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
定价:24.00元
售价:16.3元,便宜7.7元,折扣67
作者: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01
ISBN:97875083999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半导体存储器、可编程逻辑器件、数/模和模/数转换器。每章均附有内容提要、复习思考题、本章小结和习题,便于组织教学与自学。
本书版荣获2008年首届山东省高等学校教材奖。
本书主要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电气信息类等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高职高专及函授教材,同时还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
前言
章 数字逻辑基础
1.1 概述
1.2 逻辑代数
1.3 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其相互转换
1.4 逻辑函数的代数变换与化简法
1.5 逻辑函数的卡诺图化简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逻辑门电路
2.1 概述
2.2 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和MOS管的开关特性
2.3 分立元器件逻辑门电路
2.4 TTL集成逻辑门电路
2.5 CMOS集成逻辑门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组合逻辑电路
3.1 概述
3.2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
3.3 常用组合逻辑电路
3.4 组合逻辑电路中的竞争冒险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触发器
4.1 概述
4.2 基本RS触发器
4.3 钟控触发器
4.4 主从触发器
4.5 边沿触发器
4.6 触发器逻辑功能的转换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时序逻辑电路
5.1 概述
5.2 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5.3 计数器
5.4 寄存器和移位寄存器
5.5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
6.1 概述
6.2 集成555定时器
6.3 施密特触发器
6.4 单稳态触发器
6.5 多谐振荡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半导体存储器
7.1 概述
7.2 存取存储器(RAM)
7.3 只读存储器(ROM)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可编程逻辑器件
8.1 概述
8.2 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组成和分类
8.3 可编程阵列逻辑(PAL)器件
8.4 通用逻辑阵列(GAL)器件
8.5 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
8.6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器件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 数/模和模/数转换器
9.1 概述
9.2 D/A转换器
9.3 A/D转换器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系统性和覆盖的广度,但代价是深度的不平衡。 比如,它对半导体器件的基础物理特性介绍得非常到位,从PN结的反向饱和电流到MOS管的跨导,都有着教科书式的精确表述。 这种基础的夯实,对于理解后续的数字电路工作原理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当我翻到最后几章关于存储器和总线接口的部分时,明显感觉笔锋一转,变得有些仓促和简略了。 像是为了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匆匆带过了一些现代数字系统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比如,对于高速逻辑电路中的信号完整性问题(如反射和串扰),这本书的讨论深度远远跟不上今天主流的CMOS和TTL系列芯片的工作频率。 我不得不去查阅其他更专业的高频电路书籍才能弥补这块知识的真空。 这种“前面铺垫太久,后面收尾太快”的结构,让我在复习迎考时感到有些不便,因为重点似乎被平均分配了,但实际应用中的权重却不是如此。 总之,它是一份全面的理论蓝图,但细节的雕琢在快速发展的电子领域里略显滞后了。
评分不得不说,这套教材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在当时绝对是顶尖的。 即使是现在来看,那些逻辑图和时序图的线条依然清晰锐利,不会有任何模糊不清的地方,这对于阅读电路图至关重要。 每一个图标、每一个状态转换的箭头都标注得一丝不苟,体现了出版方对质量的把控。 这种高质量的视觉呈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理论本身的晦涩感。 我记得很多同学都是直接将书中的图表作为复习提纲使用,因为它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框架的体现。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也延伸到了对术语的统一上,全书对于“上升沿”、“下降沿”、“高电平”、“低电平”等关键概念的定义前后一致,这避免了不同章节之间因表述方式不同而产生的混淆。 相比于市面上一些印刷粗糙、图表模糊的盗版教材,这本正版教材的清晰度,绝对值回了票价。 它提供了一个稳定、可靠的视觉参考点,是攻克复杂逻辑电路图的基础保障。
评分这本《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的第二版,说实话,是陪伴我度过大学最艰难时期的“战友”。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捧起这本书时,那种厚重感和书页间散发出的油墨香,都带着一股学术的威严。 刚开始接触数字电路的概念时,那些逻辑门、布尔代数、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的描述,简直像外星语一样让人头疼。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勉强弄懂了半个章节的卡诺图化简。 它的讲解风格偏向于严谨的理论推导,图示清晰,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缺乏足够的“情景代入”。 很多例题的步骤跳跃性很大,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否则很容易在中间步骤迷失方向。 尤其是在介绍中小规模集成电路(SSI/MSI)的工作原理时,书中的文字描述往往需要配合大量的芯片手册才能完全理解其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 不过,一旦你熬过了最开始的那段枯燥期,你会发现它构建的知识体系异常扎实。 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追求花哨的“应用案例”,而是把基础打得非常牢固。 很多后来接触的更深层次的微机原理、单片机课程,其底层逻辑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清晰的源头。 对于那些目标是深入研究硬件设计或底层嵌入式系统的同学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请做好啃硬骨头的心理准备。
评分对于自学数字电子技术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难度曲线非常陡峭。 我尝试过用它来完全自学,结果是挫败感大于成就感。 它的编排逻辑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演绎法:先给出公理(布尔代数),然后推导定理(逻辑门功能),最后应用到系统(如编码器、译码器)。 如果学习者没有一个良好的逻辑思维基础,光是理解那些逻辑符号和真值表的转换,就已经会消耗掉大量精力。 相比之下,那些以项目驱动的教材,往往会先展示一个实际问题(比如设计一个交通灯控制器),然后倒推出需要用到的逻辑门和原理,这种学习路径对我更友好。 此外,这本书的习题设计也更偏向于理论计算和证明,很少有那种需要调试和排错的开放性问题。 这导致我在脱离书本,尝试自己搭建电路时,发现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很多看似简单的电路,在实际接线和调试中会因为一个细微的电平差异而无法工作,而这本书没有教会我如何去“听”这些电路发出的“声音”。
评分说实在的,我更喜欢从那些偏向工程实践和项目导向的教材里学习电子技术。 这本教材,在我看来,更像是为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准备的。 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学术化,很多定义和推导都遵循了最标准的教科书范式,但这在实际解决工程问题时,常常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比如,当我们小组在设计一个简单的计数器项目时,书中关于触发器激励表和状态转移图的描述非常详尽,但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芯片型号,如何考虑功耗和噪声容限,书里涉及得比较少。 它侧重于“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 相比之下,我更倾向于那些能用面包板和万用表就能验证的例子。 记得有一次为了理解竞争冒险现象,我翻遍了全书的讲解,虽然理论上明白了,但始终缺乏一个直观的波形图展示它在实际电路中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如何通过添加去耦电容或延迟单元来抑制它。 这本书在电路仿真和EDA工具的应用方面几乎是空白,这在如今这个设计流程高度自动化的时代,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遗憾。 它更像是一份定海神针般的理论纲领,而不是一个灵活的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