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食单 9787539988290

随园食单 97875399882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食谱
  • 家常菜
  • 中国菜
  • 烹饪
  • 美食
  • 随园食单
  • 清代
  • 饮食文化
  • 传统美食
  • 菜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88290
商品编码:2968763807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随园食单

定价:52.8元

售价:35.9元,便宜16.9元,折扣67

作者:〔清〕袁枚,王刚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399882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读什么书可以提高生活格调?

中华雅文化经典——重塑生活格调的决定性珍本

★这是一套什么书?

中华雅文化经典,遴选衣食住行、琴棋书画等*能代表古人雅致生活的图书十部,是古人生活品位和生命追求的“美”之显现,是生活趣味和生活热情背后的诗意与优雅的表达。婉约深情,温暖美丽。既能提高生活品位,又有实用价值。

★内容有什么特色?

全彩四色装帧+几百幅经典插图+名家杂说+闲情趣味知识扩展

雅致文化、实用操作、趣味知识 融汇一炉

★适合哪些人阅读?

文化藏书——作为重塑生活格调的决定性珍本,是中产阶级提高文化格调理想**;

案头之书——作为古人审美趣味的体现,是文化研究者的必备书;

普及读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沧海明珠,是大中学生文化修养必读书。

《随园食单》是研究传统菜点、提高烹饪技艺的餐厨。

《随园食单》数百幅经典插图,全彩装帧,打造迄今*精美版本。

《随园食单》完美重现中国古代珍馐美味及烹制法则,直观解读物性为上、适口为珍的饮食艺术。

《随园食单》堪称中国古代餐饮文化的百科全书,详述中华餐饮之制法及精髓,既可作提高厨艺之范本,亦可作品味生活之借鉴。


内容提要

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共十四单,外加一序。详细记述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百多种南北菜肴、饭点和名茶美酒。举凡菜点的选料、加工、切配、烹调及对菜点的色、香、味、形、器、序都做了精辟的论述。各个环节,皆顺物之性,循物之理,自然为本,引之导之,调之剂之,合于口味。

  《随园食单》是清代文人袁枚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被海内外食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食经,其价值却不仅是食学的,思想哲学和语言文学价值同样是不可低估的。袁枚用文才笔墨,将吃喝之俗事写出了别样的气息,让一蔬一饭的哲学打破时间的限制,触动我们的味觉和记忆。

目录


作者介绍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晚年自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与纪晓岚并称“南袁北纪”,撰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著作传世。
  袁枚是中国历史上个公开声明饮食是堂皇正大学问的人,所著的《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饮食名著,该书的饮食理论与烹制技法至今仍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文摘


