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無綫傳感器網絡原理及應用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陳小平,陳紅仙,檀永 |
| 齣版社: | 東南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64170882 |
| 齣版年份: | 2017年4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258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48元 |
| 實際重量: | 0.44k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1無綫傳感器網絡概述
1.1引言
1.2傳感器網絡的體係結構
1.2.1傳感器網絡的架構
1.2.2傳感器網絡結點的結構
1.2.3傳感器網絡的結構
1.3傳感器網絡的特徵
1.3.1與現有無綫網絡的區彆
1.3.2與現場總綫的區彆
1.3.3傳感器結點的限製條件
1.3.4組網特點
1.4傳感器網絡的應用領域
1.4.1軍事領域
1.4.2工業領域
1.4.3農業領域
1.4.4傢庭與健康領域
1.4.5環境保護領域
1.4.6其他領域
1.5傳感器網絡的發展曆史
1.5.1計算設備的演化曆史
1.5.2無綫傳感器網絡的發展過程
1.5.3我國傳感器網絡的發展情況
1.6無綫傳感器網絡技術的未來挑戰與展望
1.6.1無綫傳感器網絡技術的未來挑戰
1.6.2展望
參考文獻
2傳感器簡介
2.1傳感器概述
2.1.1傳感器的定義和作用
2.1.2傳感器的組成
2.1.3傳感器的分類
2.2常見傳感器的類型介紹
2.2.1能量控製型傳感器
2.2.2能量轉換型傳感器
2.2.3集成與智能傳感器
2.3傳感器的一般特性和選型
2.3.1傳感器的一般特性
2.3.2傳感器選型的原則
2.4微型傳感器示例
2.4.1DSl8820數字式溫度傳感器
2.4.2溫濕度傳感器SHTlx/7x
參考文獻
3無綫傳感器網絡的組網基礎
3.1物理層
3.1.1物理層概述
3.1.2傳感器網絡物理層的設計
3.2MAC子層及協議
3.2.1MAC子層
3.2.2MAC協議概述
3.2.3IEEE802.11MAC協議
3.2.4典型MAC協議:S—MAC協議
3.3路由協議
3.3.1路由協議概述
3.3.2地理位置路由協議
3.3.3定嚮擴散路由協議
參考文獻
4無綫傳感器網絡的關鍵技術
4.1時問同步機製
4.1.1傳感器網絡的時間同步機製
4.1.2傳感器網絡時間同步協議
4.2定位技術
4.2.1傳感器網絡結點定位問題
4.2.2基於測距的定位技術
4.2.3非測距的定位技術
4.2.4定位的典型應用
4.3能量管理
4.3.1能量管理的意義
4.3.2傳感器網絡的電源節能方法
4.3.3動態能量管理
參考文獻
5無綫傳感器網絡的數據融閤與安全機製
5.1數據融閤
5.1.1多傳感器數據融閤概述
5.1.2傳感器網絡中數據融閤的作用
5.1.3數據融閤技術的分類
5.1.4數據融閤的主要方法
5.1.5傳感器網絡應用層的數據融閤示例
5.2安全機製
5.2.1安全概述
5.2.2安全攻擊
5.2.3SPINS安全解決方案
5.2.4安全管理
參考文獻
6無綫傳感器網絡的技術標準
6.1無綫傳感器網絡技術標準的意義
6.2IEEE1451係列標準
6.3IEEE802.15.4標準
6.3.1概述
6.3.2IEEE802.15.4網絡簡介
6.3.3物理層
6.3.4MAC子層
6.3.5符閤IEEE802.15.4標準的無綫傳感器網絡實例
6.4ZigBee協議標準
6.4.1ZigBee概述
6.4.2ZigBee網絡層規範
6.4.3ZigBee軟件的設計開發
參考文獻
7CC253x係列射頻收發微控製器
7.1CC253x係列射頻收發微控器簡介
7.1.1CPU和內存
7.1.2時鍾和電源
7.1.3外設
7.1.4無綫模塊
7.2AES協處理器
7.2.1AES操作
7.2.2密鑰和IV
7.2.3填充輸入數據
7.2.4AES協處理器和CPU通信
7.2.5工作模式
7.2.6CBC—MAC模式
7.2.7CCM模式
7.2.8層之間共享AES協處理器
7.2.9AES中斷
7.2.10AESDMA觸發
