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手機電視:産業融閤的移動革命
定價:41.00元
售價:27.9元,便宜13.1元,摺扣68
作者:肖弦弈,楊成
齣版社:人民郵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1151696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81kg
本書首先提供瞭關於手機電視的知識,包括産業、技術、用戶等層麵,主要迴答“是什麼”的問題。其次對手機電視內容的期待和特徵進行瞭研究,主要迴答“怎麼做”的問題。後探討瞭手機電視的産業鏈和商業模式,主要迴答“為什麼”的問題。從産業鏈和商業模式的分析,作者得齣瞭關於手機電視閤作的、符閤産業規律的結論和建議,這些結論和建議有利於産業鏈的各方共贏和整個産業的健康發展。
本書不僅適閤廣播電視和電信領域的從業者,而且還適閤高校新聞學、傳播學專業的學生和對此課題感興趣的研究人員。
圖錶索引
章 緒論
1.1 手機電視的發展和形勢
1.2 手機電視的概念
1.3 問題的提齣和研究的目的
1.4 本書的研究方法
1.4.1 文獻和二手資料分析
1.4.2 專傢深度訪談
1.4.3 問捲調查
1.5 本書的結構
第2章 融閤:電信業與媒介業的發展趨勢
2.1 電信業與媒介業的發展背景
2.1.1 通信與媒介
2.1.2 電信産業和媒介産業融閤的理論與實踐
2.2 電信産業的媒介化趨勢
2.2.1 電信産業媒介化的動因
2.2.2 電信産業媒介化的錶現
2.2.3 新媒體的産生
第3章 “移動”的媒介與內容
3.1 手機的媒體化:移動通信與媒體的融閤
3.1.1 手機作為傳播媒介的條件
3.1.2 媒介內容的移動化
3.1.3 手機媒體化的內涵及特點
3.1.4 手機媒體的傳播優勢
3.1.5 手機媒體發展的方嚮
3.2 手機短信
3.2.1 手機短信的概念
3.2.2 手機短信實現的技術機製
3.2.3 手機短信的發展
3.2.4 手機短信的媒介特點與功能
3.3 手機報紙
3.3.1 手機報紙的概念及應用類型
3.3.2 手機報紙的産生背景及其發展
3.4 手機音樂
3.4.1 手機音樂的概念和業務形態
3.4.2 手機音樂實現的技術機製
3.4.3 手機音樂的市場發展
3.5 手機廣告
3.5.1 手機廣告的概念和特點
3.5.2 手機廣告的發布方式與運營模式
3.5.3 手機廣告的發展
3.6 手機
3.6.1 Web2.0與
3.6.2 及其發展曆程
3.6.3 手機及其實現方式
3.6.4 對傳統媒體的革命性挑戰
3.7 手機電視:移動通信與媒介融閤的主要形式
第4章 手機電視技術
4.1 地麵數字電視和數字廣播
4.1.1 中國地麵數字電視
4.1.2 數字廣播
4.2 移動通信
4.2.1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
4.2.2 移動帶寬的發展
4.2.3 手機終端的發展及其對業務的支撐
4.3 手機電視技術及標準
4.3.1 手機電視業務
4.3.2 手機電視主要技術問題
4.3.3 手機電視的主要實現技術
4.3.4 中國手機電視標準之爭
第5章 手機電視的市場發展
5.1 國外手機電視的市場狀況
5.1.1 概述
5.1.2 韓日
5.1.3 歐洲
5.1.4 美國
5.2 中國手機電視的試驗和市場引入
5.2.1 基於移動通信網絡的手機電視的發展
5.2.2 基於廣電網絡的手機電視的試驗
5.2.3 手機電視運營的主導權之爭
第6章 手機電視用戶分析
6.1 傳播理論研究
6.1.1 使用滿足理論
6.1.2 創新擴散理論
6.1.3 新媒體權衡需求理論
6.2 中國手機電視用戶發展分析
6.2.1 手機電視的需求
6.2.2 中國手機電視擴散之研究
6.3 中國手機電視用戶使用的實證研究
6.3.1 手機電視的使用意願
6.3.2 手機電視的媒體使用特徵
6.4 德國手機電視的使用研究
6.4.1 手機的使用和購買意願
6.4.2 手機:不僅僅是通信
6.4.3 手機電視:認知和興趣之間的差異
6.4.4 拒絕手機電視的理由
6.4.5 對看電視時間的影響
第7章 手機電視的內容
7.1 數字內容的機遇
7.1.1 傳統價值鏈被瓦解
7.1.2 數字內容和終端接收的多樣化
7.1.3 大規模的定製成為可能
7.2 影響手機電視內容提供的主要因素
7.2.1 商業模式
7.2.2 用戶
7.2.3 手機電視的媒介特性
7.3 手機電視內容提供的特徵
7.3.1 微視頻
7.3.2 內容區分:從窗口化到版本化
7.3.3 內容的個性化和一對一的營銷
7.4 手機電視的內容重點
7.4.1 資訊和娛樂的界定
7.4.2 資訊還是娛樂?
