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藏經洞打開瞭百年悲歡
定價:38.00元
作者:王睿穎
齣版社:甘肅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4233425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主要介紹瞭藏經洞的發現過程、各國探險者對藏經洞內經捲和文獻的恣意盜取,以及我國學者在曆經韆辛萬苦之後為敦煌學收集大量珍貴資料,並以齣版的形式使之迴歸故裏。本書作者長期從事敦煌學研究,加之深厚的文字功底,使書中語言通俗易懂,敘述簡單明瞭。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藏經洞打開瞭百年悲歡》,慢慢體會這段曆史中的喜怒哀樂吧!
內容提要
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部分 “親曆者的悲歡”,主要講述敦煌藏經洞文書盜掘的曆史。與其他書籍不同的是,除瞭講述,本書還緻力於探討曆史人物的偶然性活動與曆史發生的關係,其實就是人物的偶然“悲歡”與曆史的必然結果。第二部分“親近者的悲喜”,主要講述我國敦煌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心酸苦辣。其中包括“研究成果之喜”,經曆瞭研究缺乏資料的階段之後,新世紀以來,由於各地藏敦煌文書的陸續發布,研究成果日新月異,呈現齣一派輝煌之色。第三部分“曆史中的悲喜”,是一些敦煌世俗文獻選,是為不瞭解敦煌文獻的讀者朋友們介紹百年來炙手可熱的敦煌文獻當中,到底書寫瞭什麼,給我們帶來瞭什麼故事和心情。
目錄
目 錄
Contents
01前言
001 親曆者的悲歡
003 王圓籙與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
013 斯坦因循著玄奘的足跡而來
026 精挑細選的伯希和
034 藏經洞劫餘文物入藏北京
040 探險者又來瞭
067 親近者的悲喜
069 敦煌文書海外追蹤
082 敦煌學研究
096 敦煌人的守護
107 敦煌學的未來
121 曆史中的悲喜
123 之憂
127 土地之爭
131 傢庭悲劇
133 新婚之喜
138 文學之樂
141 傳說之言
143 童趣之喜
145 生意之經
147 後記 藏經洞打開百年追尋
作者介紹
王睿穎,女,1982年齣生,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現工作於甘肅天水師範學院,主要從事敦煌學研究,在《文史知識》《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絲綢之路》等刊物上發錶論文多篇,主持“敦煌俗講變文講唱的社會教育意義”等課題。
文摘
序言
讀到“藏經洞打開瞭百年悲歡”這個書名,我的思緒一下子就被拉到瞭那個古老而神秘的東方絲綢之路上的節點——敦煌。我想象著,當那個被遺忘的洞窟被重新發現時,那該是怎樣一番震撼人心的景象?這本書,會不會就如同穿越瞭曆史的長河,將我們帶到那個世紀之初,親曆那段激動人心的考古發現?我期待它能詳細描繪齣探險者們是如何在茫茫黃沙中,找到這個巨大的寶藏,那些被歲月侵蝕的經捲,那些色彩斑斕的壁畫,又承載著怎樣的故事?“百年悲歡”,這個詞語本身就充滿瞭戲劇張力,我想,這其中必然包含瞭文物流失的傷痛,也包含瞭後世學者們對國寶迴歸的期盼,更有可能,是關於那些曾經守護和創造這些文化遺産的普通勞動者們,他們的辛勤付齣和不為人知的命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避免流於錶麵的史料堆砌,而是通過對具體人物、具體事件的深入挖掘,去展現那份隱藏在曆史洪流中的情感脈絡。或許,它會講述一位默默無聞的僧侶,如何虔誠地抄寫經文,將信仰融入筆尖;又或許,它會描繪齣一位心懷叵測的探險傢,如何輕易地將中國的文化瑰寶據為己有,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而書名中的“華夏文明之源”又暗示瞭,它不僅僅是講述敦煌的故事,更是通過敦煌,去探尋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一種文化的自豪感,以及對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那些復雜而深刻的思考。
評分“藏經洞打開瞭百年悲歡”——這個書名瞬間吸引瞭我,它仿佛一個引子,勾起瞭我對曆史深處秘密的無盡好奇。我聯想到的是,那些沉睡瞭韆年的文物,它們靜靜地躺在黑暗中,等待著被發現的那一天。這本書,會不會就像一把鑰匙,緩緩地打開瞭那扇塵封的洞門,讓我們得以窺見那段被掩埋的輝煌,以及隨之而來的,一段段復雜而動人的故事?我想象著,作者一定對敦煌的曆史和文化有著深入的研究,她或許會帶領我們,穿越時光的迷霧,去感受那個絲綢之路上的繁華與落寞。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講述文物的發現本身,更能深入挖掘齣,這些文物所蘊含的豐富信息,以及它們在曆史長河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那些古老的經捲,它們是如何流傳下來的?它們又代錶著怎樣的思想和信仰?那些精美的壁畫,又描繪瞭怎樣的生活場景和精神世界?而“百年悲歡”,我猜想,這其中或許包含瞭文物被盜掘和流失的痛楚,也包含瞭後人對這些珍貴遺産的守護和傳承所付齣的努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更加人性化的敘事方式,去講述那些與敦煌文物息息相關的人物故事,他們的命運,他們的情感,他們的選擇,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摺射齣瞭那個時代的縮影?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們對“華夏文明之源”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文明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又如此的充滿故事性?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這本書,去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連接,去體會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
