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W103:通信电子战(含CD光盘一张) 电子工业出版社

EW103:通信电子战(含CD光盘一张) 电子工业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David L. Adamy戴维 阿达米,楼才义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电子战
  • 电子战
  • 通信工程
  • 电子对抗
  • 电磁兼容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EW103
  • CD-ROM
  • 军事技术
  • 信息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群洲文化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0232
商品编码:2967474666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EW103:通信电子战(含CD光盘一张)

定价:48.00元

作者:(美)David L. Adamy(戴维 阿达米),楼才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1213102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该书是EW100系列的第三本,该书全面、清晰地介绍了通信电子战系统所涉及的各种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主要功能。全书共9章,主要内容为:*章 引言,主要介绍了dB这个单位的换算与应用;第二章 通信信号,介绍了各种数字、模拟、跳频、直扩等信号;第三章 通信天线,主要介绍了天线的波束、增益、极化、阵列等概念;第四章 通信接收机,主要介绍了超外差、信道化、压缩等各种接收机,信号的数字化,以及接收机的各种指标;第五章 通信信号传播,主要介绍了信号传播特性和链路预算;第六章 通信辐射源搜索,主要介绍了搜索策略、系统配置、对各种低截获概率信号的搜索等内容;第七章 通信辐射源定位,给出了各种准确度下测向、定位的方法,讨论了对扩频信号的定位方法;第八章 通信信号截获,主要给出了低截获概率信号、强信号影响下弱信号的侦收方法;第九章 通信干扰,讨论了对跳频、直扩、蜂窝等通信信号的干扰方法。

