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域外博物馆印象
定价:48.00元
售价:30.2元,便宜17.8元,折扣62
作者:徐善衍,徐善衍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04679710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对全球200余座博物馆考察的笔记的精选,共计33篇,分为北美掠影、英伦揽胜、欧陆巡礼、东瀛探幽、他山之石和末篇六个部分,100多幅插图也是弥足珍贵的,与文字一起生动地诠释着自然博物馆的特色。本书对公众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馆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对了解学习自然博物馆的建设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去国外考察博物馆(主要是200余座自然科学博物馆),边看、边想、边记,后期又“反刍”并精选形成的一部集子。它反映了作者的一种关注和追求:世界的博物馆是怎样的,它们的发展状态和趋势如何?试图在此项陈列的世界维度里思考和发现中国的奇迹。 n
全书分为北美掠影、英伦揽胜、欧陆巡礼、东瀛探幽和他山之石五个部分,其中有不少插图也是弥足珍贵的,与文字一起生动地诠释着自然博物馆的特色。本书对公众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馆的特色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窗口,对了解学习自然博物馆的建设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目 录 n
n
n
序 n
自序 n
n
北美掠影 n
2 博物馆的“生态” n
6 与时俱进是科技馆的生命 n
10 难忘泰坦尼克号百年文物展 n
13 软实力的象征与地位 n
16 博物馆是自身创新发展的主体 n
20 从北美看“科技中心”的多维世界 n
n
英伦览胜 n
26 在无边界的英国“博物馆” n
31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n
36 约克铁道博物馆的启示与思考 n
40 从“阿什莫尔”的历史定位想到的 n
44 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的意义 n
n
欧陆巡礼 n
50 难忘巴黎那些老建筑里的博物馆 n
55 巴黎科技馆的维度 n
61 罗马,这座博物馆之城 n
69 科学与艺术:现实生活的追求 n
73 达·芬奇科技博物馆里的多元世界 n
78 西班牙自然博物馆的不同探索 n
82 这也是一类科学博物馆 n
86 一段悲情与的科技史展示 n
90 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n
93 值得关注的现代科技馆之变化 n
n
东瀛探幽 n
100 一个现代专题科学中心的探索 n
103 名古屋科学馆的吸引力 n
111 关于展示未来的理念 n
115 琵琶湖畔上的沉思 n
n
他山之石 n
120 科技馆的创新需要文化的支撑 n
124 特色不是刻意追求和制造的 n
128 服务的存在和温暖 n
132 科学工业博物馆向何处去 n
139 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考问 n
144 重返文艺复兴的科学思考 n
152 在三地科学博物馆间的思考 n
n
末篇 n
160 游学中的思虑 n
后记
作者介绍
徐善衍,1943年2月生,祖籍浙江鄞县,后迁胶东蓬莱,父辈闯关东至安东(丹东)凤城落户。 n
1968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分配到辽宁本溪市邮电局电话机制造厂,先后做模具钳工、班长、技术员等工作;后相继在邮电区分局、市局、省厅局任职;从邮电部办公厅主任岗位调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任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曾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2005年受聘于清华大学任教授,至今在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任职。 n
作为多年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管理者,常年书写不辍,多为职业而作,如担任《中国邮电百科全书》(综合卷)主编并撰写有关文章;近年有译著(合作)《当代科学中心》一部,并有多则短篇论述在报刊上发表。
文摘
序言
目 录 n
n
n
序 n
自序 n
n
北美掠影 n
2 博物馆的“生态” n
6 与时俱进是科技馆的生命 n
10 难忘泰坦尼克号百年文物展 n
13 软实力的象征与地位 n
16 博物馆是自身创新发展的主体 n
20 从北美看“科技中心”的多维世界 n
n
英伦览胜 n
26 在无边界的英国“博物馆” n
31 苏格兰国家博物馆 n
36 约克铁道博物馆的启示与思考 n
40 从“阿什莫尔”的历史定位想到的 n
44 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的意义 n
n
欧陆巡礼 n
50 难忘巴黎那些老建筑里的博物馆 n
55 巴黎科技馆的维度 n
61 罗马,这座博物馆之城 n
69 科学与艺术:现实生活的追求 n
73 达·芬奇科技博物馆里的多元世界 n
78 西班牙自然博物馆的不同探索 n
82 这也是一类科学博物馆 n
86 一段悲情与的科技史展示 n
90 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n
93 值得关注的现代科技馆之变化 n
n
东瀛探幽 n
100 一个现代专题科学中心的探索 n
103 名古屋科学馆的吸引力 n
111 关于展示未来的理念 n
115 琵琶湖畔上的沉思 n
n
他山之石 n
120 科技馆的创新需要文化的支撑 n
124 特色不是刻意追求和制造的 n
128 服务的存在和温暖 n
132 科学工业博物馆向何处去 n
139 对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考问 n
144 重返文艺复兴的科学思考 n
152 在三地科学博物馆间的思考 n
n
末篇 n
160 游学中的思虑 n
后记
