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中国古代书院
定价:25.00元
售价:11.8元,便宜13.2元,折扣47
作者:陈薛俊怡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04485748
字数:
页码:18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延续了一千多年。考察书院萌芽、发展、鼎盛、演变的漫长历史,能够使我们更加完整、深刻、合乎历史地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陈薛俊怡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书院》分为书院发展史、书院制度、名院名人寻踪与书院文化集萃四个部分,系统叙述了我国古代书院的演变历程,以期为人们追忆书院历史、从古代书院中汲取办学智慧打开一扇窗。
目录
章 书院发展史
节 古代书院概况
古代书院综述
书院的模式与功能解析
相对自由的精神领地
百花齐放的大学之道
第二节 萌芽时期的唐、五代书院
唐代:古代书院的萌芽
唐代书院产生的历史原因
逐渐成长的五代十国书院
第三节 走向成熟的两宋书院
宋代书院的兴起
三兴官学:书院的挑战与机遇
南宋书院的繁荣与梦想
第四节 不断扩张的元代书院
元代书院的发展
元代的文教方针及书院政策
元代书院的发展和官学化
元的书院政策
元代书院的特点
第五节 明代书院的发展与劫难
明代的文教政策与书院
明代书院的讲会和学风
明代书院的劫难
明代书院的特征
第六节 清代书院的繁荥与衰落
清代的文教政策和书院发展
清代书院的普及
同光中兴:书院*后的华章
书院的废改
清代书院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书院管理制度
节 书院组织与管理系统
书院组织与管理系统
书院组织与管理系统的特点
第二节 书院的教学制度
分科制度
课程制度
学规制度
考课制度
第三节 书院的藏书与刻书制度
书院藏书的起源
书院藏书的发展
书院藏书的来源
书院藏书的特点
书院藏书的地位和作用
书院刻书的发展
书院刻书的意义与作用
第四节 书院的祭祀制度
祭祀的对象
祭祀的仪式
书院祭祀的影响
第五节 书院的经费管理制度
书院经费的来源
书院经费的使用
第六节 书院章程
雷致亨:燕平书院章程
龙冈书院章程
广泽书院新定条规
傅兰雅:格致书院会讲西学章程
高贲亨:洞学十戒
邵锐:白鹿洞书院禁约
蔚礼贤:礼贤书院更定章程
第七节 中国书院学规
吕祖谦:丽泽书院学规
仁文书院讲规
刘良璧:海东书院学规
唐鉴:道乡书院学规
第三章 名院名人寻踪
节 中国书院寻踪
岳麓书院
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
莲池书院
睢阳书院
东林书院
石鼓书院
武夷精舍
九峰书院
象山书院
龙江书院
丽泽书院
鹅湖书院
广雅书院
第二节 中国书院名人
张说与集贤书院
胡瑗与泰山书院
二程与嵩阳书院
朱熹与白鹿洞书院
鹅湖之会
草庐先生吴澄
王守仁与龙岗书院
东林先生顾宪成
黄宗羲与证人书院
颜元与漳南书院
第四章 书院文化集粹
节 书院及其文化功能
书院的文化传播功能
书院的文化创新功能
第二节 书院文化透视
制度规范化的私学
书院文化与中华文明
第三节 书院楹联精华
汇芳书院楹联
海阳书院楹联
漳南书院楹联
崇实书院楹联
长白书院楹联
震川书院楹联
钟山书院楹联
东坡书院楹联
东林书院楹联
正谊书院楹联
五峰书院楹联
巢湖书院楹联
南溪书院楹联
白鹿洞书院楹联
鹅湖书院楹联
象山书院楹联
嵩阳书院楹联
书院楹联
广雅书院楹联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书院》:
有元一代,以理学后先倡和,为海内师资者,南有吴澄,北有许衡。
吴澄(1249—1333年),字幼清,抚州崇仁(今江西乐安)人。因好友程钜夫将其居室题为“草庐”,因此人们都称他为草庐先生。
吴澄自幼聪敏过人,据载他“五岁而读书,七岁而能声对,九岁而能诗赋,十有三岁而应举之文尽通”,在乡学考试中每次都是名。他的勤奋好学也名闻乡里,据说吴澄读书通宵达旦,不知疲倦,他的母亲为此忧心忡忡,怕对他的身体健康不利,于是限制了他的灯油。吴澄用自己节省出来的钱悄悄买来油烛,待母亲熟睡后又继续学习。16岁是吴澄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随祖父到抚州参加乡试,虽然祖父不幸落第,但他却幸运地认识了名儒程若庸。程若庸是朱熹的三传弟子,时为抚州临汝书院山长,吴澄因此进入临汝书院,拜程若庸为师,并在此结识此后一生的挚友——程若庸的侄儿程钜夫。
在程氏门下吴澄顿悟学问并不仅仅只有诗词记诵,学习的目的除应付举业之外,还可求得圣贤之道。
他曾著书说“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圣继之”。至此,吴澄也立志追求“圣贤之学”,从此淡泊名利。
当然,淡泊并不意味着他完全放弃了做官人仕的想法。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吴澄乡试中举,随即向地方官上书,希望通过荐举的方式进入仕途,但愿望落空。第二年,吴澄即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但名落孙山。此次科考的失败使吴澄断了科考的念头。
抚州被元军攻破后,吴澄隐居到了布水谷,潜心研究学问。
吴澄此后的经历即由他所生活的特定时期所决定——蒙元代宋,不得已行走于出仕与归隐之间。在时人看来,蒙元代宋不是一般的王朝更替,而是“异族”入主中原,受教于朱熹忠孝节义的儒林人士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他们处在了人生道路选择的十字路口:改头换面事新朝兼济天下或做坚定的前朝遗民独善其身。吴澄该何去何从?至元十三年(1278年),临安城破的第三天,吴澄即作《伯夷传》,列举孔子、孟子、韩非子对于伯夷、叔齐的评价,赞赏伯夷、叔齐恪守君臣伦理的政治操守。这实际上就是吴澄面对朝代更替何去何从的个人宣言。