7.5 手機電視內容製作
7.5.1 微視頻與UGC
7.5.2 電視媒體製作和社會製作
7.5.3 一個新的問題:移動運營商要不要介入手機電視的內容製作?
7.6 手機電視的特需內容
第8章 手機電視産業鏈與商業模式
8.1 産業鏈與商業模式的界定
8.1.1 産業鏈的概念
8.1.2 商業模式的概念
8.2 電視的産業鏈與商業模式
8.2.1 電視産業鏈分析
8.2.2 電視産業的商業模式
8.2.3 數字電視時代的電視商業模式
8.3 移動通信産業鏈與商業模式
8.3.1 移動通信産業鏈
8.3.2 移動通信産業的主要商業模式
8.4 手機電視産業鏈與商業模式
8.4.1 廣播方式手機電視産業鏈與商業模式
8.4.2 移動方式手機電視的産業鏈與商業模式
8.5 廣播與移動方式手機電視的産業發展趨勢
8.5.1 兩種産業的經濟規律
8.5.2 廣播與移動方式手機電視的本質差異
8.5.3 注意力經濟嚮網絡經濟靠攏
第9章 手機電視的管製
9.1 管製及發展趨勢
9.2 中國廣電業和電信業管製政策的走嚮
9.2.1 中國廣電業的發展與管製
9.2.2 中國電信業的發展與管製
9.2.3 三網融閤與管製
9.3 國外手機電視的管製
9.3.1 英國手機電視的管製
9.3.2 韓國手機電視的管製
9.4 中國手機電視的管製
9.4.1 中國手機電視的管製現狀
9.4.2 融閤監管:中國手機電視管製改革的一個方嚮
9.4.3 好的選擇:廣電與電信聯袂馳騁手機電視市場
參考文獻
後記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那種略帶復古的色調,配上簡潔的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本來就對科技發展史有點興趣,尤其喜歡看那些對特定技術領域進行深度剖析的著作。這本書的題目雖然聽起來有點宏大,但翻開第一頁,就能感覺到作者的筆觸非常紮實。他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而是像一個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來,從早期的移動通信技術萌芽講起,一步步梳理齣這條技術脈絡是如何與大眾娛樂需求的演變交織在一起的。我特彆欣賞其中對“融閤”這個概念的闡釋,它不僅僅是技術的簡單疊加,更是一種生態係統的重塑。比如,書中對早期運營商在推廣移動視頻服務時遇到的網絡帶寬瓶頸和用戶習慣培養的睏難的描述,真是細緻入微,讓人仿佛迴到瞭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對整個移動互聯網浪潮的底層邏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堆砌,而是一幅有邏輯、有層次的宏大圖景。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放在書架上時常翻閱的佳作,因為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洞察力。
評分我通常對這種技術類書籍抱持著審慎的態度,很多時候它們要麼過於晦澀難懂,充滿瞭隻有業內人士纔能理解的術語;要麼就是過於泛泛而談,缺乏實際案例支撐。但這本書卻巧妙地找到瞭一個平衡點。它的行文風格非常具有畫麵感,特彆是當你讀到關於早期産品形態和用戶體驗的描述時,那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讓人印象深刻。比如,書中對某款標誌性移動設備界麵交互邏輯的分析,簡直就像是寫瞭一篇微型的用戶體驗研究報告,它不僅描述瞭“是什麼”,更深挖瞭“為什麼會這樣設計”,以及這種設計決策在當時的技術限製下意味著什麼。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市場競爭策略時所采用的對比手法,將幾個關鍵參與者的戰略選擇並置分析,使得復雜的商業博弈過程變得清晰易懂。這讓我想起瞭多年前觀看一場關鍵性的行業峰會,那種決策層麵的風雲變幻,通過文字被生動地還原瞭齣來。對於任何想要瞭解移動技術如何從一個工程學概念轉變為大眾消費現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透視窗口。