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
定价:98.00元
作者:苏杨 张颖岚 王宇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0979652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本文化遗产蓝皮书仍由主题报告、技术报告和评估报告组成,延续了“主题报告给出政策建议”、“技术报告解释主题报告”、“技术报告和评估报告共同为主题报告提供支持”的体例。课题组发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研究见长的特点,结合文物系统以及风景名胜区系统的*调查统计数据,辅以案例分析和量化分析说明书,系统、具体并深入浅出地描述了文化遗产事业的现状与目标的差距并提出了对策。
内容提要
本书以“让文物活起来”为主题,以第三方评估角度,比较客观系统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和制度成因,并针对主要的制度成因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文物及相关系统在若干方面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设方案,希望借此使文化遗产在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更好、更全的形式充分显现,为国家增强软、硬实力助力。
目录
前言:文化遗产事业平台的做大做强/001
Ⅰ 主题报告
1 章 文化遗产事业平台上的中国梦/001
1 文化遗产事业平台的构成及其承载内容/002
2 文化遗产事业平台未来的发展重点/005
2 第二章 文化遗产事业平台的做大做强/017
1 作为文化建设主力军的事业平台/018
2 文化遗产事业及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038
3 如何强化文化遗产事业平台的贡献/064
3 第三章 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和文物活起来/068
1 新型城镇化中的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关系/069
2 文化遗产促进城市特色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实现路径/080
3 文化遗产如何破除发展约束促进新城建设——以秦汉新城为例/084
Ⅱ 技术报告
4 章 文化遗产与中国梦的关系及其互动形式/094
1 博物馆与中国梦的关系/095
2 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平台的路径和项目化方案——以西安博物院为例/101
5 第二章 文化遗产事业及相关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的测算/118
1 测算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关说明/119
2 文化遗产事业的直接经济贡献和间接经济贡献测算/125
3 大遗址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案例测算——以秦汉新城为例/193
6 第三章 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新区发展模式创新——以秦汉新城为例/202
1 新区的发展目标及其与文化遗产事业的关系/202
2 文化遗产在破解秦汉新城发展障碍中的作用分析/206
3 从规划和制度建设角度如何实现城市特色发展——以秦汉新城为例/223
Ⅲ 评估报告
7 章 面向“十三五”的阶段性评估重点及其对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参考作用/239
1 评估要点/239
2 可量化部分的评估重点/240
3 阶段性评估对专项资金的重要意义/243
4 对文物活起来程度的测算和阶段性评估/248
5 评估结论在文物事业“十三五”规划中的体现方式/251
8 第二章 重点评估的方法/253
1 各类重点评估/253
2 GAP分析与DEA分析的指标体系构建/264
9 第三章 中国文物系统行政资源的投入状况/274
1 文物系统行政资源投入的总体状况/274
2 以文物机构数为基准的财力投入状况/286
3 以文物机构数为基准的人力投入状况/290
10 第四章 供需相称角度的管理水平评估——基于GAP分析/297
1 2014年博物馆管理水平评价/298
2 2014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管理水平评价/313
11 第五章 投入产出角度的管理水平评估——基于DEA分析/328
1 DEA分析的基本步骤/328
2 2014年文物系统发展静态效率/329
3 “十二五”以来各省份文物系统发展效率变化/348
4 各省份文物系统发展的动态效率(2013~2014年)/351
5 投入产出维度的管理水平评估结论/355
12 第六章 对文物活起来的评估——基于“十二五”期间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358
1 国家层面关于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性文件/359
2 《2020年目标体系》规划目标完成情况阶段性评估/366
3 国家层面博物馆运行评估情况/370
4 对文物活起来的案例评估/374
作者介绍
苏杨,男,1971年生。环境科学博士,现任《管理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研究员。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资源、环境政策。近五年参与和主持的研究课题包括:“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研究”、“环境与健康管理体制机制调研和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定量研究”、“中国文化遗产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等。张颖岚,男,1970年11月出生,博士,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西安博物院院长。主要从事秦汉考古,博物馆学、文博信息化、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他组织、主持、实施了多项文博信息化的探索实践工作,其中《秦俑考古发掘信息处理系统》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水平,获陕西省文物局1999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GIS在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重点科研项目。2005年3月,张颖岚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福特基金资助,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夕法尼亚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交流访问。2006年6月,张颖岚获得美国盖蒂基金会资助,赴美国纽约大学参加博物馆管理人员高级研修班。2007年10月,受英国文化协会邀请,赴英国进行学术交流访问。苏杨,男,1971年生。环境科学博士,现任《管理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研究员。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资源、环境政策。近五年参与和主持的研究课题包括:“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研究”、“环境与健康管理体制机制调研和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定量研究”、“中国文化遗产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等。张颖岚,男,1970年11月出生,博士,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西安博物院院长。