但是事与愿违。吴澄在当时的影响太大,以至于元代朝廷总是忘不了他,屡屡诏请,他想隐也难。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程钜夫奉诏到江南寻访名士时,即找到吴澄,力请他出仕,吴澄则以母亲年老需要照顾为由婉言谢绝。后来程钜夫以请吴澄北游中原山川胜景为由才赚得吴澄到达大都。到大都后,程钜夫再次劝吴澄人仕,吴澄仍以母老为由力辞,并很快南归抚州草庐读书授徒。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吴澄母丧服满,朝廷再诏吴澄应奉翰林文字、登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吴澄这次已不能以母老为由了,于是写信给荐举他的董士选,请董士选成全他追随古人依道进退的心志。但此举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二年秋天,在朝廷一再的“敦遣”下,吴澄无奈之下动身上路。由于时目迁延,等吴澄到大都时,原授官职已委他人,吴澄再次回江西老家。
1304年,吴澄又被任命为江西儒学副提举,仍然坚辞不赴。直至武宗至大兀年(1308年),年已花甲的吴澄在江西行省的礼请下,才赴任国子监丞之职。
在国子监,吴澄不阿权贵,以接续道统为己任。当时的尚书右丞刘楫曾想借吴澄之名抬高自己,但吴澄拒绝了与刘楫的往来。当吴澄的教学主张因与国子监多数同僚不合而被划人“陆学”阵营时,吴澄不屑于自辩,于是又一次辞职南归。
自此之后,吴澄又多次授官,如集贤直学士、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经筵讲官等。对这些任命,吴澄或坚辞,或旋任旋辞。其问英宗曾命吴澄为“金书”《佛经》作序以追荐列圣、祈天永命、为民祈福,但是,吴澄以超生荐拔实乃“世人”为理由,拒绝按英宗旨意写序,表现了令人佩服的儒者风骨。就在大家为吴澄的性命担忧时,幸好英宗尚未接到吴澄的答复即被弑。
吴澄85年的风雨人生中,虽屡被诏请,但人仕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且都不是自愿,讲学传道才是他一生热爱,也是重要的事业。落第后的第二年,吴澄就在家乡盖了几间草房,开始了他的清贫讲学生涯。
吴澄早年是在临汝书院开始真正进入朱学大门,因此对书院情有独钟,将书院看做是儒学道统成长、发展的摇篮。在无数次的被迫受职与离职的北往南归中,永丰武城书院、江州濂溪书院等多所书院都留下了吴澄讲学的身影。他一生为书院撰文数十篇,其中的《重建岳麓书院记》对后人研究岳麓书院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
序言
读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中国古代书院》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古代的书院远非仅仅是“古代的学校”这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浓缩的社会缩影,一个集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政治影响、乃至生活艺术于一体的独特存在。书里对书院的“精神气质”的描绘特别打动我,不仅仅是那些规章制度、教学内容,更是书院所孕育的那种求真务实、独立思考、以及崇尚师道的文化氛围。我看到了许多历史上的文化巨匠,他们或是在书院中潜心钻研,或是在书院中启迪后学,甚至是在书院中与同道人士激辩,这些画面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书中对书院与文人雅士生活的结合也描绘得细致入微,无论是他们在此间进行的诗酒唱和,还是与山水自然的亲近,都展现了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文化品位。这让我意识到,书院不仅仅是学术的场所,更是精神的寄托,是文人追求超脱世俗、涵养品格的重要平台。这本书让我对“士大夫”这个群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们不仅仅是政治的参与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和创造者。读这本书,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这次有幸翻阅了这本《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中国古代书院》,虽然书名里包含“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这样的宽泛概念,但它聚焦的“中国古代书院”这一主题,却意外地打开了我对历史和教育的全新视角。我一直以为书院仅仅是古人读书的地方,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是一个承载着文化传承、思想碰撞、人才培养的复杂而又迷人的生态系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书院的选址、建筑风格以及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描写印象深刻。那些依山傍水、静谧雅致的书院,仿佛本身就是一种哲学,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契合的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一种精神的栖息地。书里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书院的比较分析也很有趣,让我看到了书院在历史长河中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也从中窥见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例如,早期书院的纯粹学术性,到后来融入更多社会功能,甚至成为士大夫阶层进行政治和社会交流的场所,这一演变过程充满了张力。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也比较舒缓,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书院之中,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芬芳。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能真切地体会到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治学态度。
