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华僧楹联
定价:22.00元
售价:15.0元,便宜7.0元,折扣68
作者:金实秋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1-01
ISBN:9787801233226
字数:
页码:29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现代华僧楹联》收录了近了然、大悟、大醒、广济、化光、印光、永灵、圣一、传印、会觉等200位大德的楹联2000余幅。
一诚
江西靖安宝峰寺
力空
山西洪洞广胜上寺
了中
福建泉州崇福寺
台湾台北县汐止静修禅院
台湾台北北投法藏寺
台湾新竹香山玄奘大学
台湾澎湖法藏寺
台湾彰化埔心法莲寺
台湾某地念佛堂
新加坡福海禅院
马来西亚槟城极乐寺
马来西亚槟城梵音大殿
马来西亚吉隆坡观音寺
了然
江西宁都海莲寺
大悟
安徽安庆迎江寺
大休
题云居圣水寺自挽
大醒
自撰
广元
台湾台北县净律寺
台湾台北县琉璃寺
台湾台北县海明禅寺
台湾台北县广缘艺品公司
台湾台北市莲池阁
台湾南投菩提寺
上海静安寺
浙江
湖州报恩寺
安徽萧县圣泉寺
新加坡般若讲堂
马来西亚三慧讲堂
菲律宾世界日报《慧灯》佛刊
美国洛杉矶法印寺
广净
福建泉州同莲庵
福建泉州宿燕寺
广济
福建福清万福寺
广洽
福建惠安平山寺
云峰
广东潮州岭东佛学院
广东雷州天宁寺
广东雷州真如庵
广东湛江玉佛寺
广东韶关大鉴禅寺
广东大埔福山寺
广东梅县乌仙岩佛光寺浙江舟山普陀山伴山庵
开持
福建惠安海潮庵
木鱼
浙江温州江心寺
浙江鄞县天童寺
浙江天台国清寺
浙江鄞县阿育王寺
浙江新昌大佛寺
浙江某地三圣殿
浙江某地乐善庵
浙江某地净土联
太虚
浙江杭州净慈寺
福建厦门南普陀寺
福建泉州开元寺
福建泉州崇福寺
安徽肥西紫蓬山庙
四川新都宝光寺
四川乐山乌尤寺
四川峨嵋雷洞坪
四川重庆温泉寺
四川遂宁广德寺
四川什邡罗汉寺
河南开封铁塔寺
河南开封河南佛学社
巨赞
江苏南通广教寺
浙江天台高明寺
广西桂平洗石庵
心定
广东雷州福田寺
心融
浙江杭州净慈寺
文珠
广东湛江玉佛寺
化光
福建福清黄蘖寺
从达
上海宝山宝山净寺
月恒
湖北沙市章华寺
玉成
江苏海安观音禅寺
本光
四川成都昭觉寺
本旺
安徽青阳通慧庵
本智
安徽石台蓬莱仙洞
安徽石台圆会禅林
安徽石台陶公祠
本焕
广东广州光孝寺
广东乐昌古佛寺
本慧
台湾台北县吉祥寺
台湾台北县万佛寺
台湾桃园中坜圆光寺
台湾彰化佛导寺
香港宝莲寺
新加坡福慧讲堂
弘一
浙江温州江心寺
福建厦门万石岩
福建厦门南普陀寺
福建厦门会泉法师墓塔
福建泉州承天寺
福建泉州开元寺
福建泉州崇福寺
福建惠安碧泉寺
福建惠安净峰寺
福建永春普济寺
福建莆田广化寺
福建南安莲花峰佛龛
福建晋江南天寺
福建晋江草庵
福建永春普济寺
广东饶平雷音寺
集佛经句
弘澈
广东潮州镇国禅寺
广东饶平雷音寺
……
秦观研究资料
(天津古藉出版社 1988年)
古今警联汇览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0年)
关帝庙对联集
(北岳出版社 1990年)
文坛管见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
古今戏曲楹联集萃
(中国战剧出版社 1992年)
东坡遗迹楹联辑注
(江苏文艺出收社 19935)
三国名胜楹联
(黄山书社 1993年)
中国名桥楹联大观
(中国旅游出版社 1994年)
佛教名胜楹联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7年)
郑板桥与佛教禅宗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年)
【注释】
①华严境界:喻果圆觉满之大方广境界。
②楞严坛场:即菩萨万行道场。
③四十二手眼:华严宗认为,华严般若二经所说的梵文四十二字母为一切字之根本。此处喻华严宗之地位重要。
④妙觉:大乘行位五十二位之佛陀之觉位。
⑤等觉:大乘行位五十二位之第五十一位菩萨之极位。
诸佛菩萨,神通妙用,移山倒海难思议;
凡夫众生,智昧无明,反迷归觉证菩提。
莫直为曲,莫曲为直,五蕴危城无挂碍;
自有化空,自空化有,六道险宅得出离。
万法归一,深谷闻梵音,有情离苦成正觉;
千门不二,高峰警迷梦,无缘获渡证菩提。
真修道者,少说话、多用功,休把时间空放过;
伪作善人,沽虚名、钓假誉,岂能空处重捉回。
万佛城,乃三界导师演摩诃般若洞天福地处;
如来寺,是四方众生修无上菩提坛场法苑林。
文殊大智、诸佛本怀,微尘数三昧,善财成正觉;
普贤宏愿、菩萨行为,刹海千劫在,龙女证无生①。
【注释】
①无生:即无生无灭,犹如涅架。
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楹联艺术情有独钟,尤其对那些与佛教相关的楹联更是充满好奇。听闻市面上有一本名为《现代华僧楹联》的书籍,虽然我尚未亲眼拜读,但仅凭书名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设想,这本书大概会深入探讨现代僧侣们如何将佛教的智慧与深厚的中华传统楹联文化相结合,创作出既富有时代气息又不失庄重典雅的楹联作品。也许它会收录许多现代名僧,如星云大师、净空法师等,他们对楹联艺术的理解和实践。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分析这些楹联的遣词造句、意境营造,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佛教哲理和人生智慧。是通过对具体楹联的赏析,来展现佛教思想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吗?还是会探讨这些楹联在寺庙建筑、宗教活动、乃至个人修行中的实际应用和意义?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有对楹联创作技法的介绍,例如如何巧妙地运用典故、对仗,以及如何将佛教的“空”、“无”、“慈悲”、“智慧”等核心概念融入楹联之中。这种将抽象的宗教理念具象化为工整优美的对仗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创造力的过程,我非常期待了解其中的奥秘。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丰富的实例,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现代华僧在楹联创作上的才华与心意?我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深奥的佛教义理和精妙的文学艺术,让更多人能够通过楹联这种形式,走进佛教的广阔世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评分对于《现代华僧楹联》这本书,我更多的是从其文学价值和艺术欣赏的角度去构想。我设想,这一定是一本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书籍,它将佛教的智慧凝练成一句句优美的对联,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超凡脱俗的意境。