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树说百年
定价:38.00元
作者:郑九蝉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3476099
字数:
页码:2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树说百年》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以一个登陆路桥的徐氏家族为叙事中心,通过人树对话的方式,讲述百年徐氏家族与路桥的历史进程和徐氏家族的奋斗、挣扎、抗争,反映出水乡路桥一百年间的巨变。
目录
作者介绍
郑九蝉,作家。1949年生,浙江台州人。曾任《台州商报》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台州市作家协会主席。《郑九蝉文集》12卷,有长篇小说《黑雪》《浑河》《荒野》《红梦》及短篇小说集《能媳妇》《淘金滩》等。短篇小说集《能媳妇》获《当代》文学奖,长篇小说《黑雪》获全国第三届金钥匙奖。
文摘
《树说百年》:
他对我说,无论是永新实业集团的员工,还是徐家村的每一位村民,必须学会客观历史地看中国。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只有知道过去,才可知道明天与将来。只有知道历史发展路径,才可知道为什么叫作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认为我阿叔的话讲得十分有道理。今天我就站在刚建好的文化大礼堂,给大家开讲课。我讲的这一课的题目就叫《徐家村的发展史》。大家要知道,人创造了历史,历史同样创造人。人与历史如树与藤的关系,互相依赖,互相生存。天下没有没有人的历史,也没有离得开历史的人。在说到徐家村的发展史之前,我必须先向大家介绍让在座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徐家村。我们的徐家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在路桥十里长街的中心点。说到路桥,必须先说这条横穿于路桥区全境的河。这条河叫南官河。南官河不是一条天然生成的河,而是人工开掘的河。《黄岩志》明确载:新石器时代,我们黄岩就曾出现原始农业。商周时,我们黄岩属东瓯。西周时徐偃王率徐民南徙,春秋越人东迁。我们黄岩县才融合了南北文化,创造出一个新的、带着一点独特个性的地域文明。西汉时,我们黄岩县曾为东瓯王国都会之一。三国时,我们黄岩渐成浙东门户。唐建县后,开辟县河,开始重视农耕。至五代的吴越,开始休养生息。时即有新罗(今韩国)人与、本商人集居于我们黄岩县城关的“新罗坊”。那时,我们路桥区的所在地路桥,曾是一片一望无边际的淖地。是鸟与鱼的天堂。那淖地里,长有一片连着一片的草,数不清的大雁与野鸭,成群结队地在这淖地里安家落户。一旦有那么一点点惊扰,它们即扑簌着翅膀咧咧喇喇地飞将起来,活似一片杂色的云,在人们的头顶上浮过。那喳喳的叫声,聒噪得十里山荒听得见。那时,我们路桥地的沼泽地里,鱼儿多得不得了。什么样品种的鱼儿全有。大的鲇鱼一张嘴就能将缠于树上的赤练蛇,一口吸进肚子里。大的鳗鱼,周身白得如美人,大得盘起来后,一个大浴桶装不下。那时,这片淖地是鱼禽类的极乐世界,却是人间。天灾不断。生存极为艰难。尤其两种自然现象一发生,是两条腿支着个肚子直立而行的人,一个也别想活得下。一是雨。小雨尚且好说,铺天盖地大雨一下,这里是一片泽国(现属温岭的泽国镇由此定名)。二是风。这里靠着东海沿,多台风。每每台风一刮起,海水一倒灌,麻烦很大,人死无算不说,所有农田被淹。水稻是所有粮食作物中为娇嫩的贵族,根本没有土豆那样的皮实。稍一伺候不周,即翻脸不认人。更别说是让海水倒灌后,土地出现盐碱化,往往是十年九不收。那时,在我们浙江省说了算的一个王名叫钱镠。这个钱塘江王,别看他姓那个万恶之源的“钱”字,但他却是个为民爱民的好王。百姓的难,是天道难。百姓的苦,是天道苦。为王不为民,那王就是恶王不是善王。钱缪王一看江河横流,人为鱼鳖,这怎么行呢?为了让这里变成一片可供人生息的良田沃土,遂下令调动二十万军民,参加黄岩县开河掘道水利工程。据相关史料载:二十多万军民,整整苦打苦熬一整年。一共朝着那浩瀚的大东海方向,开有长度约六十五公里的四条河。在东的叫东官河,在西的叫西官河,在南的叫南官河,在北的叫北官河。这四条人工河,结构成了一个大大的“井”字形。这个大“井”字,精心构建,将黄岩县境内所有河道、湖泊打通,并如彩灯般地联接起来。让从山区流下来的山溪水与淖地上枝丫八杈的大小河流人注于四条河中,然后因势利导奔向金清港出海。四条官河的交叉中心点,就在离我所在的这个徐家村并不远的四水泾口。正由于这里有了这四条人工开掘的大河,所有百鸟翔集的沼泽与淖地,因水利的兴建与沿海塘堰的修筑,原本陷阱四布的淖地,开始集束式的翻身成为良田。鸟儿、鱼儿们一撤出阵地,人类就开始占领地盘。于是,大批量的移民陆续朝这里迁移。
……
序言
在尚未阅读《树说百年》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我期待的是一种“慢阅读”,一种沉浸式的感受。作者或许借由四季的变化,借由树木的生长轨迹,来串联起“百年”的时光。我设想着,书中会有很多描写自然景色的细腻笔触,树木的年轮、叶片的颜色、花朵的绽放,这些微小的变化,可能都蕴含着历史的线索。我更希望,作者能够赋予这些树木一种“人格”,让它们不再是单纯的植物,而是拥有情感、拥有思考的生命体。它们或许会“诉说”曾经的繁华,或许会“感叹”岁月的流逝,或许会“怀念”那些早已远去的人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平静的力量,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的喧嚣,走进一个充满生命智慧的世界。我不在乎它是否包含惊心动魄的情节,我更看重它能否在我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让我在未来的日子里,面对生活时,多一份豁达,多一份坚韧。它应该是一本能够让人反复品读,每一次都能有新发现的书。
