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宣紙/閱讀中華國粹
定價:28.00元
作者:王傳賀,王謙,傅璿琮
齣版社:泰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51900669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閱讀中華國粹》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閤。
《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宣紙》為其中一冊,內容包括道什麼是宣紙、中國紙的發展史、細說“宣紙”、宣紙的工藝、宣紙的分類與辨識、宣紙與書畫。
《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宣紙/閱讀中華國粹》可以說是圖文並茂,極有吸引力。同時文字流暢,饒有情趣。
目錄
章 什麼是宣紙
節 世界上壽命長的紙
第二節 眾說紛紜的宣紙源頭
第二章 中國紙的發展史
節 漢代的紙
一、漢代早期的紙
二、蔡倫與“蔡侯紙”
第二節 魏晉時期的紙
一、魏晉造紙地區的南移
二、魏晉時間紙的加工技藝
三、“書聖”王羲之
第三節 隋唐時期的紙
一、隋唐時期紙的發展
二、宣紙推動唐代書法水平的空前提高
三、南唐後主李煜與“澄心堂紙”
第四節 宋元時期的紙
一、皖南作為皮紙生産中心地位的確立
二、真正的宣紙
第五節 明清時期的紙
一、明代皮紙的代錶——“宣德紙”
二、宣紙的經典之作——涇縣“連四”
三、明清時期的仿造紙
四、清代文人題詠
第六節 民國時期的紙
一、涇縣宣紙揚名國際博覽會
二、宣紙工業的考察報告
三、四川夾江書畫紙的興起與發展
第七節 新中國成立後的宣紙
一、宣紙發展史上的新創舉
二、宣紙的定義及涇縣宣紙確立原産地域保護
三、魚目混珠的書畫紙VS涇縣宣紙産業的新突破
第三章 細說“宣紙”
節 “宣紙”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一、 “宣紙”定名之前的宣紙
二、宣紙不等於“宣德紙”
第二節 一方水土産一方紙
一、青檀皮·沙田稻草·烏溪水
二、隻可有一、不可有二的涇縣宣紙
第三節 古宣紙的當代輝煌
一、古宣紙製作技藝走進奧運開幕式
二、宣紙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
三、涇縣成為“中國宣紙之鄉”
第四章 宣紙的工藝
節 原料及原料粗加工
第二節 製作工藝
一、撈紙
二、曬紙
三、檢紙
四、裁紙
五、印章
第五章 宣紙的分類與辨識
節 宣紙的分類方法
一、按加工方法分類
二、按紙麵洇墨程度分類
三、按原料配比分類
四、按規格分類
五、其他分類方式
第二節 生宣、熟宣與半熟宣
一、生宣、熟宣與半熟宣各有什麼特點
二、宣紙為什麼能夠“墨留水走”
第三節 宣紙的辨識
一、如何辨彆宣紙的質量優劣
二、如何分辨生宣和熟宣
三、如何辨彆宣紙與書畫紙
四、如何鑒彆古紙
五、如果選擇自己適用的宣紙、書畫紙
第四節 收藏宣紙應注意什麼
第五節 如何將宣紙妥善保存
第六章 宣紙與書畫
節 生宣特性在傳統書畫中的利用與發揮
第二節 生宣對中國書畫的特殊價值
第三節 文人的宣紙情結
附錄一 中國紙品簡介
附錄二 常用宣紙尺寸
附錄三 紙譜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的傳統工藝。比如,在關於絲綢的部分,我沒有看到詳細的織造流程,而是通過對曆代絲綢服飾的描述,以及那些圖案紋樣的演變,我得以窺見絲綢在中國曆史上的重要地位。那些華美的錦緞,那些精巧的刺綉,無不展現著古人的智慧和審美。我甚至能想象齣,唐朝貴婦身上那層層疊疊的絲綢,以及明清官服上龍鳳紋樣的威嚴。這本書也讓我對陶瓷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它並沒有介紹具體的燒製溫度和釉料配方,而是通過對不同時期瓷器風格的概括,例如宋代汝窯的溫潤如玉,明代青花的明亮鮮艷,讓我感受到中國陶瓷工藝的博大精深。我仿佛看到,那些精美的瓷器,是如何從泥土中誕生,又如何成為承載曆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
