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
定價:25.00元
售價:17.0元,便宜8.0元,摺扣68
作者:劉勝華
齣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54394790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59kg
編輯推薦
從絲絲入扣到登堂入室與古代建築格局,從土崩瓦解與古代磚瓦技術到如法炮製與古代脂粉,從見風使舵與古代航海技術到以管窺夭與天文觀測技術,一些成語的齣現是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産物,凝聚著古人的汗水與智慧。
內容提要
《教科文行動·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可以挖掘的東西十分廣泛和深厚,從中國傳統科技、文化的豐富內涵,從物質文明積澱的角度看,《天工開物》是一個*的富礦。就以古代器物來說,它貫穿瞭整個曆史長河,僅從器物的材料看就有陶器、青銅器、鐵器、瓷器、漆器、木器等很多方麵,細加分析都有令人贊嘆的精妙。實際上,《天工開物》早已不局限於中國古代發明,而是拓展到古今中外的發明創造,並且正在嘗試把視野放到人類大文明的背景下,進行中西發明的比較,進而提升到理性層麵。這也正是《開工天物》的優勢所在。
《天工開物》承載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播著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節目以一批高水準的專傢學者為後盾,以文物、古籍、留存的技藝為資源,內涵豐富,錶現生動,是一檔沒有播齣時限的長綫節目。對於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培養文化品位都有積極意義,《天工開物》應該是有生命力的。
目錄
1.國色天香話牡丹
2.絲絲入扣談絲說扣
3.來龍去脈與古代對居住環境的認識
4.登堂入室與古代建築格局
5.靈丹妙藥說煉丹
6.麯徑通幽與造園藝林
7.作繭自縛說蠶絲
8.錦上添花與寸錦寸金
9.鈎心鬥角話古代建築技術
10.伯樂相馬與古代相馬術
11.自相矛盾說矛話盾
12.刀光劍影話刀劍
13.青齣於藍與古代的染藍技術
14.對癥說中醫
15.運籌帷幄說算籌
16.土崩瓦解與古代磚瓦技術
17.眾誌成城與古代城牆
18.胸無城府與古代城池、宅第建築
19.如膠似漆說漆藝
20.見風使舵與古代航海技術
21.杯弓蛇影說中國弓
22.塗脂抹粉與古代脂粉
23.如法炮製與中藥製法
24.鬥轉星移話北鬥
25.七月流火與古人對天象的觀測
26.玉不琢不成器話玉器加工
27.百煉成鋼話煉鋼技術
28.爐火純青與古代控溫技術
29.吐故納新與養生術
30.以毒攻毒與中醫理念
31.以管窺天與天文觀測技術
我真喜歡《天工開物》
迴想《天工開物》
一份值得珍藏的記憶(代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哦,《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一開始我隻是被這個名字吸引瞭。感覺很厚重,很有學問,就像是那種需要捧著熱茶,靜靜翻閱,纔能體會其中奧妙的書。我一直都對中國傳統文化裏的那些凝練的智慧很感興趣,成語更是其中的精華,短短幾個字,卻能描繪齣復雜的場景,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所以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是怎麼把這些看似古老的文字,和我們現代人理解的科學知識聯係起來的。是像在解釋“愚公移山”背後蘊含的地質變遷?還是“精衛填海”裏暗藏的流體力學原理?又或者是“畫龍點睛”的視覺感知科學?我腦子裏充滿瞭各種奇思妙想,期待著作者能帶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重新認識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尤其是想到一些描寫自然現象的成語,比如“風雨如晦”、“電閃雷鳴”,裏麵是不是藏著古人對氣象學的樸素認識?或者是一些關於勞動和工藝的成語,比如“削足適履”背後是否涉及到人體力學或者材料學的早期探索?這本書給瞭我一個極大的想象空間,我希望它能像一本“隱藏的寶藏圖”,指引我發現隱藏在文字背後的科學奧秘。
評分我拿到這本《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的時候,第一感覺是它的排版和設計都相當有心。紙張的質感很舒服,不是那種廉價的白紙,摸上去有一種溫潤的感覺,翻頁的聲音也恰到好處,不會太刺耳。封麵上的設計,那種古樸又不失大氣的風格,就已經預示瞭書中內容的深度。我一直覺得,一本好書不僅僅是內容的傳遞,更是對讀者的一種全方位的體驗。從拿起書的那一刻起,到閤上書本,整個過程都應該是愉悅的。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很好,讓我感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被它的文化底蘊所感染。而且,它不像市麵上很多那種純粹科普的書,講的乾巴巴的,沒有一點趣味性。這本書的名字裏就帶瞭“成語”二字,這本身就給它增添瞭一層人文色彩,讓我覺得它一定不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讀物。我期待著它能在科學知識的講解中,融入中國傳統的語言美學,讓我在學習科學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評分說實話,我拿到《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的時候,心裏其實是有點忐忑的。我對科學一直是個門外漢,雖然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熱愛,但把它們聯係起來,這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挑戰。我怕這本書的科學部分會太專業,讓我難以理解,又怕它對成語的解讀會過於牽強附會,失去瞭成語本身的韻味。畢竟,成語流傳至今,靠的是其精煉的語言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如果為瞭硬扯上科學而損害瞭它的本真,那就得不償失瞭。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做到的是一種巧妙的融閤,讓科學解釋能夠點亮成語的另一麵,而不是讓成語成為科學的附屬品。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溫和的導遊,帶領我這個對科學領域不甚瞭解的讀者,一步步地探索成語背後隱藏的科學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我明白那些原本復雜深奧的概念。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而不是一種“我還是不懂”的挫敗感。
評分我對《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的期待,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上的尋根。我總覺得,我們現代人,雖然掌握瞭先進的科學技術,但在很多方麵,似乎已經遠離瞭祖先的智慧。那些古老的成語,裏麵承載著先民們在生産生活中的經驗總結,是他們觀察自然、理解世界的樸素方法。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成為一座橋梁,連接起我們現代的科學認知和古代的經驗智慧。我期待著它能告訴我,為什麼古人會用“精衛填海”來形容那種不畏艱難、持之以恒的精神,這其中是不是蘊含著對毅力和時間概念的深刻理解?或者“庖丁解牛”的故事,除瞭講求技藝的精湛,是不是還觸及瞭對物質結構和運動規律的某種洞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中國古代的先民們,在沒有現代科學工具的輔助下,是如何通過細緻的觀察和長期的實踐,積纍下寶貴的知識和經驗。這是一種對曆史的尊重,也是一種對我們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
評分老實說,在看到《天工開物:古代成語中的科學知識》這個書名的時候,我腦子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這書會很“硬核”吧?畢竟“天工開物”這四個字本身就自帶一種中國古代科技百科全書的氣場,而“科學知識”又是一個相當明確的指嚮。我擔心這本書的解讀會過於側重於科學原理,以至於可能讓那些對成語本身情有獨鍾的讀者覺得有些“跑題”。我希望這本書的編寫能夠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質感,它不是生硬地將科學概念套在成語上,而是通過對成語的巧妙分析,自然而然地引齣相關的科學知識。就像是我們在欣賞一幅精美的古代繪畫,不僅僅是欣賞它的色彩和構圖,更能從中體會到古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我希望這本書也能給我帶來類似的感覺,它能讓我透過成語的字麵意思,看到隱藏在背後的科學邏輯,同時又不失成語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和語言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