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博物馆印象 徐善衍,徐善衍 9787504679710

域外博物馆印象 徐善衍,徐善衍 97875046797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善衍,徐善衍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博物馆
  • 文化遗产
  • 徐善衍
  • 游记
  • 文化观察
  • 建筑
  • 历史
  • 旅行
  • 印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9710
商品编码:2966909055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域外博物馆印象

定价:48.00元

售价:30.2元,便宜17.8元,折扣62

作者:徐善衍,徐善衍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04679710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对全球200余座博物馆考察的笔记的精选,共计33篇,分为北美掠影、英伦揽胜、欧陆巡礼、东瀛探幽、他山之石和末篇六个部分,100多幅插图也是弥足珍贵的,与文字一起生动地诠释着自然博物馆的特色。本书对公众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馆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对了解学习自然博物馆的建设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去国外考察博物馆(主要是200余座自然科学博物馆),边看、边想、边记,后期又“反刍”并精选形成的一部集子。它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关注和追求:世界的博物馆是怎样的,它们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如何?试图在此项陈列的世界维度里思考和发现中国的奇迹。 n
全书分为北美掠影、英伦揽胜、欧陆巡礼、东瀛探幽和他山之石五个部分,其中有不少插图也是弥足珍贵的,与文字一起生动地诠释着自然博物馆的特色。本书对公众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馆的特色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窗口,对了解学习自然博物馆的建设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目 录 n
n
n
序 n
自序 n
n
北美掠影 n
2 博物馆的“生态” n
6 与时俱进是科技馆的生命 n
10 难忘泰坦尼克号百年文物展 n
13 软实力的象征与地位 n
16 博物馆是自身创新发展的主体 n
20 从北美看“科技中心”的多维世界 n
n
英伦览胜 n
26 在无边界的英国“博物馆” n
31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n
36 约克铁道博物馆的启示与思考 n
40 从“阿什莫尔”的历史定位想到的 n
44 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的意义 n
n
欧陆巡礼 n
50 难忘巴黎那些老建筑里的博物馆 n
55 巴黎科技馆的维度 n
61 罗马,这座博物馆之城 n
69 科学与艺术:现实生活的追求 n
73 达·芬奇科技博物馆里的多元世界 n
78 西班牙自然博物馆的不同探索 n
82 这也是一类科学博物馆 n
86 一段悲情与的科技史展示 n
90 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n
93 值得关注的现代科技馆之变化 n
n
东瀛探幽 n
100 一个现代专题科学中心的探索 n
103 名古屋科学馆的吸引力 n
111 关于展示未来的理念 n
115 琵琶湖畔上的沉思 n
n
他山之石 n
120 科技馆的创新需要文化的支撑 n
124 特色不是刻意追求和制造的 n
128 服务的存在和温暖 n
132 科学工业博物馆向何处去 n
139 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考问 n
144 重返文艺复兴的科学思考 n
152 在三地科学博物馆间的思考 n
n
末篇 n
160 游学中的思虑 n
后记

作者介绍


徐善衍,1943年2月生,祖籍浙江鄞县,后迁胶东蓬莱,父辈闯关东至安东(丹东)凤城落户。 n
196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分配到辽宁本溪市邮电局电话机制造厂,先后做模具钳工、班长、技术员等工作;后相继在邮电区分局、市局、省厅局任职;从邮电部办公厅主任岗位调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任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曾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2005年受聘于清华大学任教授,至今在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任职。 n
作为多年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管理者,常年书写不辍,多为职业而作,如担任《中国邮电百科全书》(综合卷)主编并撰写有关文章;近年有译著(合作)《当代科学中心》一部,并有多则短篇论述在报刊上发表。