評分這本書在探討中華文化時,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並非一味地進行宏大敘事,而是通過一些生活化的細節,讓我感受到文化的溫度。比如,當我讀到關於茶道的部分時,雖然沒有詳細講解泡茶的步驟,但作者對不同茶葉的香氣、口感的描繪,以及茶道背後所蘊含的“靜心”與“雅趣”,讓我深深體會到茶在中華文化中的獨特地位。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某個古色古香的茶館裏,與三兩好友圍坐,品茗論道的場景。書中還涉及瞭中國古代的建築美學,並沒有提供建築圖紙,而是通過對園林布局、建築細節的描述,讓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建築的和諧與意境。那些亭颱樓閣,那些假山流水,都仿佛在訴說著古人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情趣。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位娓娓道來的長者,用溫和的語言,嚮我展示瞭中華文明的魅力。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國粹”二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概念,而是鮮活地呈現在我眼前。我一直對戲麯中的臉譜和唱腔頗感興趣,這本書通過一些片段,讓我得以窺見京劇旦角那婉轉悠揚的唱腔是如何在特定的聲韻和闆式中展現人物情感的,以及不同行當的臉譜背後所蘊含的豐富寓意。例如,書中對“花臉”的描述,寥寥數語卻勾勒齣其粗獷豪放的性格,而那些色彩斑斕的臉譜,更是瞬間將我的思緒拉迴到那個金戈鐵馬、忠奸分明的舞颱。我也特彆留意到書中關於傳統節日習俗的描寫,像是春節的剪窗花,中鞦的賞月,這些熟悉的畫麵,在作者的筆下又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我從字裏行間感受到,這些習俗並非簡單的儀式,而是承載著一代代人的情感寄托和文化傳承。書中所描繪的那些畫麵,如同徐徐展開的古畫捲,讓我沉浸其中,體會到中華民族在曆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獨特韻味。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想象著書中所描繪的場景。比如,當我讀到關於圍棋的章節時,雖然沒有詳細講解棋譜,但作者對棋局變化中的“厚積薄發”和“以退為進”的描述,讓我仿佛置身於棋盤之上,感受著棋子落下的沉穩與智慧。那些看似簡單的落子,卻蘊含著無數的可能,每一次博弈都是一次思維的碰撞。我甚至開始迴想起自己年少時學棋的經曆,雖然早已生疏,但書中對圍棋精神的解讀,喚醒瞭我內心深處那份對智力博弈的敬畏。此外,書中對於中國書法藝術的描繪,也讓我頗受啓發。它並沒有教導如何執筆運腕,而是通過對不同字體風格的概括,例如“顔筋柳骨”般的遒勁,以及“二王”流派的飄逸,讓我領略到漢字本身所蘊含的藝術魅力。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的漢字,它們不再僅僅是信息載體的符號,而是流動著生命力的藝術品。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就如同踏入瞭一片久違的、充滿書捲氣的古老庭院。紙張本身的質感,是那種細膩而溫潤的觸感,仿佛帶著曆史的溫度。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宣紙起源的章節,雖然不是直接介紹,但通過作者描繪的那些山水畫,那些墨跡在紙上暈染開的微妙變化,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是如何在這樣的紙上揮灑他們的纔情,又是如何從這些紙的紋理中獲得靈感的。文字中穿插著對曆代名傢使用宣紙的記述,像是鹽官汪士慎那“一幅幅瘦硬奇絕的畫作”,又或是揚州八怪之一金農對宣紙的獨特見解,這些片段雖然簡短,卻勾勒齣瞭宣紙在藝術創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宣紙製作工藝的隱晦提及,那些關於“淨皮”、“熟宣”的描述,雖然不是技術手冊,但卻讓我對這些術語背後承載的匠心有瞭初步的認知。它並非枯燥的科普,而是將宣紙作為一種文化載體,通過藝術作品和名傢故事,悄然將讀者的思緒引嚮那片墨香四溢的天地。我甚至開始想象,自己能否也能在這“十年紙壽”的宣紙上,留下屬於自己的一筆痕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