目录


章 概述1
1.1 通信的特征1
1.2 频率范围1
1.3 本书的架构2
1.4 数学上的dB3
1.4.1 dB值3
1.4.2 与dB形式之间的转换3
1.4.3 用计算尺来实现dB转换4
1.4.4 用dB形式表示的数5
1.4.5 dB公式6
第2章 通信信号7
2.1 模拟调制7
2.2 数字调制9
2.2.1 模拟和数字信息的传输9
2.2.2 数字化9
2.2.3 数字射频调制11
2.2.4 数字信号带宽13
2.2.5 数字信号的结构15
2.3 噪声16
2.4 LPI信号18
2.4.1 伪码20
2.4.2 跳频信号22
2.4.3 Chirp信号25
2.4.4 直接序列扩频信号27
2.4.5 混合技术LPI信号29
2.4.6 蜂窝电话信号30
2.5 数据链信号32
2.5.1 Link 4A数据链32
2.5.2 Link11数据链35
2.5.3 Link16数据链37
2.6 信道编码40
第3章 通信天线50
3.1 天线参数50
3.1.1 天线类型50
3.1.2 不同类型天线的基本特点51
3.2 几种重要的通信天线53
3.3 天线波束53
3.4 有关天线增益的附加说明54
3.5 极化55
3.6 相控阵55
3.6.1 相控阵天线的波束宽度和增益56
3.7 抛物面碟形天线58
第4章 通信接收机64
4.1 接收机的种类64
4.1.1 脉冲接收机65
4.1.2 超外差接收机66
4.1.3 调谐式射频接收机68
4.1.4 固定调谐接收机68
4.1.5 信道化接收机68
4.1.6 布拉格小盒(Bragg Cell)接收机69
4.1.7 压缩接收机70
4.1.8 数字化接收机71
4.2 数字化72
4.2.1 采样速率73
4.2.2 数字化波形73
4.2.3 数字化技术74
4.2.4 I、Q数字化74
4.2.5 ADC的性能指标75
4.3 数字化信号质量问题80
4.3.1 伪码检测80
4.3.2 跳频信号截获81
4.4 接收系统的灵敏度82
4.4.1 kTB84
4.4.2 噪声系数84
4.4.3 检波前所需信噪比85
4.5 接收系统的动态范围89
4.5.1 模拟与数字动态范围89
4.5.2 模拟接收机动态范围90
4.5.3 数字动态范围92
4.6 典型接收机系统配置93
4.6.1 多接收机侦察和电子支援系统93
4.6.2 多接收机系统94
4.6.3 远距离接收系统96
第5章 通信传播97
5.1 单向链路97
5.2 单向链路方程98
5.3 传播损耗99
5.4 视距传播100
5.5 双线传播102
5.6 菲涅耳区(Fresnel Zone)105
5.7 刃峰绕射(Knife CEdge Diffraction)107
5.8 大气以及雨损耗109
5.8.1 大气损耗109
5.8.2 雨雾损耗109
5.9 HF传播110
5.10 卫星链路112
第6章 通信辐射源搜索115
6.1 截获概率(POI)115
6.2 搜索策略115
6.2.1 常规搜索115
6.2.2 指定搜索115
6.2.3 序贯寻优搜索116
6.2.4 有用的搜索工具116
6.2.5 影响搜索的实际因素117
6.3 系统配置117
6.3.1 搜索接收机种类119
6.3.2 数字调谐接收机120
6.3.3 数字接收机121
6.3.4 测频接收机121
6.3.5 能量检测接收机121
6.4 信号环境123
6.4.1 角度覆盖123
6.4.2 信道占用率124
6.4.3 灵敏度124
6.5 无线电视距125
6.6 低截获概率信号的搜索128
6.6.1 LPI信号的搜索策略128
6.6.2 跳频信号128
6.6.3 Chirp信号129
6.6.4 直接序列扩频129
6.7 间断观察(Look Through)130
6.8 己方自扰131
6.9 搜索策略举例132
6.9.1 窄带搜索132
6.9.2 从宽带接收机中转接134
6.9.3 利用数字接收机的搜索134
第7章 通信辐射源定位135
7.1 辐射源定位方法135
7.1.1 三角测量法135
7.1.2 单站定位137
7.1.3 方位角和仰角137
7.1.4 其他定位方法138
7.2 精度定义138
7.2.1 均方根(RMS)误差138
7.2.2 圆概率误差和椭圆概率误差139
7.2.3 校准141
7.3 测量站的位置和基准方向141
7.4 中等精度定位技术143
7.4.1 瓦特逊瓦特测向技术144
7.4.2 多普勒测向技术145
7.5 高精度定位技术146
7.5.1 单基线干涉仪146
7.5.2 多基线干涉仪149
7.5.3 相关干涉仪149
7.6 辐射源定位149
7.6.1 到达时差法150
7.6.2 到达频差法151
7.6.3 FDOA和TDOA的组合153
7.7 辐射源定位——误差估计154
7.7.1 合成误差154
7.8 扩频辐射源的定位155
7.8.1 跳频信号的定位156
7.8.2 Chirp辐射源159
7.8.3 直接序列扩频辐射源159
7.8.4 低截获辐射源的定位技术160
第8章 通信信号的截获161
8.1 截获链路161
8.1.1 截获定向发射162
8.1.2 截获非定向发射163
8.1.3 机载截获系统164
8.1.4 截获非视距信号165
8.2 在强信号环境下截获弱信号166
8.3 低截获(LPI)信号的截获166
8.3.1 截获跳频信号167
8.3.2 Chirp信号的截获167
8.3.3 截获直接序列扩频信号168
8.4 通信信号参数估计169
8.4.1 采样定理169
8.4.2 信号参数估计171
8.5 通信信号解调174
8.5.1 模拟信号解调174
8.5.2 数字信号解调177
8.6 信道编码分析180
第9章 通信干扰188
9.1 干信比188
9.1.1 干信比计算188
9.1.2 其他损耗190
9.1.3 有利位置干扰190
9.2 数字与模拟干扰190
9.2.1 数字与模拟干扰190
9.2.2 脉冲干扰191
9.3 干扰扩频信号192
9.3.1 部分频带干扰192
9.3.2 跳频信号干扰194
9.3.3 Chirp信号干扰196
9.3.4 干扰直扩信号197
9.3.5 组合模式扩频信号的干扰198
9.4 纠错码对干扰的影响198
9.4.1 蜂窝电话干扰200
9.4.2 干扰上行链路201
9.4.3 干扰下行链路201
9.5 多目标干扰202
9.5.1 频分多目标干扰202
9.5.2 时分多目标干扰204
附录A 问题及答案207
附录B 参考书目225
附录C 使用随书附带的CD228
作者简介231

