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域外博物館印象
定價:48.00元
售價:30.2元,便宜17.8元,摺扣62
作者:徐善衍,徐善衍
齣版社: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04679710
字數:
頁碼:1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作者對全球200餘座博物館考察的筆記的精選,共計33篇,分為北美掠影、英倫攬勝、歐陸巡禮、東瀛探幽、他山之石和末篇六個部分,100多幅插圖也是彌足珍貴的,與文字一起生動地詮釋著自然博物館的特色。本書對公眾瞭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館具有很好的參考作用,對瞭解學習自然博物館的建設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內容提要
本書是作者去國外考察博物館(主要是200餘座自然科學博物館),邊看、邊想、邊記,後期又“反芻”並精選形成的一部集子。它反映瞭作者的一種關注和追求:世界的博物館是怎樣的,它們的發展狀態和趨勢如何?試圖在此項陳列的世界維度裏思考和發現中國的奇跡。 n
全書分為北美掠影、英倫攬勝、歐陸巡禮、東瀛探幽和他山之石五個部分,其中有不少插圖也是彌足珍貴的,與文字一起生動地詮釋著自然博物館的特色。本書對公眾瞭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館的特色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窗口,對瞭解學習自然博物館的建設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目錄
目 錄 n
n
n
序 n
自序 n
n
北美掠影 n
2 博物館的“生態” n
6 與時俱進是科技館的生命 n
10 難忘泰坦尼剋號百年文物展 n
13 軟實力的象徵與地位 n
16 博物館是自身創新發展的主體 n
20 從北美看“科技中心”的多維世界 n
n
英倫覽勝 n
26 在無邊界的英國“博物館” n
31 蘇格蘭國傢博物館 n
36 約剋鐵道博物館的啓示與思考 n
40 從“阿什莫爾”的曆史定位想到的 n
44 格林威治皇傢博物館的意義 n
n
歐陸巡禮 n
50 難忘巴黎那些老建築裏的博物館 n
55 巴黎科技館的維度 n
61 羅馬,這座博物館之城 n
69 科學與藝術:現實生活的追求 n
73 達·芬奇科技博物館裏的多元世界 n
78 西班牙自然博物館的不同探索 n
82 這也是一類科學博物館 n
86 一段悲情與的科技史展示 n
90 讓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n
93 值得關注的現代科技館之變化 n
n
東瀛探幽 n
100 一個現代專題科學中心的探索 n
103 名古屋科學館的吸引力 n
111 關於展示未來的理念 n
115 琵琶湖畔上的沉思 n
n
他山之石 n
120 科技館的創新需要文化的支撐 n
124 特色不是刻意追求和製造的 n
128 服務的存在和溫暖 n
132 科學工業博物館嚮何處去 n
139 對自然曆史博物館的考問 n
144 重返文藝復興的科學思考 n
152 在三地科學博物館間的思考 n
n
末篇 n
160 遊學中的思慮 n
後記
作者介紹
徐善衍,1943年2月生,祖籍浙江鄞縣,後遷膠東蓬萊,父輩闖關東至安東(丹東)鳳城落戶。 n
1968年畢業於北京郵電學院,分配到遼寜本溪市郵電局電話機製造廠,先後做模具鉗工、班長、技術員等工作;後相繼在郵電區分局、市局、省廳局任職;從郵電部辦公廳主任崗位調至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任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曾任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理事長;2005年受聘於清華大學任教授,至今在中國科協——清華大學科技傳播與普及研究中心任職。 n
作為多年的科學技術工作者、管理者,常年書寫不輟,多為職業而作,如擔任《中國郵電百科全書》(綜閤捲)主編並撰寫有關文章;近年有譯著(閤作)《當代科學中心》一部,並有多則短篇論述在報刊上發錶。
文摘
序言
目 錄 n
n
n
序 n
自序 n
n
北美掠影 n
2 博物館的“生態” n
6 與時俱進是科技館的生命 n
10 難忘泰坦尼剋號百年文物展 n
13 軟實力的象徵與地位 n
16 博物館是自身創新發展的主體 n
20 從北美看“科技中心”的多維世界 n
n
英倫覽勝 n
26 在無邊界的英國“博物館” n
31 蘇格蘭國傢博物館 n
36 約剋鐵道博物館的啓示與思考 n
40 從“阿什莫爾”的曆史定位想到的 n
44 格林威治皇傢博物館的意義 n
n
歐陸巡禮 n
50 難忘巴黎那些老建築裏的博物館 n
55 巴黎科技館的維度 n
61 羅馬,這座博物館之城 n
69 科學與藝術:現實生活的追求 n
73 達·芬奇科技博物館裏的多元世界 n
78 西班牙自然博物館的不同探索 n
82 這也是一類科學博物館 n
86 一段悲情與的科技史展示 n
90 讓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n
93 值得關注的現代科技館之變化 n
n
東瀛探幽 n
100 一個現代專題科學中心的探索 n
103 名古屋科學館的吸引力 n
111 關於展示未來的理念 n
115 琵琶湖畔上的沉思 n
n
他山之石 n
120 科技館的創新需要文化的支撐 n
124 特色不是刻意追求和製造的 n
128 服務的存在和溫暖 n
132 科學工業博物館嚮何處去 n
139 對自然曆史博物館的考問 n
144 重返文藝復興的科學思考 n
152 在三地科學博物館間的思考 n
n
末篇 n
160 遊學中的思慮 n
後記
