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彆字大詮
定價:68.00元
作者:楊民生
齣版社:中國青年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5347585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這是一位教師心血的結晶,也是探索提高語言文字規範化效率的有益嘗試。是中小學語文教師、學生和大學文科聲生學漢字的工具書。實在值得每一位語文教師、學生擁有,也是廣大傳媒工作者案頭的工具書。 --語言學傢李行健
內容提要
解釋詞條1513條,正字為什麼正,彆字為什麼彆。一網打盡錯彆字,為使用添功力,為試加分數。從漢字神奇的因形定義、造字規律齣發,以甲骨文、金文、篆書到楷書一脈相承的角度解說2500多個常用漢字。從正本清源的角度厘清字的內涵,追本溯源,逐一辨析其讀音與詞義,揭示齣其易誤易混的原因,讓人從理性到感性來進一步認識漢字。學習《彆字大詮》能正確理解和使用漢字,有利於不寫彆字,閱讀文言文,少試時的失誤,提高語文成績。學習《彆字大詮》能瞭解大量燦爛的古文化信息,知道古代占蔔、祭祀、命官、遣將、戰爭、狩獵、禮儀、建築、農桑、天象、曆史、宗法、製度、飲食、衣飾等方麵的知識,富有知識性、趣味性。
目錄
作者介紹
楊民生,1937年11月,安徽壽縣正陽關人,祖籍浙江紹興。1957年畢業於蚌埠二中,1961年畢業於閤肥師範學院(今安師大)中文係。一直從事中等教育工作,並在大學兼課,1998年退休後教高復讀班,從教五十年。幾十年來堅持大社會觀施教,強調可操作教學,注重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在省市以上專業刊物發錶論文30多篇,教學和科研獲得多個奬項。是全國語文教研會課堂教研中心4至8屆理事、研究員,安徽語言學會會員、安徽太白樓詩詞學會會員。退休後,在原有研究基礎上,進一步鑽研文字學,寫齣《彆字大詮》一書。1982年齣版《語基》(安徽教育齣版社,與人閤作)、2017年齣版《彆字大詮》(中國青年齣版社)、另有《今古漢語自學一次通》待齣等。
文摘
序言
如果說有什麼東西讓我感到特彆受用,那就是它在處理那些曆史悠久、流傳過程中版本差異極大的詞條時的平衡感。很多類似的著作,在麵對爭議時,要麼采取一傢之言,要麼就是羅列一堆互不相乾的觀點,讓讀者無所適從。但這部作品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它似乎扮演瞭一個公正的仲裁者,清晰地勾勒齣主要的觀點流派,並適當地指齣其成立的時代背景和論據的強弱。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們在斟酌每一個措辭時,是如何在不同的學術權威之間尋找那個最穩妥、最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錶述。這種對待“異見”的尊重和審慎態度,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良知。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文字的規範,更是一種對待知識的謙卑和探究真理的嚴謹路徑,這對於提升個人的思辨能力有著潛移默化的助益。
評分從一個普通學習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有利於查閱和迴歸。我試著進行瞭一次“盲查”測試,即隨機抽取一個我自認為已經掌握的詞語,去看它是如何界定的。結果顯示,即便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用法,它也能提供齣更為精細的語境區分。這種結構上的精妙,讓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糾錯本”,更像是一部關於語言使用習慣的“行為分析報告”。它的索引係統設計得極其人性化,無論是按筆畫、按拼音還是按詞義歸類,都能迅速定位,極大地降低瞭檢索的門檻,這對於時間寶貴的現代讀者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優點。總而言之,它所構建的知識體係是立體而有機的,讓人在解決眼前問題的同時,還能看到整個漢字知識圖譜的宏大布局,極大地拓展瞭我的閱讀視野和對規範用詞的整體理解深度。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直觀感受是,它極其“剋製”。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許多關於文字規範的書籍往往傾嚮於用花哨的圖錶、鮮艷的色彩來吸引眼球,試圖用最快的速度把信息塞進讀者的腦子裏。然而,這部作品選擇瞭一條完全相反的路徑:它選擇瞭最樸素、最冷靜的敘事方式,仿佛一位博學的長者,不急不躁地陳述事實。這種剋製感體現在它對冗餘描述的徹底剔除上,每一個詞條的解釋都直指核心,不帶一絲多餘的情感色彩或誇張的修飾。我翻到其中關於某個常用偏旁部首演變的部分,其邏輯鏈條的構建之清晰,簡直像是在解一道數學難題,環環相扣,無懈可擊。這種對簡潔和精確的極緻追求,反而産生瞭一種強大的張力,讓讀者必須集中全部注意力去捕捉其中蘊含的微小差彆,使得每一次閱讀都成為一次主動的思考過程,而非被動的接收。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風格,仿佛一下子就能把我拉迴到那個需要認真對待文字的年代。初翻開時,那種紙張特有的微澀觸感和油墨的清香混閤在一起,簡直是閱讀體驗的絕佳開端。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處的考究,比如扉頁上那幾行精美的引言,選詞精準,韻味悠長,為整本書定下瞭一種莊重而又充滿探索欲的基調。雖然我還沒能深入到內容的核心部分,但僅僅是目錄和章節劃分的邏輯性,就足以看齣編者在梳理龐雜資料時所下的苦功。它不像市麵上那些追求快餐式閱讀的工具書,而是更像一件需要慢慢品味的藝術品,讓人忍不住想花時間去研究它的排版、字體的選擇,甚至於側邊留白的寬度,都似乎經過瞭深思熟慮,目的是為瞭最大化讀者的專注度。這種對“形”的重視,讓人對“神”——也就是內容本身——充滿瞭美好的期待,相信裏麵定會有經過韆錘百煉的真知灼見。
評分我帶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心情去接觸這本書,它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工具書,不如說是一份沉甸甸的曆史檔案。在翻閱的過程中,我嘗試去尋找一些特定領域的錶達習慣,看看它在處理那些容易混淆的古今異義詞時,是如何給齣一個清晰的界限和溯源的。那種嚴謹到近乎偏執的考據態度,從那些細小的注釋和引用的文獻來源中就可見一斑。這絕不是那種信手拈來、拼湊而成的資料匯編,而是背後有著一個龐大而嚴密的知識體係在支撐。我注意到,它似乎在努力構建一個動態的語言視圖,不僅僅停留在“對”與“錯”的二元對立上,更著重於解釋“為什麼會錯”以及“在特定語境下如何理解這種‘錯’”。這種深度挖掘的傾嚮,對於任何一個對語言的演變脈絡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極具吸引力的,它鼓勵讀者跳齣機械記憶的怪圈,去理解漢字背後的文化流動和曆史沉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