7.2.11AES寄存器
7.3定時器2(MAC定時器)
7.3.1定時器操作
7.3.2中斷
7.3.3事件輸齣(DMA觸發和(2SP事件)
7.3.4定時器啓動/停止同步
7.3.5定時器2的寄存器
7.4無綫模塊
7.4.1RF內核
7.4.2FIF0訪問
7.4.3DMA
7.4.4存儲器映射
7.4.5頻率和通道編程
7.4.6IEEE802.15.4—2006調製格式
7.4.71EEE802.15.4—2006幀格式
7.4.8發送模式
7.4.9接收模式
7.4.10RXFIFO訪問
7.4.11無綫模塊控製狀態機製
7.4.12隨機數的産生
7.4.13數據包分析器和無綫模塊測試輸齣信號
7.4.14命令選通/CSMA—CA處理器
7.4.15寄存器
8無綫傳感器網絡應用
8.1汽車道閘控製
8.1.1概述
8.1.2道閘控製的無綫通信技術方案
8.1.3道閘控製的硬件設計
8.1.4道閘控製的軟件設計
8.1.5實驗結果與分析
8.2城市照明監控
8.2.1研究內容
8.2.2城市照明監控設計方案
8.2.3城市照明監控的硬件設計
8.2.4城市照明監控的嵌入式軟件設計
8.2.5城市照明監控測試
8.3高壓輸電綫監測
8.3.1概述
8.3.2高壓輸電綫故障監測設計方案
8.3.3高壓輸電綫故障監測的硬件設計
8.3.4高壓輸電綫故障監測的嵌入式軟件設計
8.3.5實驗結果
參考文獻
附錄中英文術語對照錶
《無綫傳感器網絡原理及應用》根據通信工程的教學需要和無綫傳感器網絡技術的新發展及其應用編寫。
《無綫傳感器網絡原理及應用》主要內容有無綫傳感器網絡的基本概念,傳感器網絡的通信與組網技術、支撐技術,重點闡述傳感器網絡協議的技術標準和傳感器網絡的常用開發環境以及射頻收發微控製器CC253x,後介紹具有實際工程背景的應用例子。
《無綫傳感器網絡原理及應用》可供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網絡、自動化等本科生及研究生,工程技術開發人員參考使用。
說實話,我對古典音樂一直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那些復雜的麯式結構和長達幾十分鍾的交響樂聽起來很費勁,直到我讀瞭《巴赫的密碼:對位法與數字的和諧》。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對古典音樂的刻闆印象。作者的敘事能力簡直一流,他把巴赫那些精妙的復調音樂,比如賦格麯,描繪成瞭一場智力與情感的巔峰對決。書中並沒有直接播放音樂,而是用極其清晰的圖解和逐句的樂理分析,告訴我們每一個聲部是如何像精密的齒輪一樣相互咬閤、獨立又統一地推進的。最讓我茅塞頓開的是關於“黃金分割”在巴赫作品結構中的應用分析,原來這些音樂不僅是情感的流淌,更是數學上完美的建築。閱讀過程中,我忍不住去查找那些被提及的樂章進行試聽,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把鑰匙,讓我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能夠洞察音樂內部構造的深度聆聽者。它讓巴赫從遙遠的曆史人物,變成瞭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邏輯大師和情感詩人。
評分這本《宇宙的奧秘:從量子到星係》簡直是天文愛好者的福音!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把前三章啃完,裏麵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超乎我的想象。作者用非常生動幽默的筆觸,把那些晦澀難懂的物理概念,比如量子糾纏和時空彎麯,講得像是在聽一個精彩絕倫的科幻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探討,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真正勾起瞭我對於宇宙盡頭的好奇心。書中配的那些高清的哈勃望遠鏡圖片,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視覺盛宴,每次翻到都會忍不住驚嘆人類探索精神的偉大。對於初學者來說,它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即便是資深天文愛好者,也能從中找到很多值得深思的新穎見解。特彆是關於費米子和玻色子的行為分析部分,作者竟然能結閤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類比,一下子就讓那些原本遙不可及的粒子世界變得觸手可及瞭。這本書絕不是那種讀完就扔的快餐讀物,我打算把它放在床頭,時不時翻開看看,每次都會有新的領悟。它成功地讓我重新仰望星空時,感受到的不再是冰冷的距離,而是充滿瞭智慧與未解之謎的活力。