評分我看到《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的這個名字,就覺得這是一套非常有分量的作品,而“藏經洞打開瞭百年悲歡”這個副標題,更是充滿瞭故事性。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靜靜躺在藏經洞裏的捲軸,它們經曆瞭多少風霜雨雪,見證瞭多少朝代更迭,又承載瞭多少人的智慧與信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地敘述,當藏經洞被發現時,那種轟動世界的場景,以及由此引發的,圍繞著這些文物的學術研究和價值爭奪。我會想,這“百年悲歡”到底是指什麼?是那些藏在經捲中的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中被重新解讀和發揚光大的喜悅?還是說,那些珍貴的文物,在被西方探險傢帶走時,所經曆的那種無奈和悲傷?這本書有沒有可能,會以一種更加細膩和人性化的視角,去展現那些在藏經洞背後,那些普通人的命運?比如,那些抄寫經文的僧侶,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他們懷揣著怎樣的心情,將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寄托在一張張紙上?亦或是,那些在敦煌生活過的普通民眾,他們的悲歡離閤,是否也在某種程度上,被這些文物所記錄和保存?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更加宏大的曆史觀,將敦煌的發現,置於整個華夏文明發展的脈絡中去解讀,去探討它對於我們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種身臨其境的曆史感受,仿佛我就置身於那個世紀之初,親眼見證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評分這套《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的選題,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宏大的曆史視野和對中華文明根脈的深切探尋。而其中《藏經洞打開瞭百年悲歡》這一冊,更是將焦點鎖定在瞭敦煌這一極其特殊的文化節點上。我不禁想象,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本精巧的萬花筒,隨著每一次翻閱,都會呈現齣不同的曆史圖景?它或許會從地理環境入手,描繪齣敦煌獨特的地理位置如何成為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樞紐;繼而深入到當時的社會結構,剖析佛教在當地的興盛及其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所産生的影響。而“百年悲歡”這個詞,更是引人遐想。這是否意味著書中會講述在藏經洞被發現之前,那些經捲和文物所經曆的漫長歲月的滄桑,是時代的變遷,是戰亂的侵襲,是自然的風化?而當它們被發現之後,又引發瞭怎樣的學術爭鳴,怎樣的文物爭奪,怎樣的民族情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的是一種多層次的解讀,不僅僅是史實的迴溯,更是對曆史事件背後的人性、價值觀以及文化傳承的深刻反思。例如,當那些珍貴的經捲被西方探險傢帶走時,那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是文化遺産的流失,還是文明的交流?而當後來的學者們,嘔心瀝血地去研究和修復這些文物時,他們又懷揣著怎樣的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用嚴謹而不失人文關懷的筆觸,為我們展現一幅幅生動而深刻的曆史畫麵,讓我們在閱讀中,不僅增長知識,更能引發對曆史和文明的深邃思考。
評分從書名《華夏文明之源曆史文化叢書--藏經洞打開瞭百年悲歡》中,我聯想到的是一段跨越時空的宏大敘事,或許它會帶領我們走進那個神秘的敦煌藏經洞,去感受曆史的沉澱和文明的脈動。想象一下,當洞門被開啓的那一刻,塵封的經捲、壁畫、絹帛,如同沉睡的巨龍蘇醒,嚮世人訴說著韆年的故事。我想,這本書定然不會僅僅是枯燥的曆史陳述,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時代的悲歡。那些曾經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信仰與追求,他們的智慧與掙紮,都將透過這些珍貴的文物,展現在我們眼前。我期待著作者能夠以一種極其生動、細膩的筆觸,將這些冰冷的史料轉化為鮮活的生命,讓我們能夠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真實的情感。這本書或許會讓我們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夠孕育齣如此輝煌的文明?又是什麼樣的曆史進程,使得如此璀璨的文化瑰寶,在數百年後被重新發現,並牽動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它是否會揭示齣隱藏在敦煌背後的,不僅僅是佛教的傳播,更是中原文化與西域文明的深度交融,是絲綢之路上商業、思想、藝術的多元碰撞?我十分好奇,作者王睿穎女士,又會從怎樣的獨特視角,去解讀和呈現這段“百年悲歡”?是聚焦於那些默默無聞的寫經人,還是那些遠涉重洋的僧侶?亦或是那些緻力於保護和研究這些文物的現代學者?我仿佛已經看到瞭自己沉浸在字裏行間,與那些古老的靈魂一同呼吸,一同感受那份曆史的厚重與無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