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汉语字词读用错误辨析手册 9787554526477

常见汉语字词读用错误辨析手册 978755452647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奇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词汇
  • 语法
  • 普通话
  • 语音
  • 读音
  • 纠错
  • 学习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4526477
商品编码:2967931814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常见汉语字词读用错误辨析手册 作者 周奇
定价 39.00元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54526477 出版日期 2016-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古籍修复技艺:历史文献的守护与传承》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籍修复领域的历史沿革、核心技术、材料科学及其在当代文博事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全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旨在为文物保护工作者、古籍修复专业人士以及对传统工艺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专业著作。 第一部分:古籍的历史脉络与文献形态演变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古代文献载体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甲骨、金文,历经竹简、木牍,到纸张发明后的卷轴、册页、经折装、蝴蝶装、线装等不同装帧形式的兴衰。详细解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纸张、墨料、绢帛等载体材料的特性及其对文献保存环境提出的特殊要求。重点分析了宋元明清不同历史阶段的刻印工艺差异,如何影响了古籍的物理结构和脆弱程度。例如,宋代泥活字与木活字的印刷特点对纸张纤维的影响,以及清代官刻本中特定用纸的酸碱度分析,为后续的修复决策提供了必要的文献学基础。 第二部分:古籍的病害诊断与预防性保护 文献的“病害”是修复工作的前提。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导致古籍损坏的内外因素,包括生物性侵害(虫蛀、霉变)、化学性老化(纸张酸化、墨迹洇散)、物理性损伤(破损、缺失、装订松脱)以及环境因素(温湿度剧变、光照损害)。 病害诊断: 详细介绍了运用放大镜、紫外线灯、显微镜等非侵入性或微创性工具对古籍进行全面体检的方法。区分了“死病”(已发生的结构性损伤)与“活病”(仍在持续进行的化学或生物反应)。 预防性保护: 强调“不干预”原则下的主动保护策略。包括建立恒温恒湿的库房环境标准(如相对湿度控制在50%±5%,温度控制在18℃±2℃),优化储存器具的材质选择,以及制定科学的借阅和展示规范,最大限度延缓文献的老化速度。 第三部分:传统修复技艺的精要与实践 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中国传统修复技术,这些技艺世代相传,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精湛的手工技艺。 1. 清洁与除尘: 探讨了使用特制毛笔、软橡胶、脱酸粉末进行表面清洁的技巧,特别关注对脆弱书页的最小化操作原则。 2. 补纸技术(配纸与接补): 详述了如何根据原书的纸张年代、纤维结构、厚薄、色泽进行“配纸”。配纸不仅仅是找一张相似的纸,而是要考虑纤维的相容性,以避免因新旧材料性能差异导致应力集中。详细介绍了“洇边”、“对衬”、“蒙洒”等传统接补法的操作流程,强调“以旧补旧”的审美与技术要求。 3. 虫蛀洞与缺失部分的填补: 阐释了使用手工抄制、漂白和烘干的宣纸或皮纸,通过特定黏合剂(如淀粉胶)进行精细填补的技术,要求填补的纸张必须与原书“浑然一体”,在视觉上达到“不见痕迹”的境界。 4. 装订与线装修复: 涵盖了对原装的保护性加固,如重新翻角、修复封面绫罗,以及对散件的重新装订工艺,包括“金刚杵钉法”、“麻线穿钉”等不同线装法的修复要点,保证修复后的书本具备原有的结构强度和使用体验。 第四部分:现代材料科学与修复的结合 面对现代环境的挑战,传统修复技术需要现代科学的支撑。本部分探讨了如何将现代材料学应用于古籍保护中。 去酸处理: 深入分析了化学去酸(如碳酸镁溶液喷洒、浸泡)的原理、优缺点及风险控制。讨论了不同去酸剂对墨色和纤维的影响,并介绍了如何通过精确的pH值监测来评估处理效果。 粘合剂的革新与选择: 对传统淀粉胶、PVA(聚乙烯醇)与新近开发的纤维素衍生物、水溶性树脂粘合剂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评述,强调在修复中应首选可逆性强、不含酸性的材料。 数字化保护与实体修复的互补: 探讨了高精度三维扫描和多光谱成像技术如何辅助修复前的损伤评估,以及修复完成后,如何利用数字档案对珍贵原件进行备份,实现实体与虚拟的协同保护策略。 第五部分:伦理规范与案例研究 修复工作并非单纯的技术操作,更是一门涉及文物伦理的学科。 修复伦理的核心原则: 详细阐述了国际公认的“最小干预”、“可识别性”、“可逆性”三大修复原则,并结合中国古代文献保护的“惜旧如金”思想,探讨如何在“如旧”与“如新”之间取得平衡。强调修复的痕迹应是负责任的记录,而非刻意掩盖历史。 经典案例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籍修复案例进行剖析,如特定朝代官刻本的整体抢救性修复、宋版经折装书的局部加固与重装,以及对极端受损文献(如水渍、火烧本)的抢救性脱酸与重组过程,展示理论知识在复杂实践中的应用。 本书图文并茂,配有大量的修复步骤流程图和实物细节图,旨在为专业人士提供一本可靠的工具书,同时也为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揭开古籍修复这一神秘而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面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恰到好处的克制与力量”。作者在进行辨析时,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学术权威感,但这种权威感并非高高在上,而是通过极其精准和审慎的措辞体现出来的。它不会使用过于晦涩的理论术语来炫耀学识,所有的解释都建立在对日常用语习惯的深刻洞察之上。我特别欣赏它在举例时的那种微妙平衡感——它选择的例句,既要有足够的代表性,让读者立刻联想到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或听到的不当表达,同时,纠错后的示范句又必须是自然流畅、无可挑剔的典范。这种示范性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不是生硬地告诉你“应该如此”,而是用优美的、无可置疑的语言让你自然而然地接受“原来可以是这样”。有些篇章读起来,甚至有种在阅读一篇篇微型的语言哲学小品文的错觉,那种对“准确”的追求,近乎一种匠人精神的体现。这种文风的统一性,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不需要进行“语境切换”,情感和思维都能保持在一个稳定的、专注的状态,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接收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稳又不失精致的整体风格所吸引。封面选用的材质触感温润,带着一种低调的哑光质感,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摩挲。排版上更是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每一个章节的标题和内文的字体搭配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保证了极佳的阅读舒适度,又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秩序美。尤其是那些复杂的词条解释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粗细和颜色的字体来区分重点和次要信息,使得原本可能令人眼花缭乱的内容变得层次分明,一目了然。装帧的细节处理也十分到位,比如书脊的坚固程度和内页的纸张厚度,都显示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丝不苟,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翻阅的工具书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我甚至花了一些时间去观察目录页的设计,它并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呆板列表形式,而是用了一种更具引导性的布局,让人在查找特定知识点时,思路能更快地被激活,这在无形中提升了学习效率。可以说,这本书的实体呈现,本身就是一种精心策划的阅读体验的开端,它传递出一种沉静、可靠的学术气息,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期待和敬意。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