評分我的專業是建築設計,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技術背景下重拾對材料本質的理解,因此我入手瞭《石頭的記憶:從采石場到摩天大樓》。這本書的視角極為獨特,它幾乎完全拋開瞭結構力學,轉而聚焦於岩石礦物學與人文曆史的交匯點。作者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述瞭花崗岩、大理石乃至頁岩的形成過程,那種曆經億萬年地質擠壓和變遷的宏大敘事,讓人類短暫的建造曆史顯得如此渺小而珍貴。書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工匠如何通過對特定石材紋理的預判,來決定石塊的切割角度,以確保雕塑的最終形態,這種對手工技藝的尊重和細緻入微的描述,讓人深感震撼。它成功地將地質學、藝術史和工程學編織成瞭一張復雜的網。對於我們這些習慣瞭混凝土和玻璃的現代設計師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必要的迴溯——提醒我們,真正的永恒建築,首先是與大地精神的契閤。它不是一本設計手冊,而是一部關於如何“傾聽”建築基石的哲學指南。
評分《舌尖上的故土:中國傳統食材的地理密碼》這本書,簡直是一部關於風土人情的“移動美食百科全書”。我不是一個嚴格的美食傢,但我對地域文化和曆史變遷特彆感興趣,這本書完美地結閤瞭兩者。它不是教你做菜,而是追溯那些我們餐桌上最常見食材的“前世今生”。比如,書中詳細考證瞭某種特定地域的辣椒品種是如何隨著絲綢之路的延伸而改變其辣度和風味的,這種跨學科的敘事手法非常引人入勝。作者的筆觸充滿瞭煙火氣,他會花費大篇幅去描寫某個山村裏農戶采摘特定草藥時的古老儀式,以及這種儀式如何被納入現代的“非遺”保護範疇。我特彆喜歡他對“物候學”的引用,將氣候、土壤和人類勞作三者的關係解釋得非常透徹,讓人理解瞭“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絕非虛言。讀完後,我每次去菜市場都會多停留幾分鍾,不再隻是關注價格,而是好奇這些食材是從哪裏來,經曆瞭怎樣的旅程纔到達我的手中。這本書讓我對“吃”這件事,産生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敬畏之心。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現代社會學中的“數字鴻溝”問題,偶然翻到瞭這本《無聲的連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流動性重塑》。這本書的分析角度非常獨特,它沒有停留在單純的數據羅列上,而是深入挖掘瞭技術接入差異背後隱藏的文化資本和經濟結構性不平等。作者對“弱連接”和“強連接”在信息獲取不對稱性中的作用進行瞭非常精妙的建模,我尤其欣賞她對老年群體在使用智能設備時所遇到的認知負荷障礙的細緻觀察。那一部分的案例研究,基於對幾個不同省份的社區訪談,真實得讓人心疼,揭示瞭政策製定者在推廣新技術時常忽略的人性化細節。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嚴謹,充滿瞭社會學特有的批判性思維,但又不失人文關懷,絕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我發現,很多我原以為是個人選擇的問題,在作者的梳理下,都指嚮瞭更宏大的社會機製。讀完後,我重新審視瞭自己每天習以為常的綫上交流方式,開始思考:我所便利的生活,是否恰恰成為瞭某些群體的無形枷鎖?強烈推薦給所有關注社會公平和技術倫理的朋友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