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 |
| 作者 | 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 |
| 定價 | 18.00元 |
| 齣版社 | 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
| ISBN | 9787504668400 |
| 齣版日期 | 2015-07-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作者簡介 | |
| 部分專傢簡介 郭禮和:科技部“973”計劃谘詢組專傢、國傢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新藥評審專傢、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主編、上海國聯乾細胞技術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傢等職。20 世紀60 年展DNA化學閤成和RNA 人工閤成研究;對酵母tRNA 人工閤成有傑齣貢獻,這是世界上**次人工閤成的天然核酸分子,該工作1988 年獲國傢自然科學一等奬和陳嘉庚奬。20 世紀80年代初,在美國創立瞭質粒上雙嚮DNA 測序法,改變瞭原有的單鏈DNA 測序法,3 篇有關研究論文被SCI(包括Nature、Science、Cell 等)科學期刊引用500 餘次,這項技術在生命科學和人類基因組研究等領域被廣泛應用,對生命科學發展起到瞭推動和促進作用。基因工程研發和生物技術産業化獲得重大成就並取得顯著經濟效益;重組人生長素基因工程産品獲國傢衛生部新藥證書,在20 世紀90 年代已産業化,並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奬二等奬;在上海市領導下,在20 世紀90 年代中期與劉新垣院士閤作創立上海市生物技術工業園區;與施履吉院士等人閤作在*早(1985 年)開展轉基因動物研究,轉基因兔研究成果在1990 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奬一等奬;和施履吉院士閤作在我國*早開展瞭異種器官移植和人工閤成染色體研究工作;提齣重組染色體技術概念,建立人類染色體庫,實施轉染色體工程,構建或創造人源化動物或新生命體。在神經遞質轉運蛋白研究領域在國際上起步較早,有較大影響,發錶SCI 論文40 餘篇;在此理論研究的基礎上,以神經遞質轉運蛋白為靶點建立瞭神經藥物評價和篩選平颱,並且利用此平颱篩到許多新藥,申請瞭十餘項外。此外,在乾細胞研究領域也有諸多建樹,尤其在羊膜乾細胞研究領域已有許多研究成果,申請外發明5 項,發錶研究論文約30 餘篇。目前正在嚮臨床研究方嚮推進,同時創造性地開展瞭誘導性多能乾細胞(IPS)研究。曾獲得上海市勞動模範、中國科學院先進科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精英、“八五”國傢科技攻關先進科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馬育芳:博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動物科學係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嚮是繁殖生物技術與轉基因育種。自2002 年開始就利用體細胞剋隆技術進行大規模産業化剋隆牛應用嘗試研究工作。在中國農業大學讀博士期間利用體細胞剋隆技術進行轉基因豬的研究工作。目前負責在研的項目有國傢轉基因重大專項“動物重要基因剋隆與功能驗證”和“環境友好型轉基因豬新品種培育”中的子項目2 項,參與國傢自然科學基金2 項及省部級課題5 項。至今已經發錶學術論文30 餘篇,其中SCI 學術論文14 篇。作為主要完成人曾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一等奬1 項、獲得教育部科技成果奬1 項、獲得中華農業科技奬一等奬1 項、獲得國傢科學技術進步二等奬1 項。參與獲得軟件著作權2 項、1 項。 |
| 目錄 | |
| 剋隆技術及其應用——郭禮和 愛有差等與敬畏生命——從中西不同倫理觀念看剋隆動物食品——瀋銘賢 剋隆動物源食品現狀——馬育芳 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陳建泉 從遺傳育種的觀點看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張忠明 哺乳動物剋隆技術、轉基因技術——陳學進 體細胞剋隆技術在牛、羊繁殖生産中的應用——白春玲 專傢簡介 部分媒體報道 |
| 編輯推薦 | |
| 以“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為主題的中國科協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上,分子細胞生物學傢、免疫學傢郭禮和教授等多位專傢圍繞“現代轉基因動物技術的發展趨勢”“愛有差等與敬畏生命—從中西不同倫理觀念看剋隆動物食品”“剋隆動物源食品現狀與未來”“哺乳動物剋隆技術及轉基因技術體細胞剋隆技術在牛羊繁殖生産中的應用”等話題,展開瞭充分討論。提齣瞭如下針對性建議:加強剋隆動物食品的相關研究,爭取在技術上取得地位;製定剋隆動物食品安全性的評估標準,包括剋隆食品的遺傳學性、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一係列評估;做好相關政策研究,對剋隆動物食品能否列入新資源食品給予解讀;加強剋隆動物食品的科普宣傳,幫助公眾瞭解剋隆與轉基因的概念,消除不必要的疑慮。更多好書詳見奇趣科學館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這本書,如同一麵鏡子,照齣瞭科技進步可能帶來的光明與陰影。我被書中關於如何通過剋隆技術來優化動物繁殖、提高肉類品質的論述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關於“造齣”什麼,更是關於“如何更好”地生産,如何在更少的資源消耗下,生産齣更多、更優質的食物。作者以一種非常客觀的視角,羅列瞭剋隆技術在解決全球糧食短缺、環境汙染等問題上的潛在優勢。例如,通過剋隆技術培育齣抗病性更強、生長速度更快的動物,這在理論上能夠大大緩解傳統畜牧業的壓力。然而,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此。它同樣深入探討瞭這項技術所麵臨的巨大挑戰,包括公眾的心理接受度、潛在的基因風險、以及倫理道德上的考量。這些現實的問題被擺在瞭讀者麵前,促使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對科技奇跡的想象,更要思考其社會化、人性化的落腳點。它讓我明白,任何一項顛覆性的技術,都需要在科學、倫理、社會等多重維度上進行反復的權衡和討論。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平實,沒有過度的渲染,但字裏<bos>中所傳遞齣的信息量和深度,卻足以引發長久的思考。
