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傳統記憶叢書:圖說老祖師
定價:45.00元
售價:27.5元,便宜17.5元,摺扣61
作者:矯友田
齣版社:濟南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48814450
字數:210000
頁碼:23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圖說老祖師》圖文並茂,以一篇篇生動有趣的故事和圖片,嚮讀者介紹瞭中國傳統的各類各行祖師的由來、曆史與發展等情況,史料豐富,文學色彩深厚,以散文化的筆法將中國傳統習俗娓娓道來,對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文圖並茂的形式,更立體地展現齣瞭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內容提要
《圖說老祖師》對老祖師這一傳統習俗進行描述和迴憶,使讀者透過文字感受傳統文化的由來、發展和延續。語言文字流暢,文圖並茂的形式,更立體地展現齣瞭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圖說老祖師》的特色在於圖說和分類細緻。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圖說老祖師》:
煉丹爐煉齣瞭豆腐 豆腐,在古時有很多名稱,譬如“福黎”“菽乳”“黎祁”等,大約到瞭唐宋時期,纔被正式定名為豆腐。豆腐的“權”屬於、中國。公元754年,唐代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成功之後,把製作豆腐的技術傳人日本。從一此,這門技術纔陸續傳往世界各地。
豆腐是我國民間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曆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辭源》對豆腐的生産過程是這樣記載的:“以豆為之。造法,水浸磨漿,去渣滓,煎成澱以鹽鹵汁,就釜收之。” 喜歡吃豆腐的人越來越多,漸漸地,我國民間就形成瞭一種豆腐美食文化,並廣泛流傳。期間,許多文人雅士也紛紛加人到傳播的行列之中。
北宋時期的大文豪蘇東坡,不僅詩歌寫得漂亮,他還是一位的美食傢。他非常喜歡吃豆腐,而且對豆腐的烹製也頗有研究。元祐二年至四年,蘇東坡在杭州任知府期問,曾親自動手製作齣瞭“東坡豆腐”。這道名菜,至今仍是中國傳統美食界的一個佳話。
南宋詩人陸遊,在《渭南文集》中記載瞭豆腐的烹飪方法。更為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犖關於康熙皇帝與豆腐的一段記載:康熙皇帝南巡蘇州時,賞賜眾隨行大臣的不是金玉奇玩,而是頗具人情味和鄉土氣的豆腐佳肴。
至於豆腐製作的起源,據說與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有關。
劉安(公元前179一前122年),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公元前164年,他被封為淮南王。劉安學識淵博,纔思敏捷。他招募文人學者以及方士、術士等數韆人,集體編撰瞭《淮南子》一書。該書包羅萬象,既有史料價值,又有文學價值。劉安還是世界上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他讓人將雞蛋去汁,然後利用艾草燃燒齣來的熱氣,使蛋殼升浮。
劉安因擺脫不瞭時人對“長生不老之術”的渴求與迷信,不惜重金廣招天下的方士、術士。其中比較有名的是蘇飛、左吳、李尚、晉昌等八人,他們被稱為“八公”。劉安命人在北山深處建造煉丹爐,然後在八公的陪伴下,煉仙丹以求長壽。他們取山中的泉水磨製豆漿,又用豆漿培育丹苗。
有一天,劉安不慎將一碗豆漿灑到瞭爐旁一小塊供煉丹的石膏上麵。不多時,那塊石膏不見瞭,液體的豆漿卻變成瞭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八公中的晉昌大膽地嘗瞭一下,覺得美味可口。於是,他便將這個發現告訴瞭劉安。
劉安感到很奇怪,他嘗瞭一下,覺得果然如晉昌所說。隻可惜量太少瞭,他想,能不能再造齣一些讓大傢都來嘗一嘗呢。
於是,劉安就讓人把剩下的那些豆漿連鍋一起端來,把石膏碾碎攪拌在裏麵。過瞭不一會兒,又生成一鍋白白嫩嫩的東西。劉安連呼“離奇”,這就是豆腐早被稱為“黎祁”的原因。“黎祁”為“離奇”的諧音。
北山因此成為豆腐的原産地,後來被更名為“八公山”。八公山的豆腐從此聞名天下。
淮南王劉安意外地創造齣瞭豆腐這種美食,因此,他被後世民間的豆腐行業尊為本行業的祖師爺並加以供奉。
……
序言
《中國傳統記憶叢書:圖說老祖師 矯友田》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其獨特的視角和敘事方式。它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理論,而是以一種非常親切、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遙遠的曆史人物拉近到我們身邊。書中對“老祖師”們的描繪,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壇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普通人,這反而讓我覺得更加親近,也更容易理解他們所代錶的文化內涵。通過書中的圖文結閤,我仿佛能聽到他們的笑聲,感受到他們的辛勞,甚至能體會到他們麵對生活時的樂觀與堅韌。這種“圖說”的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原本可能顯得嚴肅的曆史文化內容,變得生動有趣,也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喜愛。我真心覺得,這樣的圖書,纔是真正能夠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的方式。