作者介绍


楼才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36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负责并完成了多项国防重点科研和预研项目。在信号快速搜索、软件无线电技术、数字化可重构一体化体系架构实现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 David Adamy是一位的电子战专家, 拥有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和圣克拉拉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在电子战、侦察及其相关领域出版了11本专著,并在世界范围内讲授电子战相关课程,向军方和电子战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目前,他是“老乌鸦协会”董事会成员,并在2001年担任该协会主席。

文摘


序言



EW103:通信电子战 (含CD光盘一张) 电子工业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一、引言:现代战场上的无形之翼——通信电子战的战略地位与发展趋势 在当代军事斗争中,制信息权已成为主导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通信电子战,作为信息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门集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理论与军事指挥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对敌方通信系统的探测、识别、干扰、欺骗、压制乃至摧毁,获取战场信息优势,保障己方通信畅通,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以最小代价取得胜利的战略目标。 本书《EW103:通信电子战》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深入探讨通信电子战的理论基础、技术手段、作战运用及发展前沿。本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旨在为从事通信电子战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部队指挥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提供一本系统、深入的学习和参考资料。本书特别配备一张CD光盘,内含丰富的配套资源,包括相关的技术文档、仿真软件案例、实验数据以及精彩的视频资料,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实践性和直观性。 二、通信电子战的理论基石:从基础概念到作战原理 通信电子战的核心在于对电磁频谱的争夺与利用。本书首先系统阐述了通信电子战的基本概念,包括电子战的三个组成部分:电子侦察(ES)、电子干扰(ECM)和电子防护(EP)。详细介绍了电磁频谱的划分、传播特性以及电磁兼容(EMC)和电磁不兼容(EMI)的基本原理。 在此基础上,本书深入剖析了通信电子战的作战原理。这包括: 信号的侦察与分析: 详细介绍了各种电子侦察设备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其在战场上的应用。涵盖了从宽带信号采集到窄带信号精确测量,从无源侦察到有源侦察的各类技术。重点阐述了信号的截获、识别、定位、跟踪等关键技术,以及如何通过信号特征分析(如调制方式、频率、带宽、脉冲参数等)来判断敌方通信系统的类型、功能、部署位置及作战意图。 干扰与欺骗的艺术: 深入讲解了电子对抗(ECM)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 欺骗(Deception): 模拟敌方信号,误导敌方通信终端;发送虚假信息,诱使敌方采取错误决策;伪装己方通信,隐藏真实意图。 压制(Jamming): 噪声干扰、信号调制干扰、谐波干扰、调频干扰、调幅干扰等多种干扰方式的原理、特点及适用场景。重点探讨了不同干扰技术对不同类型通信系统(如跳频通信、扩频通信、卫星通信、数据链等)的有效性及其对抗措施。 饱和攻击(Saturation Attack): 通过海量信号压倒敌方通信接收能力,使其无法有效处理真实信息。 阻塞(Blocking): 干扰敌方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使其进入无信号接收状态。 电子防护的策略与实践: 深入探讨了电子防护(EP)的关键技术,旨在确保己方通信系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这包括: 抗干扰技术: 跳频通信、扩频通信、纠错编码、自适应均衡、信道分集、功率控制等。 抗侦察技术: 低截获概率(LPI)通信技术,如低功率发射、短时脉冲、信号伪装、隐形通信等。 隐蔽与保密技术: 物理隔离、加密通信、保密通信协议、反侦察通信线路敷设等。 指挥与控制(C2)系统的电子防护: 确保指挥链条的畅通与安全。 三、通信电子战的关键技术剖析:从硬件到软件的深度挖掘 本书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剖析了通信电子战领域的关键技术,力求提供更具实践意义的分析。 