初翻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组织逻辑简直是鬼斧神工般的精妙。它并非简单地将易混淆的词语并列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谨的知识网络。作者似乎将自己对汉语复杂性的理解,熔铸成了一套独有的分类体系。比如,它会将那些声调相近但意义相去甚远的词汇放在一个模块里进行深度剖析,然后又会根据词语的实际使用场景——社交场合、书面语、特定专业领域——进行跨维度的对比。这种多角度、网状的结构,极大地帮助我打破了以往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孤立式学习习惯。每次遇到一个疑难点,它不仅会告诉你“这个错了”,更重要的是,它会循循善诱地解释“为什么这个错法如此普遍”以及“在何种语境下,那个看似更‘顺口’的表达其实是地道的”。这种深入骨髓的辨析,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顿悟”的乐趣,每一个被纠正的错误,都伴随着对语言深层规律的一次成功捕获,远超出了单纯的记忆层面,达到了理解与内化的境界。这种高屋建瓴的整体架构,让这本书不像是简单的错误集合,更像是一部关于“语感形成”的精微心法。

评分

作为一本工具书,这本书的检索性和实用性是我最为看重的方面,而它在这两点上的表现,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首先,它的索引系统设计得极为人性化,无论是按拼音首字母、按词条的错误形式,还是按词条的正确含义进行反查,都能快速定位,响应速度极快,这对于需要“即时修正”的场景来说至关重要。其次,它在提供辨析的同时,极少出现那种冗长拖沓的学术论证,所有的知识点都力求以“即时可用”的形态呈现。每一条辨析之后,往往会附带一个简洁的“记忆要点”或“速查卡片”式的总结,这种设计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回放效率。对于那些在撰写重要文稿时需要快速确认某个词语是否妥当时,这本书可以迅速提供一个权威且易于理解的答案,避免了在复杂的语境分析中浪费宝贵的时间。可以说,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实现了工具书应有的便捷高效,真正做到了“学之有用,用之有效”的完美结合,是一部真正能陪伴学习者从入门走向精通的良伴。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程度,实在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同音异形或形近字词的混淆,更深入到了一些极度微妙的、连资深使用者都可能疏忽的语用陷阱中。例如,对于那些在特定地域或特定历史时期可能被接受,但在现代标准语境下已然成为瑕疵的表达方式,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老练和全面。它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否定,而是用清晰的时间坐标和地域边界进行标注,让读者明确知道在何种语境下使用是安全的,在何种语境下需要规避。这种细致入微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汉语生命力的尊重,而不是僵硬的教条主义。我曾遇到一个困惑已久的介词搭配问题,翻遍其他工具书都觉得解释含糊不清,而这本书仅用半页的篇幅,通过对不同动词与介词组合的内在逻辑链条的梳理,就将那个困扰我许久的难点彻底解开。这种“小处见大智慧”的编纂哲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本普通的“错题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