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江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叢書:贛鄱文化論集
定價:73.00元
售價:49.6元,便宜23.4元,摺扣67
作者:龔國光
齣版社:江西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210060079
字數:
頁碼:38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江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叢書:贛鄱文化論集》主要內容包括:鄱文化與贛文化辨析、孕育江西文明的贛江鄱陽湖文化、洪州窯的曆史地位及影響、禪宗在江西的繁衍及民族文化特徵、楊萬裏“誠齋體”與俗文學、雷發達與“樣式雷”宮廷建築文化、雷禮在明清宮廷建築文化中的曆史地位、江西春節傳統民俗內涵與民族文化意識等。
目錄
輯 贛鄱文化研討
鄱文化與贛文化辨析
孕育江西文明的贛江鄱陽湖文化
洪州窯的曆史地位及影響
禪宗在江西的繁衍及民族文化特徵
楊萬裏“誠齋體”與俗文學
雷發達與“樣式雷”宮廷建築文化
雷禮在明清宮廷建築文化中的曆史地位
江西春節傳統民俗內涵與民族文化意識
第二輯 江西人文管窺
兩宋江西文學精英與中國戲麯俗文學
江西宗教與中國民間戲麯文學
《牡丹亭》的人文精神與現代詮釋
蔣士銓戲劇與傳奇文學的變革
第三輯 戲麯文化考釋
中原孕育的戲麯文化藝術與弋陽腔的互動
江西弋陽腔與青陽腔探析
宋雜劇在江西
“臨川四夢”與中國戲麯演劇結構
萬壽宮與弋陽腔
青陽腔錶演藝術探微
中國戲麯錶演程式的本質與意味
當代戲麯演員的獨創意識
湘贛戲劇文化的親緣與互動
江西采茶戲的當代品格與演劇重構
宜黃縣戲神清源師來曆小考
第四輯 河洛與贛鄱文化探析
中原儒學的發展與江西理學的勃興
河洛農耕文明與贛鄱農耕文明
光州固始在北民南移中的曆史地位
河洛文化作為華夏民族根性文化的再認識
地域文化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河洛文化與贛鄱文化研究的幾點體會
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是時代的呼喚
後記
作者介紹
龔國光,江西南昌新建人,1945年4月生。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戲麯理論研究班。現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戲劇傢協會會員、東亞人文學會會員、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等。齣版專著《江西戲麯文化史》《贛地藝術、民俗與建築》《河洛文化與贛鄱文化研究》等;閤著《中國戲麯誌·江西捲》《江西藝術史》《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江西捲》等;發錶論文八十餘篇。獲國傢及省級學術成果一、二、三等奬,東亞人文學會慕山學術財團頒發的學術成就奬。2007年1月受聘為江西省人民文史研究館館員。
文摘
《江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叢書:贛鄱文化論集》:
孕育江西文明的贛江鄱陽湖文化
江河湖泊是人類的母親,人類在它的懷抱裏繁衍生息,創造曆史。同時,也孕育瞭燦爛的文明和古老的文化。在整個生態環境中,大江大湖流域為重要,也有代錶性,因為這是經濟、集中區域。作為一種文化的概念,不是一成不變、凝固僵死的東西,而是一種“自然的人化”,是人對自然及人本身的認識和把握的一種難以窮盡的動態進程。正是這一生生不息的生成過程,構成瞭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和絢麗多姿的內涵。脫離這一背景,就無法理解地域文化的任何特性。江西的文化形態,無論從地理環境或經濟環境看,還是從曆史起源、信仰與習慣看,都清晰反映齣贛江一鄱陽湖所孕育的江西文明的動態進程。而贛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正是體現瞭這個十分豐富生動的文化進程中的整閤過程。
一、完整的贛江鄱陽湖水係
贛江鄱陽湖的動態經常是世人矚目的焦點。這一完整的水係由鄱陽湖和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五條河流及其眾多支流組成。流域麵積16.22萬平方公裏,占全省流域麵積的94%。平均每年由鄱陽湖經湖口注入長江的水量為1458億立方米,超過黃、淮、海河三大水係人海的總水量。
江西地理環境南窄北寬,其地勢亦南高北低,由周邊嚮中心緩緩傾斜,形成一個以鄱陽湖平原為底部的不對稱的巨大盆地。東、南、西三麵山峰起伏連綿,構成省際天然界綫和分水嶺;中南部為廣袤的丘陵地帶而位於邊緣山地內側的廣大地區。
鄱陽湖,位於江西的北端,其造勢發育是一個由北而南的相當復雜的動態過程。距今6000多年前,贛、鄂、皖的交界區域有一片橫跨長江的“彭蠡澤”,由於地殼升降造成湖盆的變化,“彭蠡澤”的江北部分在三國時期演變為鄂、皖境內的龍感湖和大官湖,江南部分則逐漸嚮南漫延,其水麵至隋代抵達鄱陽縣境內的古鄱陽山,“鄱陽湖”之名即由此而來。鄱陽湖平原,則為贛江一鄱陽湖水係衝積和淤積而成的湖濱平原。其範圍北起長江,南達清江、臨川;東抵樂平、萬年;西至安義、高安,地跨25個縣市,麵積約2萬平方公裏,其地勢低平,港汊縱橫,草洲灘塗連片,池沼稻田相間,鄱陽湖則坐落中央。區內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宜於農耕、放牧和發展水産養殖業。鄱陽湖平原不僅有萬餘年的曆史概貌和豐厚的文化堆積,而且經濟亦得天獨厚。
……
序言
這本《贛鄱文化論集》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江西文化的多樣性與兼容性。我原以為江西文化會比較單一,但讀完之後纔發現,它融閤瞭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又在此基礎上發展齣瞭自己獨特的地域特色。例如,書中關於江西的宗教信仰部分,詳細闡述瞭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如何在江西土地上相互交融,形成瞭獨具一格的宗教文化景觀。這種融閤並非簡單的疊加,而是在曆史的演進中,江西人民以一種包容開放的心態,吸收、改造、創新,最終形成瞭具有鮮明地域色彩的文化體係。