這本《域外博物館印象》真是讓人意猶未盡,每一頁都仿佛帶領我穿越瞭時空,踏入瞭那些遙遠國度的藝術殿堂。作者徐善衍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展品,而是用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描繪齣他對博物館藏品的獨特感受。他對於展品的曆史背景、文化內涵的挖掘,以及與當下社會的關聯性思考,都讓我深思。我特彆喜歡他對於那些看似普通物件中蘊含的非凡故事的捕捉,比如一件古老陶器的紋路,在他筆下就不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承載著一個民族的信仰、生活習慣,甚至是失落的語言。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看”博物館,而是在“聽”博物館在講述它們的故事,在“觸摸”那些久遠的曆史。那些異域風情,那些精妙的工藝,那些跨越韆年的文明痕跡,都在作者的筆觸下活靈活現,讓我對世界的認知又加深瞭一層。這本書的敘述方式也很特彆,時而如涓涓細流,娓娓道來,時而又如奔騰的江河,激蕩人心。很多時候,我會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仿佛身臨其境,與他一同驚嘆、一同感悟。
評分我常常覺得,一本好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情感的共鳴和精神的洗禮。而《域外博物館印象》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徐善衍先生的文字,充滿瞭人文的溫度和對藝術的深情。他筆下的博物館,不再是冰冷的展櫃,而是活生生的曆史長河。我尤其喜歡他描繪那些不為人知的、卻充滿故事性的展品,這些物件,在他的筆下,都煥發齣瞭耀眼的光芒。他對於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對比,也讓我受益匪淺。他沒有居高臨下的評判,而是用一種平等和欣賞的眼光,去審視每一個文明的獨特之處。讀這本書,我仿佛走進瞭作者的心靈花園,看到瞭他對藝術、對曆史、對人類文明的深深熱愛。他的文字,有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也有一種激勵人探索的勇氣。這本書,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更加渴望去瞭解這個精彩的世界。
評分讀完《域外博物館印象》,我內心湧現齣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與感動。徐善衍先生的文字,如同一雙敏銳的眼睛,捕捉到瞭那些隱藏在展品背後的靈魂。他不僅僅是一個記錄者,更是一個深刻的思考者。他對每一件展品的解讀,都充滿瞭哲思和人文關懷。我尤其驚嘆於他對於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影響和融閤的洞察。他能夠從一件看似簡單的物品中,挖掘齣復雜的曆史脈絡和文化基因。這種深邃的見解,讓我對世界的認知,有瞭一種全新的維度。書中那些關於失落文明的追溯,關於人類共同情感的探討,都深深地觸動瞭我。作者的敘述方式,時而如詩如畫,時而又如哲人囈語,總能在我內心深處激起漣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域外博物館的觀覽,更是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對人類文明的深刻緻敬。
評分從這本《域外博物館印象》中,我感受到瞭一種非常獨特的人文關懷和曆史的溫度。徐善衍先生的文字,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報告,而是充滿瞭個人情感的體驗和解讀。他對於展品的選擇,並非一味追求名貴或宏大,而是更側重於那些能夠觸動人內心、引發思考的細節。比如,他描繪一件簡樸的工具時,會聯想到使用它的先民的智慧和艱辛;他解讀一幅古老的壁畫時,會探究其背後所代錶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這種將宏大曆史與個體生命相連接的敘事方式,是我在這本書中最欣賞的部分。它讓我意識到,即使是遠隔重洋、時隔韆年的物品,也依然能夠與我們當下産生共鳴。作者的視角非常開闊,他對不同文明的理解和闡釋,都展現齣瞭一種包容和尊重的態度。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更加多元和深刻,不再局限於狹隘的文化視角。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連接瞭過去與現在,連接瞭不同的文化,也連接瞭讀者與作者的心靈。
評分《域外博物館印象》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慢閱讀”體驗。徐善衍先生的文字,需要慢慢品味,細細咀嚼。他不像很多遊記那樣,急於給讀者呈現大量的景點和信息,而是更注重於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感悟和觸動。我特彆喜歡他對於光影、色彩、材質的細膩描繪,這些細節的處理,讓那些靜止的展品仿佛擁有瞭生命,在我的腦海中鮮活起來。他對於一些文化象徵意義的解讀,也非常深刻,常常會引發我反復的思考。有時候,我會閤上書,對著窗外發呆,迴味他寫下的某句話,或者某個畫麵。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博物館,更是關於如何去觀察、去感受、去理解這個世界。作者用他的眼睛,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和深刻。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位智者對話,他用溫和而有力的語言,引導著我深入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