評分這次有幸拜讀瞭《中國傳統記憶叢書:圖說老祖師 矯友田》,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其濃厚的曆史底蘊和人文關懷。翻開扉頁,躍然紙上的便是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勾勒齣一位位被時光洗禮的老祖師的形象,他們或慈祥,或威嚴,或睿智,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仿佛在訴說著一段塵封的往事,一段值得我們去追尋和銘記的文化傳承。我尤其喜歡書中的插畫風格,綫條流暢,色彩古樸,將人物的時代特徵和精神氣質展現得淋灕盡緻。閱讀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與那些先賢們進行心靈的交流,感受他們曾經的生活軌跡,體會他們留下的智慧結晶。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非常精美,紙張的觸感舒適,印刷清晰,每一頁都凝聚著齣版方的匠心獨運,讓人愛不釋手,也更增添瞭閱讀的儀式感。我仿佛能聞到書頁間淡淡的墨香,感受到曆史的厚重,這是一種多麼美好的體驗啊。
評分在閱讀《中國傳統記憶叢書:圖說老祖師 矯友田》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收獲是重新認識瞭“傳統”的意義。我一直以為傳統就是陳舊的、與現代社會脫節的東西,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讓我明白,傳統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活態的,是可以不斷被解讀和傳承的。書中所描繪的“老祖師”們,他們身上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技藝,更是人生智慧、道德操守和一種精神氣質。這種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書中對每一個人物的介紹,都不僅僅是簡單的生平敘述,更包含瞭對他們所處時代背景的交代,以及他們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事,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敬畏和珍視。
評分《中國傳統記憶叢書:圖說老祖師 矯友田》這本書,如同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它所呈現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一份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和珍藏的寶藏。我尤其欣賞書中在展現人物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瞭當時的社會風貌、生活習俗,甚至是當時的思想觀念,這使得整個閱讀體驗更加立體和豐滿。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由無數鮮活的個體和他們的故事構成的。而這些“老祖師”們,就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重要紐帶。他們身上所體現的匠人精神、堅守初心、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都深深地觸動瞭我。閱讀此書,不僅是一次知識的積纍,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讓我對“中國傳統”有瞭全新的認識和體悟,也更加堅定瞭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
評分當我沉浸在《中國傳統記憶叢書:圖說老祖師 矯友田》的書頁中時,我被深深地吸引住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冊,更像是一扇窗戶,透過它,我可以窺見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鮮活而寶貴的記憶。作者在敘述時,語言樸實而富有感染力,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直擊人心,將那些曾經鮮活的麵孔和他們的故事娓娓道來。我特彆留意瞭書中對人物服飾、居所、生活細節的描繪,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的想象,讓我能夠更真實地感受到老祖師們所處的生活環境和他們所經曆的歲月。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發現,每一次駐足,都會有新的感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承載瞭太多厚重的曆史,而這些“老祖師”們,正是這些曆史最生動的見證者和傳承者。他們的精神,他們的智慧,依然在我們民族的血脈中流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