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博物館印象 徐善衍,徐善衍 9787504679710

域外博物館印象 徐善衍,徐善衍 978750467971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善衍,徐善衍 著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博物館
  • 文化遺産
  • 徐善衍
  • 遊記
  • 文化觀察
  • 建築
  • 曆史
  • 旅行
  • 印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十翼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04679710
商品編碼:29669090555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8-03-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域外博物館印象

定價:48.00元

售價:30.2元,便宜17.8元,摺扣62

作者:徐善衍,徐善衍

齣版社: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04679710

字數:

頁碼:1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作者對全球200餘座博物館考察的筆記的精選,共計33篇,分為北美掠影、英倫攬勝、歐陸巡禮、東瀛探幽、他山之石和末篇六個部分,100多幅插圖也是彌足珍貴的,與文字一起生動地詮釋著自然博物館的特色。本書對公眾瞭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館具有很好的參考作用,對瞭解學習自然博物館的建設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內容提要


本書是作者去國外考察博物館(主要是200餘座自然科學博物館),邊看、邊想、邊記,後期又“反芻”並精選形成的一部集子。它反映瞭作者的一種關注和追求:世界的博物館是怎樣的,它們的發展狀態和趨勢如何?試圖在此項陳列的世界維度裏思考和發現中國的奇跡。 n
全書分為北美掠影、英倫攬勝、歐陸巡禮、東瀛探幽和他山之石五個部分,其中有不少插圖也是彌足珍貴的,與文字一起生動地詮釋著自然博物館的特色。本書對公眾瞭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館的特色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窗口,對瞭解學習自然博物館的建設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目錄


目 錄 n
n
n
序 n
自序 n
n
北美掠影 n
2 博物館的“生態” n
6 與時俱進是科技館的生命 n
10 難忘泰坦尼剋號百年文物展 n
13 軟實力的象徵與地位 n
16 博物館是自身創新發展的主體 n
20 從北美看“科技中心”的多維世界 n
n
英倫覽勝 n
26 在無邊界的英國“博物館” n
31 蘇格蘭國傢博物館 n
36 約剋鐵道博物館的啓示與思考 n
40 從“阿什莫爾”的曆史定位想到的 n
44 格林威治皇傢博物館的意義 n
n
歐陸巡禮 n
50 難忘巴黎那些老建築裏的博物館 n
55 巴黎科技館的維度 n
61 羅馬,這座博物館之城 n
69 科學與藝術:現實生活的追求 n
73 達·芬奇科技博物館裏的多元世界 n
78 西班牙自然博物館的不同探索 n
82 這也是一類科學博物館 n
86 一段悲情與的科技史展示 n
90 讓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n
93 值得關注的現代科技館之變化 n
n
東瀛探幽 n
100 一個現代專題科學中心的探索 n
103 名古屋科學館的吸引力 n
111 關於展示未來的理念 n
115 琵琶湖畔上的沉思 n
n
他山之石 n
120 科技館的創新需要文化的支撐 n
124 特色不是刻意追求和製造的 n
128 服務的存在和溫暖 n
132 科學工業博物館嚮何處去 n
139 對自然曆史博物館的考問 n
144 重返文藝復興的科學思考 n
152 在三地科學博物館間的思考 n
n
末篇 n
160 遊學中的思慮 n
後記

作者介紹


徐善衍,1943年2月生,祖籍浙江鄞縣,後遷膠東蓬萊,父輩闖關東至安東(丹東)鳳城落戶。 n
1968年畢業於北京郵電學院,分配到遼寜本溪市郵電局電話機製造廠,先後做模具鉗工、班長、技術員等工作;後相繼在郵電區分局、市局、省廳局任職;從郵電部辦公廳主任崗位調至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任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曾任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理事長;2005年受聘於清華大學任教授,至今在中國科協——清華大學科技傳播與普及研究中心任職。 n
作為多年的科學技術工作者、管理者,常年書寫不輟,多為職業而作,如擔任《中國郵電百科全書》(綜閤捲)主編並撰寫有關文章;近年有譯著(閤作)《當代科學中心》一部,並有多則短篇論述在報刊上發錶。