主要从事秦汉考古,博物馆学、文博信息化、文化遗产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他组织、主持、实施了多项文博信息化的探索实践工作,其中《秦俑考古发掘信息处理系统》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水平,获陕西省文物局1999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GIS在文化遗产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重点科研项目。2005年3月,张颖岚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福特基金资助,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夕法尼亚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交流访问。2006年6月,张颖岚获得美国盖蒂基金会资助,赴美国纽约大学参加博物馆管理人员高级研修班。2007年10月,受英国文化协会邀请,赴英国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位对中国古代艺术和民俗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平日里只能通过零星的新闻报道和一些通俗读物来了解文化遗产。所以,当我看到《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这样的书名时,内心是既期待又有些许的忐忑。我不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是否会过于学术化,是否会有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视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对宏观政策的梳理,更能深入到具体的案例中,用生动的故事,展现那些被修复的古建筑、被保护的非遗项目,以及那些为了守护文化遗产而默默奉献的人们。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文化遗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能够触碰到、感受到的鲜活生命。哪怕只是某个地方戏曲的传承故事,或是某个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之路,都能让我对“文化遗产”这个概念有更深的体会。
评分我是一个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游子,对祖国的文化一直怀有一种复杂而深厚的情感。每当听到或看到与中国文化遗产相关的新闻,总会勾起我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我希望《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祖国文化遗产现状的窗口。我渴望从中看到,那些我曾经熟悉或向往的古老建筑、传统艺术,在近些年是否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发展。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否有了新的亮点和成就?这份报告是否能让我感受到,即使身处海外,也依然能够与祖国的文化脉络紧密相连,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认同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期待它能传递出一种温暖而坚定的信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根脉,正在被精心呵护,并继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虽然直白,但拿到手里,却意外地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载着悠悠历史的呼吸。我一直对中国这片土地上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不仅仅是陈旧的古迹,更是活着的传统,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根。翻开它,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遗产”的深入对话,不仅是那些被精心保护起来的物质遗存,更想了解那些无形却同样珍贵的文化脉络是如何延续至今,又是如何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焕发新的生机。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引路人,带领我穿越历史的尘埃,触摸那些古老文明的温度,感受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回响,甚至窥见它们在未来可能的发展轨迹。我对书中对“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解读充满了期待,它是否能提供更广阔的视角,让我理解何为真正的“遗产”,又为何值得我们不遗余力地去守护和传承。
评分我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些著作颇有研究,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反映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执行情况的报告。 《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5-2016)》作为一份官方背景下的年度报告,其数据来源的权威性和分析的严谨性是我最为看重的。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超越简单的信息罗列,提供有力的实证分析,例如,在特定时期内,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认同感产生了怎样的量化影响。报告中关于风险评估、遗产价值评估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是否能为学界提供新的理论框架或实证支持?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宏观视野和战略布局,尤其是在应对全球化挑战、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方面的实践探索。对我而言,这份报告的价值在于其作为研究工具的潜力和其对未来政策制定的参考意义。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政策和社会发展动态的读者,我对于《文化遗产蓝皮书》这类报告类图书总是抱有高度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记录,更应该是一份动态的分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如实地反映出2015-2016年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保护措施、公众参与以及国际交流等各个层面的具体实践和成效。比如,在古籍善本的数字化保护方面,有哪些新的技术应用和项目进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是否涌现出了成功的模式,能够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与管理上,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或反思?我更关注的是,报告是否能够对这些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一份优秀的蓝皮书,不应该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应该是一份思想的盛宴,能够引发读者对中国文化遗产事业未来发展的深度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