我好奇书中会收录哪些类型的楹联?是那些用于寺庙山门、殿堂梁柱上的宏伟之作,还是那些更具个人情感和生活气息的短小精悍之语?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一种“禅意”,一种在文字的严谨对仗中蕴含的禅机妙理。书中对于楹联的分析,我期待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的解释,而是能够引导读者去体会楹联背后所传达的空灵之美、慈悲之怀,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探索。我猜想,优秀的现代华僧楹联,必定能够超越宗教的界限,触及人类共同的情感和思考,引发读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层感悟。它或许会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内心深处的迷茫;又像一缕清风,涤荡我们心灵的尘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充满智慧与美学的世界,在那里,我可以静静地品味那些经过精心打磨的词句,感受佛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楹联艺术完美融合所带来的独特韵味。它一定是一次关于心灵的旅行,一次关于美的发现。
评分我对于《现代华僧楹联》的想象,更多地聚焦于它可能为楹联艺术本身带来的创新和发展。我推测,这本书会收录大量由当代僧侣创作的、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突破的楹联作品。我好奇这些现代华僧是如何在遵循传统楹联格律的前提下,融入新的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情趣的?他们是否会在楹联中探讨更具现实意义的话题,比如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等,并试图从中提炼出具有佛教特色的见解?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楹联创作的理论探讨,分析现代僧侣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创作出既符合佛教教义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楹联艺术的生命力,证明它并非仅仅是尘封的历史遗迹,而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它或许能为楹联爱好者提供新的创作灵感,为研究者提供宝贵的素材,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一次近距离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去发现楹联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无限可能,感受文字的力量,体悟智慧的闪光。
评分我对《现代华僧楹联》一书的期待,更多是围绕着它可能对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力展开。我猜想,这本书的出版,或许旨在推广和普及佛教文化,尤其是在当代社会语境下,如何通过一种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形式来传播佛教的教义和精神。我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针对普通大众的解读,帮助非佛教徒也能理解和欣赏这些楹联的深刻含义?它是否会鼓励更多人学习楹联创作,将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发扬光大,甚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设想,这本书或许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桥梁,连接起古老的佛教智慧与现代社会的需求,通过楹联这种形式,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些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学校教育、社区建设、乃至个人修养方面的借鉴意义。这本书是否会收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华僧,并介绍他们创作楹联的理念和方法?我猜想,它可能会是一本充满启发性的读物,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佛教慈悲、智慧精神的认同。它也许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文字,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能否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佛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书名中的“现代华僧”四字,暗示了其关注的重点并非历史上的高僧大德,而是当下活跃在佛教界的僧侣群体。我推测,这本书或许会通过分析这些现代僧侣创作的楹联,来折射出当代佛教在思想、文化、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转变与适应。例如,当代的僧侣是否会在楹联中融入更多对社会现实的关怀,比如环境保护、教育普及、扶贫济困等主题?他们的楹联是否会比传统的更多地使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以拉近与普通大众的距离?我对此充满好奇。我想象书中可能会收录一些发生在具体寺庙或宗教活动中的楹联案例,通过这些案例来展现楹联在当代佛教实践中的具体功能,是用于弘法利生,还是用于教化众生?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这些楹联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者的身份、创作动机,以及这些楹联所要传达的特定信息?我猜想,它可能会是一本集学术研究与文学赏析于一体的作品,既能满足对佛教研究有兴趣的读者,也能吸引喜爱楹联艺术的爱好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佛教是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其精神内核,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与现代社会对话,而楹联,或许就是其中一种非常独特而富有潜力的媒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