文摘


序言


目 录 n
n
n
序 n
自序 n
n
北美掠影 n
2 博物馆的“生态” n
6 与时俱进是科技馆的生命 n
10 难忘泰坦尼克号百年文物展 n
13 软实力的象征与地位 n
16 博物馆是自身创新发展的主体 n
20 从北美看“科技中心”的多维世界 n
n
英伦览胜 n
26 在无边界的英国“博物馆” n
31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n
36 约克铁道博物馆的启示与思考 n
40 从“阿什莫尔”的历史定位想到的 n
44 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的意义 n
n
欧陆巡礼 n
50 难忘巴黎那些老建筑里的博物馆 n
55 巴黎科技馆的维度 n
61 罗马,这座博物馆之城 n
69 科学与艺术:现实生活的追求 n
73 达·芬奇科技博物馆里的多元世界 n
78 西班牙自然博物馆的不同探索 n
82 这也是一类科学博物馆 n
86 一段悲情与的科技史展示 n
90 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n
93 值得关注的现代科技馆之变化 n
n
东瀛探幽 n
100 一个现代专题科学中心的探索 n
103 名古屋科学馆的吸引力 n
111 关于展示未来的理念 n
115 琵琶湖畔上的沉思 n
n
他山之石 n
120 科技馆的创新需要文化的支撑 n
124 特色不是刻意追求和制造的 n
128 服务的存在和温暖 n
132 科学工业博物馆向何处去 n
139 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考问 n
144 重返文艺复兴的科学思考 n
152 在三地科学博物馆间的思考 n
n
末篇 n
160 游学中的思虑 n
后记


