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说老祖师
定价:45.00元
售价:27.5元,便宜17.5元,折扣61
作者:矫友田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48814450
字数:210000
页码:2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图说老祖师》图文并茂,以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图片,向读者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各类各行祖师的由来、历史与发展等情况,史料丰富,文学色彩深厚,以散文化的笔法将中国传统习俗娓娓道来,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文图并茂的形式,更立体地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内容提要
《图说老祖师》对老祖师这一传统习俗进行描述和回忆,使读者透过文字感受传统文化的由来、发展和延续。语言文字流畅,文图并茂的形式,更立体地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图说老祖师》的特色在于图说和分类细致。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图说老祖师》:
炼丹炉炼出了豆腐 豆腐,在古时有很多名称,譬如“福黎”“菽乳”“黎祁”等,大约到了唐宋时期,才被正式定名为豆腐。豆腐的“权”属于、中国。公元754年,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成功之后,把制作豆腐的技术传人日本。从一此,这门技术才陆续传往世界各地。
豆腐是我国民间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辞源》对豆腐的生产过程是这样记载的:“以豆为之。造法,水浸磨浆,去渣滓,煎成淀以盐卤汁,就釜收之。” 喜欢吃豆腐的人越来越多,渐渐地,我国民间就形成了一种豆腐美食文化,并广泛流传。期间,许多文人雅士也纷纷加人到传播的行列之中。
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不仅诗歌写得漂亮,他还是一位的美食家。他非常喜欢吃豆腐,而且对豆腐的烹制也颇有研究。元祐二年至四年,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府期问,曾亲自动手制作出了“东坡豆腐”。这道名菜,至今仍是中国传统美食界的一个佳话。
南宋诗人陆游,在《渭南文集》中记载了豆腐的烹饪方法。更为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荦关于康熙皇帝与豆腐的一段记载:康熙皇帝南巡苏州时,赏赐众随行大臣的不是金玉奇玩,而是颇具人情味和乡土气的豆腐佳肴。
至于豆腐制作的起源,据说与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有关。
刘安(公元前179一前122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公元前164年,他被封为淮南王。刘安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他招募文人学者以及方士、术士等数千人,集体编撰了《淮南子》一书。该书包罗万象,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刘安还是世界上早尝试“热气球”升空的实践者——他让人将鸡蛋去汁,然后利用艾草燃烧出来的热气,使蛋壳升浮。
刘安因摆脱不了时人对“长生不老之术”的渴求与迷信,不惜重金广招天下的方士、术士。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苏飞、左吴、李尚、晋昌等八人,他们被称为“八公”。刘安命人在北山深处建造炼丹炉,然后在八公的陪伴下,炼仙丹以求长寿。他们取山中的泉水磨制豆浆,又用豆浆培育丹苗。
有一天,刘安不慎将一碗豆浆洒到了炉旁一小块供炼丹的石膏上面。不多时,那块石膏不见了,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摊白生生、嫩嘟嘟的东西。八公中的晋昌大胆地尝了一下,觉得美味可口。于是,他便将这个发现告诉了刘安。
刘安感到很奇怪,他尝了一下,觉得果然如晋昌所说。只可惜量太少了,他想,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让大家都来尝一尝呢。
于是,刘安就让人把剩下的那些豆浆连锅一起端来,把石膏碾碎搅拌在里面。过了不一会儿,又生成一锅白白嫩嫩的东西。刘安连呼“离奇”,这就是豆腐早被称为“黎祁”的原因。“黎祁”为“离奇”的谐音。
北山因此成为豆腐的原产地,后来被更名为“八公山”。八公山的豆腐从此闻名天下。
淮南王刘安意外地创造出了豆腐这种美食,因此,他被后世民间的豆腐行业尊为本行业的祖师爷并加以供奉。
……
序言
当我沉浸在《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说老祖师 矫友田》的书页中时,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鲜活而宝贵的记忆。作者在叙述时,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直击人心,将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和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人物服饰、居所、生活细节的描绘,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想象,让我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老祖师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他们所经历的岁月。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每一次驻足,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厚重的历史,而这些“老祖师”们,正是这些历史最生动的见证者和传承者。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智慧,依然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流淌。
评分在阅读《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说老祖师 矫友田》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重新认识了“传统”的意义。我一直以为传统就是陈旧的、与现代社会脱节的东西,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明白,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活态的,是可以不断被解读和传承的。书中所描绘的“老祖师”们,他们身上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人生智慧、道德操守和一种精神气质。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书中对每一个人物的介绍,都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平叙述,更包含了对他们所处时代背景的交代,以及他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敬畏和珍视。
评分这次有幸拜读了《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说老祖师 矫友田》,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其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关怀。翻开扉页,跃然纸上的便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勾勒出一位位被时光洗礼的老祖师的形象,他们或慈祥,或威严,或睿智,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一段值得我们去追寻和铭记的文化传承。我尤其喜欢书中的插画风格,线条流畅,色彩古朴,将人物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先贤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感受他们曾经的生活轨迹,体会他们留下的智慧结晶。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精美,纸张的触感舒适,印刷清晰,每一页都凝聚着出版方的匠心独运,让人爱不释手,也更增添了阅读的仪式感。我仿佛能闻到书页间淡淡的墨香,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体验啊。
评分《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说老祖师 矫友田》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它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理论,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拉近到我们身边。书中对“老祖师”们的描绘,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普通人,这反而让我觉得更加亲近,也更容易理解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通过书中的图文结合,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的笑声,感受到他们的辛劳,甚至能体会到他们面对生活时的乐观与坚韧。这种“图说”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可能显得严肃的历史文化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我真心觉得,这样的图书,才是真正能够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方式。
评分《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说老祖师 矫友田》这本书,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它所呈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一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和珍藏的宝藏。我尤其欣赏书中在展现人物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生活习俗,甚至是当时的思想观念,这使得整个阅读体验更加立体和丰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和他们的故事构成的。而这些“老祖师”们,就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匠人精神、坚守初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深深地触动了我。阅读此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中国传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悟,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