序言



《随园食单》:一卷尘封的味觉记忆与生活美学 在中国浩瀚的饮食文化长河中,袁枚的《随园食单》犹如一颗温润的明珠,熠熠生辉。它并非是一本简单的菜谱,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生活哲学、美食智慧和人文情怀的著作。穿越数百年的时光,《随园食单》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文人雅士的餐桌百态,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清代社会生活、审美情趣的窗户。 溯源与流传:一段跨越时空的味蕾对话 《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1716-1797),字枚叔,号随园老人,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美食家。他生性豁达,热爱生活,尤对饮食有着极高的鉴赏力和实践力。在官场失意后,袁枚选择归隐于南京小仓山下,营建了随园,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悠游自在的时光。《随园食单》便是他在随园生活中,将平生所见、所尝、所思,尽数倾注笔端,记录下来的结晶。 这本书初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当时便因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而广受赞誉。它并非仅是为达官贵人所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从王公大臣的宴饮,到寻常百姓的家常,无不涉及。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凝聚了袁枚与亲友、门生交往的鲜活片段,使得阅读过程如同与一位风趣博学的长者对饮,听他娓娓道来他对食物的理解,以及对人生百味的感悟。 《随园食单》的生命力在于其超越时代的洞察。在那个时代,烹饪往往被视为“末技”,而袁枚却以文人的笔触,将这“末技”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赋予了它文化品位和精神内涵。他尊重食物的本味,强调因材施艺,反对铺张浪费,倡导适度而精美的饮食。这种“清淡”、“本真”的美食理念,在历经数百年风雨后,依然与现代人追求健康、回归自然的饮食潮流不谋而合。 《随园食单》的独特之处:不仅仅是烹饪指南 与许多食谱不同,《随园食单》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形散神不散”的结构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全书共分十二集,每集以不同的主题命名,如“戒单”、“海鲜单”、“蔬单”、“点心单”等等。但这十二集并非生硬的分类,而是在叙述中自然流淌。 1. “戒单”——饮食的智慧与哲学: “戒单”是《随园食单》中最具深意和启发性的部分。袁枚并非空谈理论,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出发,提出了许多关于饮食的“戒律”。例如,“戒挑食”,他认为挑食是一种无知,不懂得品尝食物的真味;“戒滥烹”,批评那些追求奇特、浪费食材的烹饪方式;“戒太辣”,主张食物应以鲜美为主,辣味应适可而止,以免掩盖食物本身的香气。这些“戒律”,实际上是对一种健康、理性、尊重食物的生活态度的呼唤。它们不仅仅是针对烹饪技法,更是上升到了一种生活哲学的层面,指导人们如何在饮食中体味生活,修养身心。 2. 食材的本真与烹饪的艺术: 《随园食单》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尊重食材的天然风味。“随园老人”认为,食材本身就蕴含着大自然赋予的精华,过度的加工和调味,往往是糟蹋了这份馈赠。因此,他提倡“就鲜”,强调在食材最新鲜的时候进行烹饪。对于各种食材,他都有着极为细致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例如,他对鱼的烹饪,就根据鱼的种类、大小、季节,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他认为,“烹鱼之法,贵在得之。得之者,鱼鲜味全,如人得之,其味无穷。” 而在强调本味的同时,袁枚也并非排斥烹饪技艺。《随园食单》中并非都是朴素的烹饪方法,也包含了一些精致的菜肴。但他所追求的“艺术”,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加法”。他认为,调味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他反对用过多的佐料去掩盖食材的本味,而是主张通过精妙的调配,使其与食材的香气相互辉映,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3. 人情味与生活场景的描绘: 《随园食单》的文字,充满了人情味和画面感。袁枚在记录菜肴的做法时,常常穿插着他与亲朋好友的故事。例如,在介绍某道点心时,他会回忆起某位朋友的点子,或是某次宴会的场景。这些生动的细节,使得《随园食单》不仅仅是一本冰冷的食谱,更是一部鲜活的生活史。通过这些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清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他们对美食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4. “谈吃”的文化意境: 袁枚的“谈吃”,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吃”。他通过对食物的品鉴,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情、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人生道理的体悟。他认为,饮食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他将对食物的品味,与对人生的思考融为一体,使得《随园食单》充满了独特的文化意境。他写到:“吾辈谈吃,非为口腹也,实为心神。” 这句话,道出了《随园食单》的精髓所在。 《随园食单》的当代价值:穿越时空的智慧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饮食也变得越来越便捷。然而,这种便利却常常伴随着对食物本味的忽视,以及对健康饮食的挑战。《随园食单》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回归的契机。 倡导健康饮食: 袁枚“就鲜”、“适度”的饮食理念,与现代营养学提倡的均衡、健康的饮食原则不谋而合。他的“戒浪费”思想,也对当下提倡的“光盘行动”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重拾生活美学: 《随园食单》提醒我们,饮食不仅仅是为了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生活美学的体现。通过用心烹饪,精心摆盘,与家人朋友共享美食,可以极大地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和品质感。 传承中华文化: 袁枚的文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阅读《随园食单》,不仅能学习到古人的烹饪技艺,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人生智慧。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连接人与自然: 《随园食单》中对时令食材的强调,以及对食材本味的尊重,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在现代社会,这更是提醒我们,应更加珍视大自然的馈赠,用可持续的方式与自然共处。 《随园食单》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智慧、关于人生的指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翻开这本尘封的味觉记忆,让袁枚先生的智慧,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在字里行间,与你静静地分享他对食物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也邀请你一同走进那个充满烟火气的雅致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曾以为,翻开《随园食单》会是一场枯燥的“考古”,但事实证明,我的认知太过狭隘了。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讲述他对于人间烟火的理解和热爱。它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食谱,更像是一篇篇生动的小品文,其中穿插着他对各地风味、对食材特性的观察与感悟。那些关于“炒”和“煨”的细致描述,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是一种对烹饪过程的细腻捕捉,仿佛能闻到锅中飘出的香气。我尤其喜欢他笔下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比喻,比如形容某种口感如同“嚼蜡”,或是某种味道“清淡如水”。这些接地气的表达,让原本可能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主随客便”的强调,以及对那些“妄作”之人的批评,这其中蕴含的并非是迂腐的守旧,而是一种对食物尊重,对食客需求的体谅。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烟火腾腾的年代,看着人们围炉而坐,谈笑风生地品尝着一道道精心制作的佳肴。这本书,确实颠覆了我对古籍食谱的刻板印象。