域外寻踪:穿越时空的文明回响 这是一场跨越陆地与海洋,穿梭于古老文明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奇妙旅程。本书并非描绘某个特定地理区域的博物馆图鉴,而是以一种更加宏大的视角,邀请读者一同探索那些遍布世界各地的“域外博物馆”所承载的、跨越时空与文化的深刻印记。通过对不同文明遗迹、艺术珍品以及当代文化空间的观察与解读,本书旨在揭示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历史的线性发展与非线性碰撞,以及艺术在不同语境下的生命力。 第一章:文明的碎片与重塑 我们从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文明碎片开始。这些碎片,可以是古老遗址中风化的石碑,可以是地下发掘出的陶罐碎片,也可以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文物。它们静静地诉说着一段段被遗忘的时光,记录着曾经辉煌或黯淡的文明进程。例如,在尼罗河畔,那些古埃及的神庙与陵墓,以其宏伟的建筑和神秘的象形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而在希腊爱琴海的岛屿上,米诺斯文明的壁画与青铜器,则勾勒出那个古老海上强权的浪漫与神秘。 然而,文明并非总是安于故土。殖民历史、战争掠夺、学术研究,甚至是偶然的发现,都促使这些文明的“碎片”踏上了“域外”的旅程。它们被陈列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被收藏在巴黎的卢浮宫,被研究在柏林的 Pergamonmuseum。这些“域外博物馆”中的展品,往往是我们认识遥远文明最直接的窗口。它们不再是埋藏在地下的沉寂,而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以一种新的语言与我们对话。 在这里,我们并非仅仅关注文物的“原真性”或“归属权”的争议,而是更侧重于思考这些“域外”的展陈方式如何影响我们对一个文明的认知。一件来自玛雅文明的玉器,在墨西哥的丛林中,与古老的祭祀场所息息相关;当它被陈列在遥远的欧洲博物馆,与欧洲的艺术品并置时,其象征意义是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这种跨文化的陈列,是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视角,抑或是一种有意无意的误读?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不同的地理空间,从亚洲的丝绸之路遗址到南美的印加古道,从非洲的岩画艺术到澳大利亚的原住民文化,去感受那些曾经存在又逐渐消逝的文明,以及它们在“域外”的生命延续。我们探讨的,是如何在这些“域外”的语境下,重新理解和重塑我们对一个文明的集体记忆。 第二章:艺术的迁徙与变奏 艺术,作为文明最动人的表达,其迁徙的故事同样引人入胜。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绘画大师,到印象派画家在巴黎的革新,再到现代主义艺术在纽约的爆发,艺术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不断地吸收、融合与创新。当这些艺术品离开其诞生的土壤,进入“域外博物馆”的殿堂,它们就进入了一个新的语境,开始了新的对话。 例如,梵高的《星月夜》挂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与蒙克的《呐喊》隔墙相望。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但它们各自的创作背景,荷兰的乡野,挪威的寒夜,却是如此不同。当我们在“域外”的画廊中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是在欣赏一个全球性的艺术史,还是在感受一个地域性的艺术精神? 本书将深入探讨艺术品的“域外”经历。我们分析那些跨国艺术展、国际双年展,以及当代艺术机构的运作,如何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聚集在一起,进行对话与碰撞。这种碰撞,可能催生出新的艺术流派,可能引发新的艺术解读,也可能揭示出艺术在不同文化中的普适性与独特性。 我们将关注那些在“域外”被重新发现、重新解读的艺术作品。例如,非洲的雕塑艺术,在20世纪初对西方现代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些野性而原始的力量,为毕加索等艺术家提供了新的灵感。这种“域外”的艺术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否也带着某种程度的“他者化”? 本书还将触及当代艺术的全球化现象。当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可能在全球多个城市巡回展出,它如何在不同的地域语境中,与当地的观众产生共鸣?艺术家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同时又能与不同的文化背景建立联系? 第三章:空间的叙事与对话 “域外博物馆”不仅仅是艺术品和文物的集合体,更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空间,它本身就具有叙事的功能。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展陈方式、灯光设计,甚至展品之间的排列组合,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人类文明的故事。 想象一下,走入古埃及馆,高耸的石柱,昏暗的灯光,配合着那些巨大的石棺和壁画,瞬间将人带入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而在现代艺术馆,极简的线条,开放的空间,配以大胆而前卫的作品,则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与探索的氛围。这种空间叙事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引导观者的情绪,影响观者的感知,从而加深对展品的理解。 本书将从空间的维度,审视“域外博物馆”的建构。我们探讨那些极具代表性的博物馆建筑,如古根海姆博物馆、蓬皮杜中心,它们本身就是艺术品,也是承载艺术的容器。同时,我们也将关注那些非传统的“域外博物馆”,例如,一个位于异国他乡的文化中心,一个在特定历史事件发生地建立的纪念馆,甚至是一个跨越国界的线上数字博物馆。 这些“域外”的空间,如何通过其独特的设计,来讲述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故事?它们如何通过空间的“移置”,来打破地理的限制,让不同文化的人们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彼此?这种空间的叙事,是否也可能带有某种特定的“偏见”或“解读”,从而影响我们对历史的理解? 我们将关注那些“域外”的策展理念。一个成功的展览,不仅在于展品本身的价值,更在于策展人如何将这些展品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叙事。这种叙事,可能是一条时间线,可能是一个主题,也可能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我们将分析这些策展策略,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观众的参观体验和认知。 第四章:记忆的边界与重构 “域外博物馆”的存在,不可避免地触及了“记忆”的议题。那些被带离故土的文物,那些在异国他乡被展出的艺术品,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但也可能在新的语境下,被赋予新的解读,甚至是被遗忘或重塑。 本书将探讨“域外博物馆”与“记忆”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一些国家在殖民时期流失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如今,他们积极争取文物的回归,这不仅是为了“物归原主”,更是为了“记忆的完整”。而对于接收国的博物馆而言,如何处理这些“域外”的收藏,如何呈现其历史,如何平衡不同的历史叙事,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我们将反思“域外博物馆”在构建全球性文化记忆中的作用。当我们在同一个屋檐下,可以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瑰宝,我们是否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更加多元的全球文化记忆?这种记忆,是否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共同命运? 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域外博物馆”可能带来的“记忆的遮蔽”或“记忆的扭曲”。例如,某些历史事件的叙事,可能在“域外”的博物馆中,被简化或被选择性地呈现,从而影响人们对历史真相的认知。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以一种开放、批判的态度,去审视“域外博物馆”现象。它们既是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也是承载和重塑人类记忆的场所。通过对这些“域外”的探索,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他文化,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我们自身。这不仅仅是一次关于博物馆的旅行,更是一次关于文明、艺术与人类精神的深刻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域外博物馆印象》中,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人文关怀和历史的温度。徐善衍先生的文字,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解读。他对于展品的选择,并非一味追求名贵或宏大,而是更侧重于那些能够触动人内心、引发思考的细节。比如,他描绘一件简朴的工具时,会联想到使用它的先民的智慧和艰辛;他解读一幅古老的壁画时,会探究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这种将宏大历史与个体生命相连接的叙事方式,是我在这本书中最欣赏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远隔重洋、时隔千年的物品,也依然能够与我们当下产生共鸣。作者的视角非常开阔,他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和阐释,都展现出了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多元和深刻,不再局限于狭隘的文化视角。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不同的文化,也连接了读者与作者的心灵。