評分閱讀《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開瞭我的想象力邊界,讓我看到瞭科學發展所能達到的深度和廣度。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技術介紹,而是深入剖析瞭剋隆技術在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上可能存在的巨大潛力。作者筆下的剋隆動物,並非是科幻小說中那種冰冷、異化的形象,反而被賦予瞭解決現實問題的希望。例如,書中關於提高肉類産量、減少飼料消耗以及降低環境汙染的論述,都讓我對這項技術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之前一直認為剋隆離我們很遙遠,甚至有些恐懼,但這本書讓我瞭解到,它可能已經在悄悄地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書中對不同國傢在剋隆技術研究上的進展進行瞭比較,也探討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剋隆食品的接受程度,這些都增加瞭內容的豐富性和可讀性。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技術可行性的同時,也強調瞭社會各界(包括消費者、科學傢、政府)在推動這項技術發展過程中的責任和作用,這種多維度的思考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更是關於如何負責任地運用技術。它讓我開始思考,在追求效率和科技進步的同時,我們如何平衡倫理、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評分讀完《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我的腦海中湧現齣無數的畫麵和疑問。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描繪瞭剋隆技術在改變我們未來食品生産方式上的巨大潛力。我被書中關於提高食物供給效率、降低生産成本以及應對環境挑戰的論述所打動。作者不僅僅是描繪一個美好的前景,更重要的是,他以一種非常務實和審慎的態度,剖析瞭這項技術所麵臨的重重阻礙。從生物技術本身的復雜性,到潛在的食品安全問題,再到公眾對未知事物的天然排斥,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瞭細緻的闡述。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錶現齣的科學嚴謹性,以及對倫理和哲學層麵的深入探討。這本書讓我明白,所謂的“未來食品”,絕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社會、倫理、文化等多方麵因素交織下的産物。它迫使我重新審視我對食物來源的認知,以及我對科技進步的態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窺見科技發展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同時也警醒我們要以更加理性、負責任的態度去麵對這些變化,因為它關乎我們每一個人,關乎整個人類社會的未來。
評分這本書《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無疑是一次思想的洗禮。我原本對“剋隆食品”這個概念充滿瞭模糊的擔憂和不確定,但通過閱讀,我逐漸清晰地認識到其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性和可能性。作者以一種非常審慎的態度,既展示瞭剋隆技術在提高食品産量、改善食品品質、減少資源消耗等方麵的巨大潛力,也毫不迴避地提齣瞭其潛在的倫理爭議、食品安全風險以及公眾的接受度等關鍵問題。書中的論證過程非常嚴謹,大量引用瞭國內外研究成果和權威觀點,使得觀點具有說服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未來食品”這一概念的探討,它不隻是關於剋隆,更是關於人類如何利用科技來應對日益增長的全球人口和不斷縮小的資源。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簡單地以“是”或“否”來評判一項新技術,而應該以一種開放、批判性的思維去理解它。它挑戰瞭我固有的觀念,讓我開始思考,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是否會習慣於食用經過剋隆技術生産的食物,以及這種轉變將帶來怎樣的社會和文化影響。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從一個旁觀者變成瞭積極的思考者。
評分這本《剋隆動物食品的未來》給我帶來瞭許多意想不到的思考。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推開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作者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角度,探討瞭剋隆技術在食品生産領域可能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將如何深刻地影響我們未來的餐桌。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可持續性”的論述所吸引。在日益增長的人口和有限的地球資源麵前,傳統的畜牧業模式麵臨著巨大的挑戰,這本書提齣瞭剋隆技術作為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通過提高繁殖效率、縮短生長周期,甚至生産齣更優質、更健康的肉類。當然,作者也毫不避諱地指齣瞭其中存在的倫理、安全以及公眾接受度等難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原以為剋隆動物食品聽起來會非常冰冷、不自然,但書中的描述卻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它並非僅僅是科學技術的展示,更是對人類生存睏境的積極探索。書中引用瞭大量的研究數據和案例,讓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科學概念變得更加具象化,也讓我對“未來食品”有瞭更清晰的圖景。即使是一些相對復雜的生物學原理,作者也用相對易懂的語言進行瞭闡述,使得非專業讀者也能大緻理解。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帶來瞭關於食品安全、未來農業發展方嚮的全新視角,讓我對科技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産生瞭更深的敬畏和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