评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中国古代书院》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教育文明的深度探索。它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民俗文化层面,而是精准地聚焦于“书院”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梳理。我发现,书院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机构,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重要载体。书中对于书院所倡导的“学术自由”、“独立思考”以及“尊师重道”等精神的阐释,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从书中看到了古代学者们的治学严谨,以及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种精神力量深深地感染了我。此外,这本书对于书院的社会功能也进行了深入剖析,它如何成为连接官学与民间教育的桥梁,如何为国家输送人才,以及如何成为社会精英阶层的重要交流平台,这些都让我对书院的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书院建筑美学的描绘,那些巧妙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热爱。
评分我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中国古代书院》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惊喜与启迪”来概括。我之前对中国古代的书院了解不多,仅仅停留在一些浅显的认知上,总觉得它们离我们现代生活很遥远。然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些古老的书院世界。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历史资料堆砌,而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展现了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书院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角色的分析,它们如何适应社会变迁,如何成为文化和思想的摇篮,以及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书里还探讨了书院与当时社会制度、伦理道德之间的联系,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教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社会文化紧密相连。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生活状态的知识,这些都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很人性化,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即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地阅读下去,并且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感悟。
评分拿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中国古代书院》这本书,我原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古代教育模式的陈旧论调,但实际阅读下来,却是充满意料之外的精彩。它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重新解读了中国古代书院的丰富内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将书院置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了书院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复杂联系。我了解到,书院并非只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机构,它也承载着维护社会秩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乃至影响政治格局的功能。书里对书院与地方社会、宗族势力之间的互动描绘,尤其让我感到新奇,这展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在地化”和“本土化”特征。我从书中还窥见了古代书院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多样性,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活力和创造性。这本书的叙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从宏观的历史脉络到微观的细节描写,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书院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