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 |
| 丛书名: | |
| 作者/主编: | 陈小平,陈红仙,檀永 |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4170882 |
| 出版年份: | 2017年4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258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48元 |
| 实际重量: | 0.44k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1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1.1引言
1.2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1.2.1传感器网络的架构
1.2.2传感器网络结点的结构
1.2.3传感器网络的结构
1.3传感器网络的特征
1.3.1与现有无线网络的区别
1.3.2与现场总线的区别
1.3.3传感器结点的限制条件
1.3.4组网特点
1.4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
1.4.1军事领域
1.4.2工业领域
1.4.3农业领域
1.4.4家庭与健康领域
1.4.5环境保护领域
1.4.6其他领域
1.5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史
1.5.1计算设备的演化历史
1.5.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过程
1.5.3我国传感器网络的发展情况
1.6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未来挑战与展望
1.6.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未来挑战
1.6.2展望
参考文献
2传感器简介
2.1传感器概述
2.1.1传感器的定义和作用
2.1.2传感器的组成
2.1.3传感器的分类
2.2常见传感器的类型介绍
2.2.1能量控制型传感器
2.2.2能量转换型传感器
2.2.3集成与智能传感器
2.3传感器的一般特性和选型
2.3.1传感器的一般特性
2.3.2传感器选型的原则
2.4微型传感器示例
2.4.1DSl8820数字式温度传感器
2.4.2温湿度传感器SHTlx/7x
参考文献
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基础
3.1物理层
3.1.1物理层概述
3.1.2传感器网络物理层的设计
3.2MAC子层及协议
3.2.1MAC子层
3.2.2MAC协议概述
3.2.3IEEE802.11MAC协议
3.2.4典型MAC协议:S—MAC协议
3.3路由协议
3.3.1路由协议概述
3.3.2地理位置路由协议
3.3.3定向扩散路由协议
参考文献
4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4.1时问同步机制
4.1.1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机制
4.1.2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协议
4.2定位技术
4.2.1传感器网络结点定位问题
4.2.2基于测距的定位技术
4.2.3非测距的定位技术
4.2.4定位的典型应用
4.3能量管理
4.3.1能量管理的意义
4.3.2传感器网络的电源节能方法
4.3.3动态能量管理
参考文献
5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融合与安全机制
5.1数据融合
5.1.1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概述
5.1.2传感器网络中数据融合的作用
5.1.3数据融合技术的分类
5.1.4数据融合的主要方法
5.1.5传感器网络应用层的数据融合示例
5.2安全机制
5.2.1安全概述
5.2.2安全攻击
5.2.3SPINS安全解决方案
5.2.4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6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标准
6.1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标准的意义
6.2IEEE1451系列标准
6.3IEEE802.15.4标准
6.3.1概述
6.3.2IEEE802.15.4网络简介
6.3.3物理层
6.3.4MAC子层
6.3.5符合IEEE802.15.4标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实例
6.4ZigBee协议标准
6.4.1ZigBee概述
6.4.2ZigBee网络层规范
6.4.3ZigBee软件的设计开发
参考文献
7CC253x系列射频收发微控制器
7.1CC253x系列射频收发微控器简介
7.1.1CPU和内存
7.1.2时钟和电源
7.1.3外设
7.1.4无线模块
7.2AES协处理器
7.2.1AES操作
7.2.2密钥和IV
7.2.3填充输入数据
7.2.4AES协处理器和CPU通信
7.2.5工作模式
7.2.6CBC—MAC模式
7.2.7CCM模式
7.2.8层之间共享AES协处理器
7.2.9AES中断
7.2.10AESDMA触发
7.2.11AES寄存器
7.3定时器2(MAC定时器)
7.3.1定时器操作
7.3.2中断
7.3.3事件输出(DMA触发和(2SP事件)
7.3.4定时器启动/停止同步
7.3.5定时器2的寄存器
7.4无线模块
7.4.1RF内核
7.4.2FIF0访问
7.4.3DMA
7.4.4存储器映射
7.4.5频率和通道编程
7.4.6IEEE802.15.4—2006调制格式
7.4.71EEE802.15.4—2006帧格式
7.4.8发送模式
7.4.9接收模式
7.4.10RXFIFO访问
7.4.11无线模块控制状态机制
7.4.12随机数的产生
7.4.13数据包分析器和无线模块测试输出信号
7.4.14命令选通/CSMA—CA处理器
7.4.15寄存器
8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
8.1汽车道闸控制
8.1.1概述
8.1.2道闸控制的无线通信技术方案
8.1.3道闸控制的硬件设计
8.1.4道闸控制的软件设计
8.1.5实验结果与分析
8.2城市照明监控
8.2.1研究内容
8.2.2城市照明监控设计方案
8.2.3城市照明监控的硬件设计
8.2.4城市照明监控的嵌入式软件设计
8.2.5城市照明监控测试
8.3高压输电线监测
8.3.1概述
8.3.2高压输电线故障监测设计方案
8.3.3高压输电线故障监测的硬件设计
8.3.4高压输电线故障监测的嵌入式软件设计
8.3.5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附录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根据通信工程的教学需要和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应用编写。
《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主要内容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与组网技术、支撑技术,重点阐述传感器网络协议的技术标准和传感器网络的常用开发环境以及射频收发微控制器CC253x,后介绍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应用例子。