评分初次翻开《树说百年》,脑海中浮现的是一本泛黄的老相册,里面装着的,不仅仅是历史的痕迹,更是关于生命、关于时间、关于那些似乎早已被遗忘却又默默生长在记忆深处的故事。我并不是一个对历史有着特别偏爱的人,但我总是对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的东西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名字,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一种温润而悠长的力量,仿佛真的能听到树木在低语,讲述它们穿越岁月的经历。我设想着,或许作者借由树木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民族的足迹,或者仅仅是几个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却又不可或缺的存在。那种静默的力量,那种历经风霜后的沉淀,总能给人一种莫名的感动。我不禁期待,这“百年”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故事,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歌舞升平的盛世?是离别的车站,还是重逢的故园?每一棵树,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而当这些故事汇聚成“百年”,那该是怎样一幅波澜壮阔又细腻入微的画卷?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野,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去理解时间的作用,去思考那些在我们身边,却又常常被忽略的,最真挚的情感。
评分《树说百年》这个名字,立刻勾起了我的想象。我猜想,这本书或许并没有直接讲述那些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象的方式,来展现“百年”的意义。我想到,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活着的历史。它们扎根大地,经历风雨,看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这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作者是否将重点放在了“人”与“树”之间的互动上?比如,某棵古树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或者一段历史事件是如何在树木的周围悄然发生的。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会充满一种温情脉脉的力量,它不会用过于激烈的笔触去描绘战争或政治,而是用一种舒缓的节奏,去捕捉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忽略的,细微却动人的瞬间。或许,作者会聚焦于某个村庄,某个角落,通过那里的几棵老树,来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根”的力量,一种生命力的顽强,一种在平凡中闪耀的伟大。它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饱含情感的生命咏叹,让我能够在字里行间,找到与自己心灵共鸣的地方。
评分读《树说百年》,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古老的森林,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树木特有的清香。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诗意的方式,描绘了那些静默的生命,它们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承载了无数悲欢离合。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树”这一意象与“百年”这样的宏大叙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是选取了几棵具有代表性的古树,以它们的生命周期来串联起历史的片段?还是将树木比喻为某个民族、某个社群,通过它们的成长、凋零、再生来隐喻时代的更迭?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那些描绘树木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篇章,或许是孩童在树下嬉戏的笑声,或许是恋人在树荫下的呢喃,又或许是离别时在树前洒下的泪水。这些细节,往往最能打动人心,也最能展现出生命的温度。我不希望它仅仅是一部枯燥的历史陈述,而是能够让我感受到,即使是渺小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曾闪耀过属于自己的光芒。那些树木,是否也有着自己的“记忆”,它们是否也曾“倾听”过人间的悲喜?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评分《树说百年》这个名字,自带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我预感,这本书的风格会是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没有惊涛骇浪,却有绵绵细流。我猜想,作者可能会选取一些不那么为人熟知的历史事件,或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那些我们熟悉的往昔。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描绘一些普通人与树木之间,那种朴实而深厚的情感羁绊。比如,村口的老槐树,见证了多少离别与重逢;庭院里的桂花树,承载了多少家庭的温馨回忆。这些细碎的、属于市井生活的情感,往往比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触动人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被时间冲刷过的,但却依然鲜活的情感。它不应该是冰冷的史料,而应该是一本充满了生命温度的书。我希望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能对“百年”这个概念,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时间的长度,更是生命沉淀下来的厚度和广度。它应该是一本能够让人在静默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得启迪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