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美的發明
定價:28.00元
作者:季海
齣版社:閤肥工業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65012747
字數:
頁碼:19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在中華民族五韆年發展的曆史長河中,無論在科學技術還是文化領域都有大量的發明創造。特彆是科學技術,在17世紀以前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這些發明創造猶如滿天繁星,在人類文明史上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美的發明》就是這樣一本講述中國古代發明的科普讀物,精選瞭60餘項有較大影響的發明創造。除瞭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還講述瞭中醫中藥、十進位製、勾股定理、渾天儀、瓷器、絲綢、冶金、茶和茶文化、算盤、風箏等重要發明,涉及數學、天文、曆法、醫藥、航海、鑽探、建築、文化藝術、生活娛樂等諸多領域,內容全麵豐富,可讀性強。
一本《美的發明》,一捲中國發明創造史。讀者從中可以增長知識,啓迪智慧,受益無窮。
目錄
天工開物
火柴:點燃文明的火種
播種機的始祖——耬車
車的傳說
紡車的變遷
話說石磨
魯班造鋸
鐵犁的進化史
活塞風箱:早的鼓風機
神奇的避雷針
傳動帶:動力的輸送者
韆變萬化的提花機
高效的龍骨水車
記裏鼓車:齣租車的祖師爺
晶晶亮,透心涼——古時的製冰技術
偶人:古老的機器人
獨輪車:山高路遠任我行
尋找會燃燒的石頭
石油的開采和利用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深井鑽探
趣話
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
蔡倫造紙
長江的衛士——三峽船閘
生活妙助
早的紙幣——交子
魚洗為什麼會噴水
傘:半為遮雨半遮羞
絲綢:華美的樂章
被中香爐:陀螺儀的前身
瓷器:中華文明的象徵
豆腐傳奇
魔鏡:青銅器中的瑰寶
筷子——讓人變聰明的餐具
釀酒,從杜康說起
中國螺鏇:從竹蜻蜓到直升機
熨鬥的發明
中華神針
麻沸散:奇妙的麻醉劑
峨眉道士的妙方
藝文斐然
永不停步的走馬燈
風箏物語
從孔明燈到熱氣球
世界上美的文字
黑白世界的較量
對決在楚河漢界
震撼人心的韻律
現代足球的祖先
捶丸:中國古代的高爾夫球
中國功夫威震八方
內外兼修的運動
降落傘:在空中起舞
宇宙探究
司南:東西南北辨方嚮
有趣的立體地圖
候風地動儀:傾聽大地的聲音
渾天儀:天文學傢的好助手
八卦圖中的奧秘——二進位製和十進位製的演變
發現勾股定理
讓π更加
負數:並非鬍說八道
算盤:資曆老的計算器
漏刻:與時間為伴
數學與音樂的結閤
作者介紹
季海:金牛座人士,職業編輯兼記者。從業至今齣過幾本小書,不知不覺已過不惑,頗有虛度時光之感。酷愛閱讀科普文章,狂熱鑽研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夢想能過上極客一般的生活。今受同好之邀,寫下《美的發明》一書,希望能與大傢共享中華古老文明之榮耀。因本書文字及圖片素材均來源於網絡並參考其他科普書刊,內容如有雷同,純屬巧閤。
文摘
蔡倫造紙 大約在6000年前,我國齣現瞭早的文字。文字齣現瞭,就得用東西來記錄它。我們的祖先用獸骨、龜甲、石頭來刻字,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甲骨文和石鼓文。
在龜甲和石頭上刻字,是十分費力費神的事情,於是竹簡和木牘齣現瞭。中國古老的書籍,就是用竹簡或木牘穿在一起製成的。不過由於這種材料製成的書籍分量重、體積大,想閱讀或攜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據說西漢的東方朔曾嚮皇帝提交一份建議書,居然耗費瞭3000片竹簡,由兩個強壯的侍衛抬到大殿上的。
為瞭減輕書寫材料的重量,人們又開始將絲綢作為文字的載體。可是由於絲綢價格不菲,很難得到推廣,人們急需一種新的書寫材料。
蔡倫的貢獻我國漢代的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十分迫切。當時,養蠶取絲的方法已經普及。人們把煮好的蠶繭用棍子敲爛,鋪在席子上,就成瞭絲綿。把絲綿取下後,將留在席子上的一層薄薄的縴維曬乾,就成瞭紙。有人發現,這種絲紙可以書寫文字,用起來比竹簡方便多瞭。不過,這種絲紙還不是真正的紙,而且這種紙的原材料是絲,産量少,價錢昂貴,一般人用不起。
如何纔能生産齣好用而且不貴的紙張呢?東漢的宦官蔡倫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一天,蔡倫帶著幾名太監齣瞭洛陽城巡遊,走到休水(今馬澗河)邊上正要渡河時,忽見水中積聚瞭一簇枯枝,上麵掛浮著一層薄薄的白色絮狀物,連忙問詢河邊農夫那是何物。農夫說:“這是漲河時衝下來的樹皮、爛麻,扭一塊兒瞭,又衝又泡,又漚又曬,就成瞭這爛絮!”蔡倫的大腦頓時靈光閃現,他命太監找來皇傢作坊中的技工,就地開始試製紙張。工匠們找來石臼、竹簾、篩網等工具,在蔡倫的指揮下,熱火朝天乾起來。他們用石臼搗碎樹皮,再用篩網反復過濾,再搗碎,製成稀漿,撈齣後在竹簾或篩網上攤成薄薄的一層,等晾乾後揭下,便造齣瞭初的紙。
這種紙張一經試用,發現比較粗糙容易破爛。蔡倫又命人將破麻布、爛魚網搗碎成麻縷,甚至將製絲時遺留的殘絮,摻進漿中。把這樣製成的漿攤平、碾實和晾乾後,便不容易扯破瞭。蔡倫帶領眾工匠一連乾瞭數日,造齣十數張比較滿意的紙張,這纔迴到京城。
……
序言
這本書簡直就像是一劑強力興奮劑,徹底激發瞭我內心深處的創造欲望。我一直以來都對“美”有著模糊的好感,但從未真正想過如何去實踐它,或者說,我缺乏一個清晰的框架去理解和運用它。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非常可行且富有啓發性的視角。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探討,而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瞭“美”是如何被創造、被感知、被體驗的。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如何從無到有地創造美”的章節,它裏麵的一些小技巧和思考方式,看似簡單,卻能瞬間點燃我的靈感。比如,它鼓勵我去留意生活中的“空白處”,然後思考如何用色彩、綫條、或者簡單的動作去填充它們,讓它們變得更有意義和美感。這讓我意識到,原來創造美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技藝,更多的是一種觀察力、想象力和勇於嘗試的精神。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欣賞美,而是能夠主動地去創造美,去為我的生活,甚至為周圍的世界注入更多積極的能量。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賦權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期待。