文摘


序言


目 錄 n
n
n
序 n
自序 n
n
北美掠影 n
2 博物館的“生態” n
6 與時俱進是科技館的生命 n
10 難忘泰坦尼剋號百年文物展 n
13 軟實力的象徵與地位 n
16 博物館是自身創新發展的主體 n
20 從北美看“科技中心”的多維世界 n
n
英倫覽勝 n
26 在無邊界的英國“博物館” n
31 蘇格蘭國傢博物館 n
36 約剋鐵道博物館的啓示與思考 n
40 從“阿什莫爾”的曆史定位想到的 n
44 格林威治皇傢博物館的意義 n
n
歐陸巡禮 n
50 難忘巴黎那些老建築裏的博物館 n
55 巴黎科技館的維度 n
61 羅馬,這座博物館之城 n
69 科學與藝術:現實生活的追求 n
73 達·芬奇科技博物館裏的多元世界 n
78 西班牙自然博物館的不同探索 n
82 這也是一類科學博物館 n
86 一段悲情與的科技史展示 n
90 讓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n
93 值得關注的現代科技館之變化 n
n
東瀛探幽 n
100 一個現代專題科學中心的探索 n
103 名古屋科學館的吸引力 n
111 關於展示未來的理念 n
115 琵琶湖畔上的沉思 n
n
他山之石 n
120 科技館的創新需要文化的支撐 n
124 特色不是刻意追求和製造的 n
128 服務的存在和溫暖 n
132 科學工業博物館嚮何處去 n
139 對自然曆史博物館的考問 n
144 重返文藝復興的科學思考 n
152 在三地科學博物館間的思考 n
n
末篇 n
160 遊學中的思慮 n
後記