评分

这本《随园食单》着实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菜谱,充其量记录些古人的烹饪方法,谁知细细品读下来,才发现它是一部蕴含着深刻生活哲学和美学追求的文字瑰宝。书中不单单是在讲食材如何处理、调味如何配比,更是在描绘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作者袁枚先生的文笔,时而风趣幽默,时而又带着一股文人特有的雅致,仿佛能看到他捋着胡须,在书斋中细细斟酌的模样。他对于食物的品鉴,并非一味追求奢华,而是强调“本味”和“时令”,这在如今这个追求“速成”和“新奇”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读到他谈论螃蟹的章节,那份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对食物最原始鲜美的推崇,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平日里对饮食的粗糙对待。书中那些关于“慎选”和“精制”的论述,不仅仅是指导烹饪,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极致追求。读罢,感觉自己仿佛也沾染了几分那份从容和淡泊,对眼前的一蔬一饭,也多了一份敬畏和欣赏。

评分

说实话,拿到《随园食单》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年代久远,我担心其中的内容会太过艰涩,难以理解。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却被深深地震撼了。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菜肴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吃”的哲学史,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百科全书。袁枚先生的文字,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他对于食材的挑选,对于火候的掌握,对于调味的精妙,都进行了极其细致的阐述,但这些阐述并非枯燥的条条框框,而是充满了个人独到的见解和生动的比喻。他对于“形”和“神”的追求,对于“时”和“节”的重视,让我看到了他对食物最本真的尊重。我记得他曾提到过,好的食材,无需过多的修饰,只需恰到好处的烹饪,便能展现出其最美的风味。这种“少即是多”的理念,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可贵。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学习如何烹饪,更是在学习如何去感知生活,去欣赏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微之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食物的态度,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活出更精致、更有品味的人生。

评分

初读《随园食单》,我以为它只是一本古代的烹饪指南,殊不知,它却是一本关于生活艺术的百科全书。袁枚先生的笔触,时而如溪水般潺潺流淌,时而又如山泉般清冽甘甜。他对于食物的品鉴,绝不仅仅停留在“好吃”的层面,而是深入到食材的本质,烹饪的精髓,以及背后蕴含的生活哲学。书中那些关于“色”、“香”、“味”的细致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美食荟萃的年代,亲眼见证一道道经典菜肴的诞生。我尤其喜欢他对于“时令”的强调,以及对“主食”和“副食”的区分,这其中透露出的,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饮食健康的关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人对待食物的那份虔诚和匠心,也让我反思自己平日里对饮食的随意。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烹饪的书,更是一本启发我们如何去热爱生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细微美好的书。读罢,感觉心灵得到了净化,对食物,对生活,都多了一份敬畏和热爱。

评分

我一直对古人的生活方式充满好奇,尤其是他们对于饮食的讲究。《随园食单》的出现,可以说是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而且远超我的预期。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古籍,然而,袁枚先生的文笔却出人意料地流畅、风趣。他仿佛一位健谈的长者,在向你娓娓道来他对美食的见解,以及那些关于烹饪的“秘籍”。书中所描述的各种菜肴,虽然有些食材和烹饪方式在现代已经不常见,但作者在描述时,对于食材的特性、味道的层次、烹饪的火候,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描写,让我即便不亲自下厨,也能通过文字感受到那份鲜美。更让我惊叹的是,他不仅在讲“吃”,更在讲“品”,在讲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他对于“本味”的强调,对于“清淡”的推崇,在我看来,是一种对浮躁生活方式的有力反拨。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增长了见识,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让我体会到,即便是最朴素的食材,也能烹饪出最动人的美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