信号处理与分析技术: 详细介绍了数字化信号处理(DSP)在通信电子战中的应用,包括FFT、小波分析、匹配滤波、自适应滤波等算法在信号的检测、识别、解调及干扰抑制中的作用。阐述了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进行信号分类、识别和预测的最新进展。 天线与传播技术: 讲解了定向天线、有源相控阵天线、智能天线等在通信电子战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电磁波在不同传播环境(如近地传播、对流层传播、电离层传播)下的特性变化,以及如何利用传播规律进行侦察与干扰。 软件无线电(SDR)技术: 重点介绍了SDR在通信电子战中的革命性影响。SDR通过软件定义无线电功能,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通信标准和工作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电子战系统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重构性。本书将详细阐述SDR的架构、核心技术以及在通信侦察、干扰和欺骗中的具体应用。 网络化电子战: 探讨了网络中心战背景下,通信电子战如何融入整个战场信息网络。分析了分布式电子战节点、协同侦察与干扰、网络侦察与攻击等概念,以及如何构建高效协同的电子战体系。 电子战仿真与评估: 介绍了利用仿真技术对通信电子战的战术、技术进行模拟、分析和评估的方法。本书配套的CD光盘中包含的仿真案例,将有助于读者直观理解各类电子战场景的运作。 四、通信电子战的作战运用与发展前沿:实践中的智慧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不仅关注理论与技术,更注重通信电子战在实际作战中的运用。 作战流程与组织: 详细分析了通信电子战的典型作战流程,从情报侦察、态势感知、目标选择、干扰压制到效果评估。阐述了不同作战平台(如陆地、空中、海上、天基)在通信电子战中的角色与协同。 典型应用场景: 结合现代战争案例,分析了通信电子战在特种作战、反恐作战、信息封锁、电子突袭等多种作战场景下的运用。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了通信电子战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电子战中的深度融合: 利用AI进行智能识别、自适应干扰、预测性对抗。 量子通信与量子电子战: 探索量子技术在通信安全和电子战中的潜在应用。 定向能武器与通信电子战的结合: 研究利用定向能武器对敌方通信设备进行物理摧毁。 太空电子战: 关注卫星通信、空间侦察等在太空领域的电子战对抗。 网络安全与通信电子战的融合: 探讨网络攻击与电子干扰的协同作战。 五、配套CD光盘的价值:实践与探索的强大助力 本书附带的CD光盘,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宝贵资源。光盘内容包括: 技术文档与标准: 涵盖了通信电子战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关键技术的技术白皮书。 仿真软件与案例: 提供了一系列通信电子战的仿真软件工具,以及针对本书讲解的各类技术和作战场景的仿真案例。读者可以通过运行这些案例,直观地理解信号传播、干扰效果、抗干扰性能等关键参数。 实验数据与分析: 包含了一些典型的通信信号参数、干扰信号特征、以及经过处理和分析后的实验数据,有助于读者进行实际的数据分析与建模。 视频资料: 包含了一些与通信电子战相关的原理演示视频、设备工作原理视频、以及部分历史作战场景的分析视频,能够帮助读者更生动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六、结语:掌握信息优势,赢得未来战争 通信电子战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无形之翼”,是夺取制信息权的战略利器。本书《EW103:通信电子战》力求以其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深入的技术剖析、丰富的实践案例和前沿的未来展望,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通信电子战世界的大门。通过深入学习本书内容,并充分利用配套CD光盘中的宝贵资源,相信读者定能深刻理解通信电子战的本质,掌握其关键技术,并在未来的信息化战场上,赢得关键性的信息优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困惑的一点,是它对“通信”与“电子战”之间关系的界定。在我看来,现代电子战的核心在于对信息流的控制与对抗,它高度依赖于对目标通信协议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在数字调制、编码和网络层的博弈。然而,这本书在阐述数字通信原理时,似乎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例如对PSK和FSK的详细分析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但对OFDM、MIMO这些现代通信系统的基石技术,仅仅是一带而过,将其视为“背景知识”。当论及干扰如何有效“穿透”目标系统时,书中提供的主要是基于窄带信号和简单线性调制的模型。这对于理解如何对抗那些具有复杂前向纠错码、快速跳频和加密算法的现代军事或民用通信链路是远远不够的。它像是一本精心编撰的“反摩尔斯电码”指南,却对如何破解现代加密互联网的思维视而不见,其知识的有效保质期似乎比预期的要短得多。