域外尋蹤:穿越時空的文明迴響 這是一場跨越陸地與海洋,穿梭於古老文明與現代藝術之間的奇妙旅程。本書並非描繪某個特定地理區域的博物館圖鑒,而是以一種更加宏大的視角,邀請讀者一同探索那些遍布世界各地的“域外博物館”所承載的、跨越時空與文化的深刻印記。通過對不同文明遺跡、藝術珍品以及當代文化空間的觀察與解讀,本書旨在揭示人類文明的多元共生、曆史的綫性發展與非綫性碰撞,以及藝術在不同語境下的生命力。 第一章:文明的碎片與重塑 我們從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明碎片開始。這些碎片,可以是古老遺址中風化的石碑,可以是地下發掘齣的陶罐碎片,也可以是漂泊在異國他鄉的文物。它們靜靜地訴說著一段段被遺忘的時光,記錄著曾經輝煌或黯淡的文明進程。例如,在尼羅河畔,那些古埃及的神廟與陵墓,以其宏偉的建築和神秘的象形文字,嚮我們展示瞭一個曾經輝煌的王朝;而在希臘愛琴海的島嶼上,米諾斯文明的壁畫與青銅器,則勾勒齣那個古老海上強權的浪漫與神秘。 然而,文明並非總是安於故土。殖民曆史、戰爭掠奪、學術研究,甚至是偶然的發現,都促使這些文明的“碎片”踏上瞭“域外”的旅程。它們被陳列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被收藏在巴黎的盧浮宮,被研究在柏林的 Pergamonmuseum。這些“域外博物館”中的展品,往往是我們認識遙遠文明最直接的窗口。它們不再是埋藏在地下的沉寂,而是被賦予瞭新的生命,以一種新的語言與我們對話。 在這裏,我們並非僅僅關注文物的“原真性”或“歸屬權”的爭議,而是更側重於思考這些“域外”的展陳方式如何影響我們對一個文明的認知。一件來自瑪雅文明的玉器,在墨西哥的叢林中,與古老的祭祀場所息息相關;當它被陳列在遙遠的歐洲博物館,與歐洲的藝術品並置時,其象徵意義是否發生瞭微妙的轉變?這種跨文化的陳列,是否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理解視角,抑或是一種有意無意的誤讀?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不同的地理空間,從亞洲的絲綢之路遺址到南美的印加古道,從非洲的岩畫藝術到澳大利亞的原住民文化,去感受那些曾經存在又逐漸消逝的文明,以及它們在“域外”的生命延續。我們探討的,是如何在這些“域外”的語境下,重新理解和重塑我們對一個文明的集體記憶。 第二章:藝術的遷徙與變奏 藝術,作為文明最動人的錶達,其遷徙的故事同樣引人入勝。從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繪畫大師,到印象派畫傢在巴黎的革新,再到現代主義藝術在紐約的爆發,藝術的發展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不斷地吸收、融閤與創新。當這些藝術品離開其誕生的土壤,進入“域外博物館”的殿堂,它們就進入瞭一個新的語境,開始瞭新的對話。 例如,梵高的《星月夜》掛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與濛剋的《呐喊》隔牆相望。它們共同構成瞭現代藝術史上重要的裏程碑,但它們各自的創作背景,荷蘭的鄉野,挪威的寒夜,卻是如此不同。當我們在“域外”的畫廊中欣賞這些作品時,我們是在欣賞一個全球性的藝術史,還是在感受一個地域性的藝術精神? 本書將深入探討藝術品的“域外”經曆。我們分析那些跨國藝術展、國際雙年展,以及當代藝術機構的運作,如何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作品聚集在一起,進行對話與碰撞。這種碰撞,可能催生齣新的藝術流派,可能引發新的藝術解讀,也可能揭示齣藝術在不同文化中的普適性與獨特性。 我們將關注那些在“域外”被重新發現、重新解讀的藝術作品。例如,非洲的雕塑藝術,在20世紀初對西方現代藝術産生瞭巨大的影響,那些野性而原始的力量,為畢加索等藝術傢提供瞭新的靈感。這種“域外”的藝術影響,是如何發生的?它是否也帶著某種程度的“他者化”? 本書還將觸及當代藝術的全球化現象。當一件裝置藝術作品,可能在全球多個城市巡迴展齣,它如何在不同的地域語境中,與當地的觀眾産生共鳴?藝術傢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同時又能與不同的文化背景建立聯係? 第三章:空間的敘事與對話 “域外博物館”不僅僅是藝術品和文物的集閤體,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空間,它本身就具有敘事的功能。博物館的建築風格、展陳方式、燈光設計,甚至展品之間的排列組閤,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關於曆史、關於文化、關於人類文明的故事。 想象一下,走入古埃及館,高聳的石柱,昏暗的燈光,配閤著那些巨大的石棺和壁畫,瞬間將人帶入那個古老而神秘的國度。而在現代藝術館,極簡的綫條,開放的空間,配以大膽而前衛的作品,則營造齣一種充滿活力與探索的氛圍。這種空間敘事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引導觀者的情緒,影響觀者的感知,從而加深對展品的理解。 本書將從空間的維度,審視“域外博物館”的建構。我們探討那些極具代錶性的博物館建築,如古根海姆博物館、蓬皮杜中心,它們本身就是藝術品,也是承載藝術的容器。同時,我們也將關注那些非傳統的“域外博物館”,例如,一個位於異國他鄉的文化中心,一個在特定曆史事件發生地建立的紀念館,甚至是一個跨越國界的綫上數字博物館。 這些“域外”的空間,如何通過其獨特的設計,來講述那些來自不同文明的故事?它們如何通過空間的“移置”,來打破地理的限製,讓不同文化的人們有機會接觸和瞭解彼此?這種空間的敘事,是否也可能帶有某種特定的“偏見”或“解讀”,從而影響我們對曆史的理解? 我們將關注那些“域外”的策展理念。一個成功的展覽,不僅在於展品本身的價值,更在於策展人如何將這些展品組織起來,形成一個連貫的敘事。這種敘事,可能是一條時間綫,可能是一個主題,也可能是一種跨文化的對話。我們將分析這些策展策略,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觀眾的參觀體驗和認知。 第四章:記憶的邊界與重構 “域外博物館”的存在,不可避免地觸及瞭“記憶”的議題。那些被帶離故土的文物,那些在異國他鄉被展齣的藝術品,它們承載著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但也可能在新的語境下,被賦予新的解讀,甚至是被遺忘或重塑。 本書將探討“域外博物館”與“記憶”之間的復雜關係。例如,一些國傢在殖民時期流失瞭大量的文化遺産,如今,他們積極爭取文物的迴歸,這不僅是為瞭“物歸原主”,更是為瞭“記憶的完整”。而對於接收國的博物館而言,如何處理這些“域外”的收藏,如何呈現其曆史,如何平衡不同的曆史敘事,也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我們將反思“域外博物館”在構建全球性文化記憶中的作用。當我們在同一個屋簷下,可以欣賞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文明瑰寶,我們是否正在形成一種新的、更加多元的全球文化記憶?這種記憶,是否能夠超越民族和國傢的界限,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人類文明的共同命運? 同時,我們也需要警惕“域外博物館”可能帶來的“記憶的遮蔽”或“記憶的扭麯”。例如,某些曆史事件的敘事,可能在“域外”的博物館中,被簡化或被選擇性地呈現,從而影響人們對曆史真相的認知。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讀者以一種開放、批判的態度,去審視“域外博物館”現象。它們既是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梁,也是承載和重塑人類記憶的場所。通過對這些“域外”的探索,我們不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其他文化,也能夠更清晰地認識我們自身。這不僅僅是一次關於博物館的旅行,更是一次關於文明、藝術與人類精神的深刻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域外博物館印象》真是讓人意猶未盡,每一頁都仿佛帶領我穿越瞭時空,踏入瞭那些遙遠國度的藝術殿堂。作者徐善衍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展品,而是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描繪齣他對博物館藏品的獨特感受。他對於展品的曆史背景、文化內涵的挖掘,以及與當下社會的關聯性思考,都讓我深思。我特彆喜歡他對於那些看似普通物件中蘊含的非凡故事的捕捉,比如一件古老陶器的紋路,在他筆下就不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承載著一個民族的信仰、生活習慣,甚至是失落的語言。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看”博物館,而是在“聽”博物館在講述它們的故事,在“觸摸”那些久遠的曆史。那些異域風情,那些精妙的工藝,那些跨越韆年的文明痕跡,都在作者的筆觸下活靈活現,讓我對世界的認知又加深瞭一層。這本書的敘述方式也很特彆,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奔騰的江河,激蕩人心。很多時候,我會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仿佛身臨其境,與他一同驚嘆、一同感悟。

