融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和逻辑。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对人性复杂性的认知,以及对金融体系运作方式的理解,都得到了极大的升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