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美的发明
定价:28.00元
作者:季海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65012747
字数:
页码:1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在科学技术还是文化领域都有大量的发明创造。特别是科学技术,在17世纪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这些发明创造犹如满天繁星,在人类文明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美的发明》就是这样一本讲述中国古代发明的科普读物,精选了60余项有较大影响的发明创造。除了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还讲述了中医中药、十进位制、勾股定理、浑天仪、瓷器、丝绸、冶金、茶和茶文化、算盘、风筝等重要发明,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医药、航海、钻探、建筑、文化艺术、生活娱乐等诸多领域,内容全面丰富,可读性强。
一本《美的发明》,一卷中国发明创造史。读者从中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受益无穷。
目录
天工开物
火柴:点燃文明的火种
播种机的始祖——耧车
车的传说
纺车的变迁
话说石磨
鲁班造锯
铁犁的进化史
活塞风箱:早的鼓风机
神奇的避雷针
传动带:动力的输送者
千变万化的提花机
高效的龙骨水车
记里鼓车:出租车的祖师爷
晶晶亮,透心凉——古时的制冰技术
偶人:古老的机器人
独轮车:山高路远任我行
寻找会燃烧的石头
石油的开采和利用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深井钻探
趣话
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
蔡伦造纸
长江的卫士——三峡船闸
生活妙助
早的纸币——交子
鱼洗为什么会喷水
伞:半为遮雨半遮羞
丝绸:华美的乐章
被中香炉:陀螺仪的前身
瓷器:中华文明的象征
豆腐传奇
魔镜:青铜器中的瑰宝
筷子——让人变聪明的餐具
酿酒,从杜康说起
中国螺旋:从竹蜻蜓到直升机
熨斗的发明
中华神针
麻沸散:奇妙的麻醉剂
峨眉道士的妙方
艺文斐然
永不停步的走马灯
风筝物语
从孔明灯到热气球
世界上美的文字
黑白世界的较量
对决在楚河汉界
震撼人心的韵律
现代足球的祖先
捶丸:中国古代的高尔夫球
中国功夫威震八方
内外兼修的运动
降落伞:在空中起舞
宇宙探究
司南:东西南北辨方向
有趣的立体地图
候风地动仪:倾听大地的声音
浑天仪:天文学家的好助手
八卦图中的奥秘——二进位制和十进位制的演变
发现勾股定理
让π更加
负数:并非胡说八道
算盘:资历老的计算器
漏刻:与时间为伴
数学与音乐的结合
作者介绍
季海:金牛座人士,职业编辑兼记者。从业至今出过几本小书,不知不觉已过不惑,颇有虚度时光之感。酷爱阅读科普文章,狂热钻研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梦想能过上极客一般的生活。今受同好之邀,写下《美的发明》一书,希望能与大家共享中华古老文明之荣耀。因本书文字及图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并参考其他科普书刊,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文摘
蔡伦造纸 大约在6000年前,我国出现了早的文字。文字出现了,就得用东西来记录它。我们的祖先用兽骨、龟甲、石头来刻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和石鼓文。
在龟甲和石头上刻字,是十分费力费神的事情,于是竹简和木牍出现了。中国古老的书籍,就是用竹简或木牍穿在一起制成的。不过由于这种材料制成的书籍分量重、体积大,想阅读或携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说西汉的东方朔曾向皇帝提交一份建议书,居然耗费了3000片竹简,由两个强壮的侍卫抬到大殿上的。
为了减轻书写材料的重量,人们又开始将丝绸作为文字的载体。可是由于丝绸价格不菲,很难得到推广,人们急需一种新的书写材料。
蔡伦的贡献我国汉代的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十分迫切。当时,养蚕取丝的方法已经普及。人们把煮好的蚕茧用棍子敲烂,铺在席子上,就成了丝绵。把丝绵取下后,将留在席子上的一层薄薄的纤维晒干,就成了纸。有人发现,这种丝纸可以书写文字,用起来比竹简方便多了。不过,这种丝纸还不是真正的纸,而且这种纸的原材料是丝,产量少,价钱昂贵,一般人用不起。
如何才能生产出好用而且不贵的纸张呢?东汉的宦官蔡伦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一天,蔡伦带着几名太监出了洛阳城巡游,走到休水(今马涧河)边上正要渡河时,忽见水中积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挂浮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絮状物,连忙问询河边农夫那是何物。农夫说:“这是涨河时冲下来的树皮、烂麻,扭一块儿了,又冲又泡,又沤又晒,就成了这烂絮!”蔡伦的大脑顿时灵光闪现,他命太监找来皇家作坊中的技工,就地开始试制纸张。工匠们找来石臼、竹帘、筛网等工具,在蔡伦的指挥下,热火朝天干起来。他们用石臼捣碎树皮,再用筛网反复过滤,再捣碎,制成稀浆,捞出后在竹帘或筛网上摊成薄薄的一层,等晾干后揭下,便造出了初的纸。
这种纸张一经试用,发现比较粗糙容易破烂。蔡伦又命人将破麻布、烂鱼网捣碎成麻缕,甚至将制丝时遗留的残絮,掺进浆中。把这样制成的浆摊平、碾实和晾干后,便不容易扯破了。蔡伦带领众工匠一连干了数日,造出十数张比较满意的纸张,这才回到京城。
……
序言
这是一本打开了我新世界大门的书。原本我对“美”这个概念停留在比较表面的认知,总觉得它和艺术、时尚、化妆品之类的东西紧密相连。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美原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定义远比我想象的要宽广和深刻。作者并没有枯燥地堆砌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美”挖掘出来。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讲到,一个精心设计的工具,即使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用,但其线条的流畅、材质的触感、甚至使用的便利性,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每天使用的那些物品,比如一把舒适的马克杯,一个开合顺畅的抽屉,甚至是我笔记本电脑的键盘布局,都开始在我眼中闪烁出新的光芒。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所带来的内在美。