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之前,對“産業融閤”這個詞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錶麵的層次,總覺得它不過是不同行業之間互相搭個颱子唱戲。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看似毫不相關的技術元素——比如廣播電視的傳輸原理和新興的移動數據網絡架構——串聯起來,展示它們是如何在特定的曆史節點上相互碰撞、相互滲透,最終催生齣全新的服務模式。我被其中對政策監管環境影響力的分析深深吸引住瞭。技術總是在快速迭代,但法律和行業標準往往滯後,書中詳盡闡述瞭這種“監管滯後性”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瞭早期移動電視産業的競爭格局,哪些創新是冒險的,哪些則是被市場“默許”的。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這本書的厚度遠超一般的技術手冊。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讀一本關於現代信息社會起源的社會學著作,隻不過它的主綫工具是手機和屏幕。對於思考未來技術發展趨勢的人來說,迴顧曆史的隘口至關重要,而這本書精準地描繪瞭那個“隘口”。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極為順暢,盡管內容涉及大量技術細節和商業決策分析,但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它不是那種讓人喘不過氣來的“信息轟炸”,而是像電影分鏡一樣,有張有弛。比如,在描述一個重大技術突破時,作者會先鋪陳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技術瓶頸,製造一種“山雨欲來”的緊張感,然後纔揭示關鍵的技術方案,這種寫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滿足感。有一段關於用戶對“隨時隨地看電視”的心理預期的討論,特彆觸動我。它探討瞭人們如何從最初的“能看就行”轉變為對延遲、清晰度和資源消耗的苛刻要求,這背後反映的是人性的惰性和對即時滿足的本能追求。這種對用戶心理的精準洞察,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技術編年史,更像是一部關於現代人生活方式變遷的編年史。我看完後,對於自己每天低頭看手機的習慣,都有瞭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反思。
評分我嚮幾位同樣關注科技商業的朋友推薦瞭這本書,他們大多和我一樣,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對“變革”過程的細膩記錄。它沒有過度渲染成功的光環,而是坦誠地揭示瞭在這個過程中所付齣的沉沒成本和走過的彎路。書中對早期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分析,以及圍繞標準製定的曠日持久的國際談判,這些“幕後花絮”的披露,讓整個産業故事變得有血有肉。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失敗案例”的分析,那些曾經被寄予厚望但最終未能成功的技術路綫和商業模式,在作者的筆下得到瞭公正的評價,它們的存在並非是無意義的,而是為後來的成功鋪平瞭道路,提供瞭寶貴的教訓。這本書就像是一個精密的時光機,帶我們迴到瞭那個充滿瞭“可能性”的移動革命的起點。它讓人明白瞭,任何偉大的變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綫性發展,而是無數次試錯、妥協和創新疊加的復雜過程。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完整地保存瞭這段珍貴的曆史記憶和演化邏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