评分

从装帧和配套资源的质量来看,这本书显然是出自一个传统的、可能资金投入有限的出版社。封面设计朴实得有些过分,硬壳装订倒是耐用,但内页纸张的白度和字体的印刷清晰度,在如今高清显示屏普及的年代,阅读体验只能说是“能看”。至于那张附带的光盘,我抱着一丝希望去尝试读取,结果却令人啼笑皆非。光盘内容主要是PDF格式的扫描件,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图表模糊不清,根本无法辨认其中的参数细节。更要命的是,这些附件似乎是配套某套早期的教学实验设备或仿真软件的说明文档,与当前市场上主流的EDA工具或通信仿真平台(如MATLAB/Simulink或Keysight VSS)完全不兼容。我尝试寻找书中所提及的那些“例题”的仿真代码或数据文件,但光盘里除了几份年代久远的Word文档外,几乎没有实用的计算资源。这使得这本书的“实战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读者除了在纸面上理解理论外,几乎没有便捷的途径去验证和深化这些概念。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历史文献,而非一本面向未来读者的工具书。它在体系结构上试图追求大而全,但最终的成果却是内容上的失焦和深度的不足。对于一个渴望快速掌握前沿电子战技术的工程师或学生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增量非常有限,很多核心概念的阐述不够直观,需要读者具备极强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自行“补全”其中的逻辑链条。尤其是在诸如认知电子战(Cognitive EW)和频谱感知等热点领域,书中几乎没有涉及,这使得它在当前的技术竞争背景下显得力不从心。与其说这是一本教材,不如说它是一本详尽的、关于“过去是如何做电子战”的参考手册。如果你需要了解基础电磁学在干扰领域的早期应用,或许可以翻阅一下,但若指望它能指导你设计下一代对抗系统,恐怕要失望了,投入的时间成本,可能不如去阅读几篇近五年的顶级学术会议论文。

评分

这部号称“通信电子战”的教材,拿到手的时候,我首先被它那厚重的装帧和略显陈旧的排版风格给吸引住了。按理说,电子战这种尖端领域,内容应该是紧跟时代脉搏的,但初翻目录,便感觉到一股浓浓的年代气息扑面而来。尤其是在光盘这张“附加值”上,CD-ROM的配置本身就让人有点恍惚,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末。我原本期待着能看到关于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先进的信号侦察与干扰技术,以及那些基于深度学习的频谱分析算法的深入探讨,然而,实际内容更像是对基础理论,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磁兼容性(EMC)和基础通信原理在特定军事场景下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书中对某些经典干扰模式的数学推导倒是相当扎实,那几个关于截获概率的公式,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可能很多人根本不会再拿起笔去演算一遍。但问题在于,它对现代通信系统,比如5G或跳频扩频技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对抗策略着墨甚少,更像是在一本老旧的无线电手册上盖了个“电子战”的印章。这种内容上的滞后,使得它作为一本前沿教材的价值大打折扣,更像是给那些需要回顾历史背景的专业人员提供一个参考集。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它试图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篇幅内,涵盖从基础电磁波理论到具体的通信对抗设备组成,跨度极大,结果就是每块内容都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的逻辑串联。比如,在介绍干扰源的特性时,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晶体管功放的非线性失真,这对于一个侧重于“战术应用”的读者来说,未免有些过于“学院派”了。我希望看到的是如何根据特定频段的信道模型来设计最优的干扰波形,而不是沉迷于晶体管的材料学。翻到后半部分涉及“系统级设计”的部分,更是让人感到混乱。它把“侦察接收机”和“有源干扰机”的原理混杂在一起讨论,既没有清晰地划分出不同作战角色的技术侧重点,也没有提供任何现代化的系统架构图,比如基于FPGA或GPU的实时信号处理流程。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把一本《基础电子学》和一本《军事通信概论》强行缝合在一起,中间塞满了大量的公式,却少了对实际工程挑战的洞察力,读起来极其费劲,需要不断地在脑海中重构知识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