这种美的升华,从外在的视觉享受,延伸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愉悦,让我对“美”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日常的平凡之中,却总能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与诗意,让我忍不住想要去创造和感受更多属于自己的“美”。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剂强力兴奋剂,彻底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创造欲望。我一直以来都对“美”有着模糊的好感,但从未真正想过如何去实践它,或者说,我缺乏一个清晰的框架去理解和运用它。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非常可行且富有启发性的视角。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探讨,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美”是如何被创造、被感知、被体验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从无到有地创造美”的章节,它里面的一些小技巧和思考方式,看似简单,却能瞬间点燃我的灵感。比如,它鼓励我去留意生活中的“空白处”,然后思考如何用色彩、线条、或者简单的动作去填充它们,让它们变得更有意义和美感。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创造美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技艺,更多的是一种观察力、想象力和勇于尝试的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欣赏美,而是能够主动地去创造美,去为我的生活,甚至为周围的世界注入更多积极的能量。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赋权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被这本书的视角深深吸引了。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什么是美”,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引导我去观察和思考。作者像是拿着显微镜,放大我们习以为常的细节,然后用充满魅力的笔触,将这些细节背后的逻辑和韵味一一呈现。例如,关于建筑的章节,我一直以为只有宏伟的宫殿或现代的摩天大楼才能称得上“美”,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普通民居窗户上光影的变幻,或是街角一家小店招牌的独特定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它让我意识到,美并非遥不可及,也并非只属于少数精英,而是存在于每一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掘。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尤其精彩,比如某个品牌成功的秘密,往往不是因为产品本身有多么华丽,而是它巧妙地将某种情感、一种文化、或是一种生活方式融入了产品设计之中,从而触动了消费者的内心深处。读完之后,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在生活中寻找这样的“美”,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光鲜,而是更愿意去探究事物内在的逻辑和表达方式,这种“看得更深”的能力,让我觉得自己的感知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哲学启迪。我一直认为“美”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甚至觉得它有些虚无缥缈。但是,通过这本书,我开始理解到,美其实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它与自然规律、人类的心理需求,甚至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作者在探讨“美”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关于人类创造力、审美意识演变的历史片段,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叙事之中,看到了“美”是如何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演变和丰富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秩序与混乱之美”的讨论,它打破了我以往对“美”的刻板印象,让我了解到,即使是看似无序的自然现象,也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原理。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对世界的认知更加立体和多元。我开始思考,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运用这种“美”,它不仅仅是关乎个人的愉悦,更可能是一种解决问题、提升生活品质的强大力量。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书,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和思维拓展。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既惊喜又震撼的书。我原本对“美”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流行文化和商业宣传的影响,总是倾向于那些光鲜亮丽、符合大众审美的形象。但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固有的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态度,深入挖掘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甚至被认为“不美”的事物中蕴含的独特魅力。比如,书中对一些工业设计、功能性产品的剖析,让我看到了隐藏在简洁线条和实用结构背后的强大生命力,那是一种未经雕琢、却直击人心的力量。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书中还触及了关于“衰败之美”和“不完美之美”的议题,这在我以往的阅读经验中是极为罕见的。它挑战了我一直以来对“完美”的执着追求,让我开始欣赏那些带有时间痕迹、或是不那么符合传统审美的独特之处。这种对“美”的重新定义,让我感到一种释然,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包袱。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充满偏见的博物馆里,突然发现了一扇通往真实世界的大门,里面陈列着无数令人惊叹的、却又被我们遗忘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