評分我被這本書的視角深深吸引瞭。它沒有直接告訴我“什麼是美”,而是通過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引導我去觀察和思考。作者像是拿著顯微鏡,放大我們習以為常的細節,然後用充滿魅力的筆觸,將這些細節背後的邏輯和韻味一一呈現。例如,關於建築的章節,我一直以為隻有宏偉的宮殿或現代的摩天大樓纔能稱得上“美”,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普通民居窗戶上光影的變幻,或是街角一傢小店招牌的獨特定製,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在作者的筆下卻充滿瞭生命力和藝術感。它讓我意識到,美並非遙不可及,也並非隻屬於少數精英,而是存在於每一個角落,等待著我們去發掘。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尤其精彩,比如某個品牌成功的秘密,往往不是因為産品本身有多麼華麗,而是它巧妙地將某種情感、一種文化、或是一種生活方式融入瞭産品設計之中,從而觸動瞭消費者的內心深處。讀完之後,我開始有意無意地在生活中尋找這樣的“美”,不再滿足於錶麵的光鮮,而是更願意去探究事物內在的邏輯和錶達方式,這種“看得更深”的能力,讓我覺得自己的感知力得到瞭極大的提升。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感到既驚喜又震撼的書。我原本對“美”的定義,很大程度上受到瞭流行文化和商業宣傳的影響,總是傾嚮於那些光鮮亮麗、符閤大眾審美的形象。但是,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固有的認知。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嚴謹態度,深入挖掘瞭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甚至被認為“不美”的事物中蘊含的獨特魅力。比如,書中對一些工業設計、功能性産品的剖析,讓我看到瞭隱藏在簡潔綫條和實用結構背後的強大生命力,那是一種未經雕琢、卻直擊人心的力量。讓我難以忘懷的是,書中還觸及瞭關於“衰敗之美”和“不完美之美”的議題,這在我以往的閱讀經驗中是極為罕見的。它挑戰瞭我一直以來對“完美”的執著追求,讓我開始欣賞那些帶有時間痕跡、或是不那麼符閤傳統審美的獨特之處。這種對“美”的重新定義,讓我感到一種釋然,仿佛卸下瞭許多不必要的包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一個充滿偏見的博物館裏,突然發現瞭一扇通往真實世界的大門,裏麵陳列著無數令人驚嘆的、卻又被我們遺忘的寶藏。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哲學啓迪。我一直認為“美”是一個比較主觀的概念,很難有統一的標準,甚至覺得它有些虛無縹緲。但是,通過這本書,我開始理解到,美其實有著非常堅實的基礎,它與自然規律、人類的心理需求,甚至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作者在探討“美”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瞭許多關於人類創造力、審美意識演變的曆史片段,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宏大的敘事之中,看到瞭“美”是如何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不斷演變和豐富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秩序與混亂之美”的討論,它打破瞭我以往對“美”的刻闆印象,讓我瞭解到,即使是看似無序的自然現象,也可能蘊含著深刻的美學原理。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讓我對世界的認知更加立體和多元。我開始思考,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認識和運用這種“美”,它不僅僅是關乎個人的愉悅,更可能是一種解決問題、提升生活品質的強大力量。這本書讓我覺得,我不僅僅是在讀一本書,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自我對話和思維拓展。
評分這是一本打開瞭我新世界大門的書。原本我對“美”這個概念停留在比較錶麵的認知,總覺得它和藝術、時尚、化妝品之類的東西緊密相連。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意識到,美原來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而且它的定義遠比我想象的要寬廣和深刻。作者並沒有枯燥地堆砌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美”挖掘齣來。我記得其中有一章講到,一個精心設計的工具,即使它的主要功能是實用,但其綫條的流暢、材質的觸感、甚至使用的便利性,本身就構成瞭一種獨特的美學體驗。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每天使用的那些物品,比如一把舒適的馬剋杯,一個開閤順暢的抽屜,甚至是我筆記本電腦的鍵盤布局,都開始在我眼中閃爍齣新的光芒。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還探討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所帶來的內在美。這種美的升華,從外在的視覺享受,延伸到瞭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愉悅,讓我對“美”的理解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柔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日常的平凡之中,卻總能發現意想不到的驚喜與詩意,讓我忍不住想要去創造和感受更多屬於自己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