評分

我常常覺得,一本好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共鳴和精神的洗禮。而《域外博物館印象》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徐善衍先生的文字,充滿瞭人文的溫度和對藝術的深情。他筆下的博物館,不再是冰冷的展櫃,而是活生生的曆史長河。我尤其喜歡他描繪那些不為人知的、卻充滿故事性的展品,這些物件,在他的筆下,都煥發齣瞭耀眼的光芒。他對於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對比,也讓我受益匪淺。他沒有居高臨下的評判,而是用一種平等和欣賞的眼光,去審視每一個文明的獨特之處。讀這本書,我仿佛走進瞭作者的心靈花園,看到瞭他對藝術、對曆史、對人類文明的深深熱愛。他的文字,有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也有一種激勵人探索的勇氣。這本書,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渴望去瞭解這個精彩的世界。

評分

讀完《域外博物館印象》,我內心湧現齣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感動。徐善衍先生的文字,如同一雙敏銳的眼睛,捕捉到瞭那些隱藏在展品背後的靈魂。他不僅僅是一個記錄者,更是一個深刻的思考者。他對每一件展品的解讀,都充滿瞭哲思和人文關懷。我尤其驚嘆於他對於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影響和融閤的洞察。他能夠從一件看似簡單的物品中,挖掘齣復雜的曆史脈絡和文化基因。這種深邃的見解,讓我對世界的認知,有瞭一種全新的維度。書中那些關於失落文明的追溯,關於人類共同情感的探討,都深深地觸動瞭我。作者的敘述方式,時而如詩如畫,時而又如哲人囈語,總能在我內心深處激起漣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域外博物館的觀覽,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對人類文明的深刻緻敬。

評分

從這本《域外博物館印象》中,我感受到瞭一種非常獨特的人文關懷和曆史的溫度。徐善衍先生的文字,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報告,而是充滿瞭個人情感的體驗和解讀。他對於展品的選擇,並非一味追求名貴或宏大,而是更側重於那些能夠觸動人內心、引發思考的細節。比如,他描繪一件簡樸的工具時,會聯想到使用它的先民的智慧和艱辛;他解讀一幅古老的壁畫時,會探究其背後所代錶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這種將宏大曆史與個體生命相連接的敘事方式,是我在這本書中最欣賞的部分。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遠隔重洋、時隔韆年的物品,也依然能夠與我們當下産生共鳴。作者的視角非常開闊,他對不同文明的理解和闡釋,都展現齣瞭一種包容和尊重的態度。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更加多元和深刻,不再局限於狹隘的文化視角。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連接瞭過去與現在,連接瞭不同的文化,也連接瞭讀者與作者的心靈。

評分

《域外博物館印象》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慢閱讀”體驗。徐善衍先生的文字,需要慢慢品味,細細咀嚼。他不像很多遊記那樣,急於給讀者呈現大量的景點和信息,而是更注重於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感悟和觸動。我特彆喜歡他對於光影、色彩、材質的細膩描繪,這些細節的處理,讓那些靜止的展品仿佛擁有瞭生命,在我的腦海中鮮活起來。他對於一些文化象徵意義的解讀,也非常深刻,常常會引發我反復的思考。有時候,我會閤上書,對著窗外發呆,迴味他寫下的某句話,或者某個畫麵。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博物館,更是關於如何去觀察、去感受、去理解這個世界。作者用他的眼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和深刻。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位智者對話,他用溫和而有力的語言,引導著我深入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