《无线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可供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自动化等本科生及研究生,工程技术开发人员参考使用。
说实话,我对古典音乐一直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些复杂的曲式结构和长达几十分钟的交响乐听起来很费劲,直到我读了《巴赫的密码:对位法与数字的和谐》。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古典音乐的刻板印象。作者的叙事能力简直一流,他把巴赫那些精妙的复调音乐,比如赋格曲,描绘成了一场智力与情感的巅峰对决。书中并没有直接播放音乐,而是用极其清晰的图解和逐句的乐理分析,告诉我们每一个声部是如何像精密的齿轮一样相互咬合、独立又统一地推进的。最让我茅塞顿开的是关于“黄金分割”在巴赫作品结构中的应用分析,原来这些音乐不仅是情感的流淌,更是数学上完美的建筑。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去查找那些被提及的乐章进行试听,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能够洞察音乐内部构造的深度聆听者。它让巴赫从遥远的历史人物,变成了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逻辑大师和情感诗人。
评分我的专业是建筑设计,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技术背景下重拾对材料本质的理解,因此我入手了《石头的记忆:从采石场到摩天大楼》。这本书的视角极为独特,它几乎完全抛开了结构力学,转而聚焦于岩石矿物学与人文历史的交汇点。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花岗岩、大理石乃至页岩的形成过程,那种历经亿万年地质挤压和变迁的宏大叙事,让人类短暂的建造历史显得如此渺小而珍贵。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工匠如何通过对特定石材纹理的预判,来决定石块的切割角度,以确保雕塑的最终形态,这种对手工技艺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描述,让人深感震撼。它成功地将地质学、艺术史和工程学编织成了一张复杂的网。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混凝土和玻璃的现代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必要的回溯——提醒我们,真正的永恒建筑,首先是与大地精神的契合。它不是一本设计手册,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倾听”建筑基石的哲学指南。
评分这本《宇宙的奥秘:从量子到星系》简直是天文爱好者的福音!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把前三章啃完,里面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想象。作者用非常生动幽默的笔触,把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概念,比如量子纠缠和时空弯曲,讲得像是在听一个精彩绝伦的科幻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讨,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勾起了我对于宇宙尽头的好奇心。书中配的那些高清的哈勃望远镜图片,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视觉盛宴,每次翻到都会忍不住惊叹人类探索精神的伟大。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即便是资深天文爱好者,也能从中找到很多值得深思的新颖见解。特别是关于费米子和玻色子的行为分析部分,作者竟然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一下子就让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粒子世界变得触手可及了。这本书绝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快餐读物,我打算把它放在床头,时不时翻开看看,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它成功地让我重新仰望星空时,感受到的不再是冰冷的距离,而是充满了智慧与未解之谜的活力。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现代社会学中的“数字鸿沟”问题,偶然翻到了这本《无声的连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流动性重塑》。这本书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数据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技术接入差异背后隐藏的文化资本和经济结构性不平等。作者对“弱连接”和“强连接”在信息获取不对称性中的作用进行了非常精妙的建模,我尤其欣赏她对老年群体在使用智能设备时所遇到的认知负荷障碍的细致观察。那一部分的案例研究,基于对几个不同省份的社区访谈,真实得让人心疼,揭示了政策制定者在推广新技术时常忽略的人性化细节。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严谨,充满了社会学特有的批判性思维,但又不失人文关怀,绝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我发现,很多我原以为是个人选择的问题,在作者的梳理下,都指向了更宏大的社会机制。读完后,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每天习以为常的线上交流方式,开始思考:我所便利的生活,是否恰恰成为了某些群体的无形枷锁?强烈推荐给所有关注社会公平和技术伦理的朋友们。
评分《舌尖上的故土:中国传统食材的地理密码》这本书,简直是一部关于风土人情的“移动美食百科全书”。我不是一个严格的美食家,但我对地域文化和历史变迁特别感兴趣,这本书完美地结合了两者。它不是教你做菜,而是追溯那些我们餐桌上最常见食材的“前世今生”。比如,书中详细考证了某种特定地域的辣椒品种是如何随着丝绸之路的延伸而改变其辣度和风味的,这种跨学科的叙事手法非常引人入胜。作者的笔触充满了烟火气,他会花费大篇幅去描写某个山村里农户采摘特定草药时的古老仪式,以及这种仪式如何被纳入现代的“非遗”保护范畴。我特别喜欢他对“物候学”的引用,将气候、土壤和人类劳作三者的关系解释得非常透彻,让人理解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绝非虚言。读完后,我每次去菜市场都会多停留几分钟,不再只是关注价格,而是好奇这些食材是从哪里来,经历了怎样的旅程才到达我的手中。这本书让我对“吃”这件事,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之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