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手机里的大世界
定价:128.00元
作者:张佳鑫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2-01
ISBN:97875196009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从浅显到逐步深入,让爷爷奶奶轻松掌握流行又常用的手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表述清晰,逻辑顺畅,图文结合,更方便了老年人群体的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智能手机快速入门的四个步骤:*步,每一节或每一个专题的开始,有一段对本节内容的介绍和课程导入。语言幽默且不乏知识性,带入感强。第二步,环环相扣、图例清晰,手把手学手机,再也不用担心学不会了。第三步,直观总结学习要点,一点就透。第四步,每一节内容之后有一段针对本节内容的科技小妙招,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也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拓展。
目录
作者介绍
张佳鑫,北京邮电大学5G通信专业博士。2011年起开展夕阳再晨科技助老服务,创立“夕阳再晨”公益品牌,利用“互联网 公益创业”思维,搭建起覆盖16个城市25万老人的公益服务平台,带动北京、上海、山西、南京、河南、四川、湖南等地几十所高校志愿者,帮助老年人快速融入信息化社会,助其体验网络沟通带来的生活便利。“夕阳再晨”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GSVC全球社会企业创业大赛中国区*影响力奖等荣誉。发起人张佳鑫荣获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身边好人、2014年度十大北京榜样、北京市首批五星级志愿者、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海淀区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文摘
序言
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表达观点时,总是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克制感,这使得他的结论更具说服力,而非武断的宣言。比如,在探讨新兴社交模式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时,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说“手机正在摧毁友谊”,而是细致地分析了线上互动“广度增加”与“深度削弱”之间的微妙平衡。他引用了社会学的一些经典理论,并结合当下最流行的短视频平台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形成了一种坚实的三角论证结构。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显得既有学术的重量,又不失大众传播的亲和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所展现的平衡感——他会清晰地阐述支持和反对双方的核心论点,然后才给出基于证据的倾向性判断。这让读者有足够的空间去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作者的观点。坦率地说,很多同类书籍都倾向于用夸张的标题和极端的观点来吸引眼球,而这本书则像一位沉稳的智者,用扎实的分析为你铺开一条清晰的认知之路。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跨越了专业术语的壁垒,构建了一个任何人都能参与进来的对话空间。通常情况下,涉及到“用户界面”、“算法推荐”这类词汇时,我往往会望而却步,觉得那是工程师和设计师才需要关注的领域。然而,作者在处理这些专业内容时,展现出一种近乎于诗人般的同理心。他会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一个复杂的算法是如何“理解”你的偏好的,比如,他将个性化推荐引擎比喻成一个“无时无刻不在你耳边低语的超级导购员”,生动地刻画了其工作机制和潜在的“信息茧房”风险。更难得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回顾,探讨了早期移动设备的交互设计理念,这使得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当前设计选择背后的历史脉络和哲学取向。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视野,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不再是扁平的“干货”堆砌,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思维漫游。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学到了知识,更是被邀请参与到一场关于“未来生活形态”的深度哲学思辨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结尾部分处理得极其巧妙,它没有以一个简单的总结草草收场,而是留下了一个极具开放性和启发性的“行动清单”。这个清单并非是那种空洞的“多出去走走”之类的建议,而是针对不同使用场景,提供了具体的、可立即实践的“数字断舍离”策略。比如,如何为通知栏进行“权限降级”,如何设置“专注时段的物理屏障”等,都非常具体和可操作。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这些操作上升到了个人主体性重建的高度,强调我们有能力夺回被算法和商业模式不断蚕食的注意力。读到最后,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掌控感,仿佛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数字生存技能”。这本书不仅告诉我手机的“世界”有多大,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成为这个“大世界”中清醒的、有主见的居民,而不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器。这是一本能真正改变你与身边最常用电子设备关系的书,强烈推荐给所有感到被信息洪流裹挟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色彩搭配既现代又富有科技感,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分分钟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重量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排版上下的功夫,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设计元素,比如在章节过渡页上那几笔灵动的线条,仿佛在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维度。初读时,我本以为这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但很快就被它流畅的叙事节奏所吸引。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通过极其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娓娓道来。比如,他描述数据流动的场景时,用了“城市夜晚的车水马龙”来作比,一下子就让抽象的传输过程具象化了,阅读体验远超我预期的那种枯燥说教。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并非简单地堆砌信息,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视觉辅助工具,它们不仅清晰地解释了复杂的技术原理,本身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让人忍不住想收藏起来。这本书的整体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收到了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匠心独运。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实在是超出了我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最初的想象。我原本只是想了解一下智能手机的一些基础操作和新功能,结果却被作者带入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之中。他不仅仅停留在教你“如何使用”,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设计”以及“这种设计将把我们带向何方”的核心议题。其中关于“碎片化时间管理”的那一章节,简直是醍醐灌顶。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碎片化时间的弊端,而是剖析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必然性,并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不那么反人性的应对策略,比如如何利用零碎的几分钟进行“深度微输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轰炸。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每当提出一个观点,都能立刻找到坚实的理论支撑或是令人信服的实证案例。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冷静而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他既不过分美化科技带来的便利,也没有过度渲染“数字焦虑”的恐慌,而是提供了一种平衡、成熟的视角,让我们学会与这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和平共处。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手机这个工具的认知,已经从一个简单的接收器,提升到了一个可以主动塑造自己生活节奏的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