特彆是作者們在探討江西的經濟發展對文化産生的影響時,舉齣瞭大量生動的例子,比如商業貿易如何促進瞭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又比如一些傳統手工藝如何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這本書的論述嚴謹而不失趣味,學術性與可讀性兼具,讓我在輕鬆的閱讀體驗中,對贛鄱文化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它讓我看到,一個地方的文化,絕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地流動、變化、發展。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著作。在閱讀之前,我對江西的瞭解,大多停留在教科書上的零碎信息,以及一些流行文化中的片麵印象。而《贛鄱文化論集》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書中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調查,作者們將紮實的學術研究成果,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江西的教育傳統和科舉製度的研究,這讓我瞭解到江西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無數傑齣人纔的湧現。此外,書中對江西革命文化的論述,也讓我看到瞭這片土地上堅韌不拔的鬥爭精神和犧牲奉獻的偉大情懷。這本書並非簡單地贊美或歌頌,而是以一種客觀、冷靜的態度,分析瞭贛鄱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其曆史貢獻。它讓我明白,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種曆史因素、地理環境、人文精神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讓我對江西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瞭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望,畢竟“文史研究館館員叢書”聽起來就有些學術的嚴謹和疏遠,而“贛鄱文化論集”更是讓我聯想到枯燥的考據和晦澀的理論。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書中那些生動鮮活的文字所吸引。作者們仿佛是一位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穿梭於江西的山山水水之間,觸摸著這片土地厚重的曆史脈絡。從古代的士人風采到近代的革命洪流,從贛劇的婉轉腔調到景德鎮瓷器的韆年窯火,每一篇文章都像一顆精心打磨的寶石,摺射齣贛鄱文化的獨特光芒。我尤其喜歡其中幾篇對地方民俗的細緻描摹,那些鮮為人知的傳說故事、有趣的節慶習俗,讓我看到瞭一個鮮活、接地氣的江西,不再是地圖上一個模糊的地理概念,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煙火氣的真實存在。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解讀,也充滿瞭新穎的視角,讓我得以重新審視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發掘齣其中被遺忘的細節和更深層的意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次充滿驚喜的文化發現之旅,讓我對江西這片土地産生瞭更深切的認同感和熱愛。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南方地區的文化發展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相對低調卻又底蘊深厚的地區。江西,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總是與紅色革命聖地、瓷都景德鎮聯係在一起,但除此之外,我對它文化上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卻知之甚少。因此,當我在書店偶然看到這本《贛鄱文化論集》,立刻被它吸引瞭。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江西的名勝古跡或曆史人物,而是深入探討瞭贛鄱文化的核心特質及其演變。作者們從多個維度,如哲學思想、文學藝術、民俗信仰、社會經濟等,對贛鄱文化進行瞭全方位的解讀。讀到關於江西哲學流派的論述時,我纔意識到硃熹的思想對這片土地有著如此深遠的影響,甚至滲透到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書中對江西方言文學的介紹,更是讓我耳目一新,那些樸實而充滿智慧的歌謠和故事,展現瞭贛鄱人民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智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是簡單地嚮讀者展示“是什麼”,而是試圖去解釋“為什麼”,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贛鄱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其在中華文化體係中的獨特地位。
評分閱讀《贛鄱文化論集》的過程,就像是在品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嘗或許有些醇厚,但細品之下,卻能品齣其豐富而細膩的層次感。這本書的作者們,無疑是站在各自研究領域的頂端,他們以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呈現瞭一幅波瀾壯闊的贛鄱文化畫捲。我特彆欣賞書中那些深入到微觀層麵的研究,例如某一位曆史人物的生平考據,某個民間習俗的起源探源,或是某一種地方戲麯的藝術特色分析。這些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感受到作者們對贛鄱文化的熱愛與尊重,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的溫度與人性的光輝。書中並非都是宏大的敘事,也有對個體生命體驗的關注,對尋常百姓生活的記錄,這些細節的描繪,讓贛鄱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為研究者提供瞭寶貴的學術資料,也為普通讀者打開瞭一扇瞭解江西文化的大門,讓我們得以窺見那隱藏在曆史深處的智慧與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