从这本《域外博物馆印象》中,我感受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人文关怀和历史的温度。徐善衍先生的文字,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个人情感的体验和解读。他对于展品的选择,并非一味追求名贵或宏大,而是更侧重于那些能够触动人内心、引发思考的细节。比如,他描绘一件简朴的工具时,会联想到使用它的先民的智慧和艰辛;他解读一幅古老的壁画时,会探究其背后所代表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这种将宏大历史与个体生命相连接的叙事方式,是我在这本书中最欣赏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远隔重洋、时隔千年的物品,也依然能够与我们当下产生共鸣。作者的视角非常开阔,他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和阐释,都展现出了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更加多元和深刻,不再局限于狭隘的文化视角。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不同的文化,也连接了读者与作者的心灵。
评分这本《域外博物馆印象》真是让人意犹未尽,每一页都仿佛带领我穿越了时空,踏入了那些遥远国度的艺术殿堂。作者徐善衍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展品,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腻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描绘出他对博物馆藏品的独特感受。他对于展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与当下社会的关联性思考,都让我深思。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那些看似普通物件中蕴含的非凡故事的捕捉,比如一件古老陶器的纹路,在他笔下就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信仰、生活习惯,甚至是失落的语言。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博物馆,而是在“听”博物馆在讲述它们的故事,在“触摸”那些久远的历史。那些异域风情,那些精妙的工艺,那些跨越千年的文明痕迹,都在作者的笔触下活灵活现,让我对世界的认知又加深了一层。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很特别,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奔腾的江河,激荡人心。很多时候,我会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仿佛身临其境,与他一同惊叹、一同感悟。
评分《域外博物馆印象》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慢阅读”体验。徐善衍先生的文字,需要慢慢品味,细细咀嚼。他不像很多游记那样,急于给读者呈现大量的景点和信息,而是更注重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感悟和触动。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光影、色彩、材质的细腻描绘,这些细节的处理,让那些静止的展品仿佛拥有了生命,在我的脑海中鲜活起来。他对于一些文化象征意义的解读,也非常深刻,常常会引发我反复的思考。有时候,我会合上书,对着窗外发呆,回味他写下的某句话,或者某个画面。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博物馆,更是关于如何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这个世界。作者用他的眼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和深刻。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用温和而有力的语言,引导着我深入思考。
评分我常常觉得,一本好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洗礼。而《域外博物馆印象》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徐善衍先生的文字,充满了人文的温度和对艺术的深情。他笔下的博物馆,不再是冰冷的展柜,而是活生生的历史长河。我尤其喜欢他描绘那些不为人知的、却充满故事性的展品,这些物件,在他的笔下,都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他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对比,也让我受益匪浅。他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用一种平等和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文明的独特之处。读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作者的心灵花园,看到了他对艺术、对历史、对人类文明的深深热爱。他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也有一种激励人探索的勇气。这本书,让我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渴望去了解这个精彩的世界。
评分读完《域外博物馆印象》,我内心涌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感动。徐善衍先生的文字,如同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到了那些隐藏在展品背后的灵魂。他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深刻的思考者。他对每一件展品的解读,都充满了哲思和人文关怀。我尤其惊叹于他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洞察。他能够从一件看似简单的物品中,挖掘出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这种深邃的见解,让我对世界的认知,有了一种全新的维度。书中那些关于失落文明的追溯,关于人类共同情感的探讨,都深深地触动了我。作者的叙述方式,时而如诗如画,时而又如哲人呓语,总能在我内心深处激起涟漪。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域外博物馆的观览,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对人类文明的深刻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