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久享盛誉的规范型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按照国务院指示编写,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
以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为宗旨。
一个的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为编写《现代汉语词典》成立专门的编写机构,
语言学家吕叔湘、丁声树先后主持工作。
一家百年历史的出版名社:商务印书馆
中国早的现代出版机构,具有悠久的辞书编纂传统,
被指定出版《现代汉语词典》。作者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是一个性辞书编纂机构,原名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成立于1956年,是根据国务院提出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的任务而创建的。在吕叔湘先生、丁声树先生等语言学大家的带领下,编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汉语词典》。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强迫症的人,尤其在使用字典时,总会下意识地去挑剔它的标注系统和检索效率。这本新版第七版在这方面做得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的释义层级划分非常清晰,主释义、次释义、引申义、例证,每一个层级都用不同的符号或加粗来区分,查找的时候目光可以迅速定位到最需要的信息点,完全不会被冗长的文字信息淹没。更妙的是,它对词性的标注非常精确,尤其在一些兼具多种词性的词语上,它会给出明确的语境区分,避免了我们在实际使用中因为词性混淆而用错地方。比如一个动词在特定句式下如何充当名词,它的标注和例句就处理得干净利落。我特别喜欢它在同义词和近义词辨析部分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并列,而是通过“辨析要点”来总结它们之间的语气、适用场合和情感色彩的差异,这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或者需要精炼表达的写作者来说,简直是宝贵的指引。可以说,它在保证权威性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评分这本书啊,拿到手真的让人眼前一亮。首先是这个装帧设计,非常大气沉稳,一看就是正经工具书该有的样子。纸张的质感也比我以前买的那本旧版好太多了,厚实,印刷清晰锐利,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太累。我主要关注的是它收录新词和对旧词义的修订情况。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一些网络热词和新出现的专业术语的处理,处理得相当谨慎和到位,既没有盲目跟风,又确保了与时俱进。比如某个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词汇,它给出的解释非常精准,引用的例句也很有代表性,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中的核心含义,不像有些词典只是简单地堆砌定义。而且,对于一些多义词的辨析,做得极其细致,通过不同的语境示例,让你彻底明白在特定场合应该选用哪一个义项,这对于提升写作的准确性非常有帮助。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值得称赞,行距和字号的搭配恰到好处,查找起来效率极高,不会有那种扑面而来的拥挤感,即便是大部头,也让人觉得亲切易用。总的来说,作为日常学习和工作查阅的工具,它展现了一种严谨又不失人性化的编辑态度。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部优秀的词典应该是能够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探索欲的。这本词典在辅助学习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特别是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需求进行了细致的考量。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提供的基础释义简洁明了,例句都是最常用、最贴合日常生活的场景,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而对于进阶学习者或专业人士,它在词源、构词法和详细的语法功能解析部分则显得异常详尽和专业。我试着查阅了一些由外语引入的、结构复杂的词汇,它对这些词的音译来源、词根的拆解都做出了清晰的标注,这对于理解词汇背后的逻辑关联至关重要。更让我感到贴心的是,它在很多复杂词条后面,附带的“使用提示”或“注意辨析”的小栏目,这些小贴士虽然篇幅不大,但往往一语中的地指出了学习者容易犯的错误。这让我觉得编纂者不仅仅是语言的记录者,更是学习过程的细心引导者,使得每一次查阅都变成了一次高效且有深度的学习体验。
评分作为一名对语言的演变过程充满好奇心的人,我非常关注一部权威词典如何处理语言的“动态性”。我发现这本新版在收录新词方面,采取了一种非常成熟和审慎的态度。它没有把所有网络上的流行语都一股脑塞进来,而是筛选了那些已经进入了主流社会交际层面、具有相对稳定含义的词汇。对于那些仍处于模糊地带的“新词”,它会谨慎地标记其来源或使用语境,这显示了编纂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历史责任感。另一方面,它对一些旧词义的“淘汰”或“降级”处理也做得非常到位。有些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常用,它会将其标注为“旧时用法”或“特定领域用语”,并给出简要说明,这有助于我们区分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面貌。翻阅起来,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间的对话,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现代汉语这门活的语言是如何吸收、淘汰和重塑自身的。这种对时间维度的尊重,让这部工具书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当下”,更具备了长远的参考意义。
评分说实话,我对工具书的期待通常是“够用就好”,但这次的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收录古代汉语词汇和传统文化词汇时的深度和广度。我最近在研究一些古典文学片段,经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熟悉但又把握不准的古词,旧版词典往往只给出最基础的解释,但这一版里对这些词汇的源流、演变和在不同朝代间的细微差别,都有着非常深入的阐述,甚至还附带了常用的固定搭配和出处,这简直是文史爱好者的福音。我试着查了一个生僻的成语,结果它不仅给出了明确的解释,还详细分析了其典故的来龙去脉,甚至对比了不同古籍中对该成语的不同记载。这种近乎“考据”的精神,在一部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实在难能可贵。它不再是冷冰冰的规范工具,更像是一本浓缩的语言文化史。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建立了扎实的语言根基,引导他们去探索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