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CMOS运算放大器和比较器的设计及应用
定价:52.00元
作者:Roubik Gregorian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0304062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CMOS运算放大器和比较器的设计及应用》分为5章。章描述了参考源的基本原理以及模拟电路的基础知识;第2章分析了参考电流源的设计,包括基本的CMOSPTAT电路和复杂的biCMOS电流源;第3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讲解了电压参考源的设计,包含了从零阶到高阶补偿电路的实现;第4章分析了高精度基准源设计的考虑因素,包括工艺偏差、负载效应和工作环境等;第5章从工程和应用的角度讨论了修调、版图设计和封装等对电路性能的影响。《CMOS运算放大器和比较器的设计及应用》内容全面,包含了从参考源设计的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的内容。分析深刻、实用性强,具有的指导意义。
目录
章 引言
1.1 信号处理技术的分类
1.2 模拟MOS电路中运算放大器和比较器的应用实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路的基本器件——MoS晶体管
2.1 半导体
2.2 MOS晶体管
2.3 晶体管类型:衬底效应
2.4 MOS晶体管小信号工作状态和等效电路
2.5 弱反型区
2.6 碰撞电离
2.7 MOSFET晶体管的噪声
2.7.1 散粒噪声
2.7.2 热噪声
2.7.3 闪烁噪声(噪声)
2.8 CMOS工艺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CMoS模拟集成电路的基本模块
3.1 MOS工艺中的偏置电路
3.2 MOS电流镜和电流源
3.3 MOS增益级
3.4 MOS源极跟随器
3.5 MOS差分放大器
3.6 MOS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CMoS运算放大器设计
4.1 运算放大器
4.2 单级运算放大器
4.3 两级运算放大器
4.4 CMOS放大器的稳定性和频率补偿
4.5 CMOS运算放大器的动态范围
4.6 补偿CMOS运算放大器的频率响应、瞬态响应和摆率
4.7 CMOS运算放大器的噪声性能
4.8 全差分运算放大器
4.9 CMOS输出级
4.10 轨到轨共模输入范围运算放大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比较器设计
5.1 比较器的电路模型
5.2 单端输出自动稳零比较器
5.3 差分比较器
5.4 滞回比较器
5.5 全差分比较器
5.6 锁存器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数模转换器设计
6.1 数模转换基本原理
6.2 电压型DAC
6.3 电荷型DAC
6.4 混合型DAC
6.5 电流型DAC
6.6 分段电流型DAC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模数转换器设计
7.1 模数转换基本原理
7.2 快闪型ADC
7.3 插值快闪型ADC
7.4 两级ADC
7.5 逐次逼近型ADC
7.6 计数型和跟踪型ADC
7.7 积分型ADC
习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工程考虑和设计实例
8.1 CMOS运算放大器设计中的工程考虑
8.2 运算放大器设计技术和设计实例
8.3 比较器设计技术和设计实例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初拿到手,就被它扎实的厚度和印刷的质感所吸引。我对模拟电路,尤其是运算放大器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市面上不乏介绍性的读物,但真正能深入到设计细节和底层原理的却凤毛麟角。我翻开前几页,就被作者那种直击核心的叙事方式所折服。它没有过多地停留在基础概念的简单罗列,而是迅速切入了复杂电路拓扑的剖析。特别是关于噪声分析和失真抑制的章节,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精妙,不仅仅是给出了公式,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在实际晶体管级别上,这些参数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通过结构优化来获得最佳平衡点的。我感觉这不像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更像是在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工程师的指导下,一步步搭建和调试一个高性能放大器。那种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叙事节奏,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每读完一章,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对“为什么这样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就这样设计”的表面认知上。这本书对于想要从“会用”跨越到“精通”的工程师群体,无疑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路线图。
评分从整体的知识体系构建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宏大而严谨的结构。它并非孤立地讨论运算放大器或比较器,而是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系统背景下进行考量。例如,在讨论输入级设计时,作者立刻会引申到共模抑制比(CMRR)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精确匹配的晶体管对来最大限度地提升这一指标,这远比那种孤立地讲解差分对的教科书式描述要深刻得多。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似乎对不同技术代际之间的设计演进有着深刻的洞察。他会在讨论某个经典拓扑的同时,对比在新一代工艺下,由于栅氧电容变化和短沟道效应带来的设计挑战和相应的改进策略。这使得这本书的内容不仅对掌握当前主流技术有指导意义,也为读者未来应对工艺演进带来的设计变革做好了知识储备。它不仅仅是讲解“如何做”,更在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设计,以及未来可能如何改变”。
评分我带着审视的目光进入了关于比较器设计的篇章,这部分内容常常是很多模拟IC书籍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往往只停留在理想化的阈值比较层面。然而,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花了相当的篇幅去探讨高速比较器中至关重要的“锁存器(Latch)”的设计权衡,从跨耦合对的偏置电流到再生速率(Slew Rate)的极限控制,每一个细节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瞬态响应和亚稳态处理的论述,这正是高速系统中决定最终性能的关键。作者似乎毫不吝啬地分享了许多业内流传的“秘诀”,比如如何巧妙地利用电荷泵效应来加速锁存器的建立时间,以及在不同工艺节点下,选择合适的输入级架构以应对输入共模范围的挑战。读到这里,我感到这本书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理论构建,它更像是一部实战手册,指导读者如何在高频、低功耗的约束下,打造出既稳定又快速的比较器,这种对工程实践的关注度,是极其罕见的。
评分对于我个人而言,最受益匪浅的部分在于作者对“非线性”和“限制条件”的探讨。在理想化的电路模型中,所有元件都是线性的,但现实世界中的晶体管充满了各种复杂的非线性效应。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些难题,而是非常坦诚地剖析了饱和区、线性区和截止区切换时产生的各种寄生现象,比如关断延迟、瞬态电流毛刺等。在某些章节,作者甚至深入到了版图布局对寄生电感和电容的影响,虽然篇幅不长,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提醒着读者,一个优秀的电路设计,必须从逻辑层面延伸到物理实现层面。这种将电路理论推向集成电路物理实现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再只是纸面上的公式堆砌,而是真正指导工程师如何交付一个可以在实际硅片上稳定运行、并满足严苛性能指标的器件。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并在实际工作中随时翻阅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也值得大书特书一番。在复杂的模拟电路设计中,清晰的示意图是理解电路行为的生命线。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晶体管级别的开关网络图,还是系统级的方框图,都绘制得极其精确和直观。尤其是在讲解反馈回路和稳定性分析时,作者使用的伯德图和相频特性图,标注得异常详尽,不仅给出了数值计算的步骤,还直观地展示了极点和零点对系统瞬态响应的影响。我习惯于在阅读技术书籍时,随时准备笔和草稿纸进行推演,但这本书的很多推演过程,作者已经提前帮我们完成得非常详尽,甚至会预留出一些空白点让读者自己填充,这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互动性和效率。它成功地在“填鸭式”灌输知识和“过于简略”留白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让读者既能跟上思路,又能保持独立思考的空间,读起来十分顺畅,减少了查阅其他参考资料的需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