评分

这本《域外博物馆印象》真是让人意犹未尽,每一页都仿佛带领我穿越了时空,踏入了那些遥远国度的艺术殿堂。作者徐善衍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展品,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描绘出他对博物馆藏品的独特感受。他对于展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与当下社会的关联性思考,都让我深思。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那些看似普通物件中蕴含的非凡故事的捕捉,比如一件古老陶器的纹路,在他笔下就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信仰、生活习惯,甚至是失落的语言。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博物馆,而是在“听”博物馆在讲述它们的故事,在“触摸”那些久远的历史。那些异域风情,那些精妙的工艺,那些跨越千年的文明痕迹,都在作者的笔触下活灵活现,让我对世界的认知又加深了一层。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很特别,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奔腾的江河,激荡人心。很多时候,我会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仿佛身临其境,与他一同惊叹、一同感悟。

评分

《域外博物馆印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慢阅读”体验。徐善衍先生的文字,需要慢慢品味,细细咀嚼。他不像很多游记那样,急于给读者呈现大量的景点和信息,而是更注重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感悟和触动。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光影、色彩、材质的细腻描绘,这些细节的处理,让那些静止的展品仿佛拥有了生命,在我的脑海中鲜活起来。他对于一些文化象征意义的解读,也非常深刻,常常会引发我反复的思考。有时候,我会合上书,对着窗外发呆,回味他写下的某句话,或者某个画面。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博物馆,更是关于如何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这个世界。作者用他的眼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和深刻。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用温和而有力的语言,引导着我深入思考。

评分

我常常觉得,一本好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洗礼。而《域外博物馆印象》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徐善衍先生的文字,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和对艺术的深情。他笔下的博物馆,不再是冰冷的展柜,而是活生生的历史长河。我尤其喜欢他描绘那些不为人知的、却充满故事性的展品,这些物件,在他的笔下,都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他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对比,也让我受益匪浅。他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用一种平等和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文明的独特之处。读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作者的心灵花园,看到了他对艺术、对历史、对人类文明的深深热爱。他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也有一种激励人探索的勇气。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渴望去了解这个精彩的世界。

评分

读完《域外博物馆印象》,我内心涌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感动。徐善衍先生的文字,如同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到了那些隐藏在展品背后的灵魂。他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深刻的思考者。他对每一件展品的解读,都充满了哲思和人文关怀。我尤其惊叹于他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洞察。他能够从一件看似简单的物品中,挖掘出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这种深邃的见解,让我对世界的认知,有了一种全新的维度。书中那些关于失落文明的追溯,关于人类共同情感的探讨,都深深地触动了我。作者的叙述方式,时而如诗如画,时而又如哲人呓语,总能在我内心深处激起涟漪。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域外博物馆的观览,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对人类文明的深刻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