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天工开物 现活中的科技
定价:26.00元
作者:刘胜华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439626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刘胜华主编的这本《天工开物(现活中的科技)》在CCTV-10《天工开物》节目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主要讲古代发明,讲在现代文明视野下关注古代器物,讲如何认识古人的聪明才智,以给今人启发。通过本书,可以使观众了解到:“鬲”带来的饮食习惯,“权衡”说衡器的由来,冰箱的故事……
内容提要
从传真机、打字机的发明到温度计、显微镜的出 现;从香甜记忆的冰激凌到发明肥皂的故事;从热气 球、飞艇的问世到改变人类生活的机器,生活中的发 明无处不在,是谁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发明的背后 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欲知答案,请看由刘胜华主编 的普及读物《天工开物(现活中的科技)》。
目录
1.笛箫相悦2.琴瑟合鸣3.此豆非彼豆4.“鬲”带来的饮食习惯5.古车留痕6.“权衡”说衡器的由来7.走入家庭的微波炉8.冰箱的故事9.火柴与火花10.录音机与磁带11.留声机与唱片12.竞技场的自行车13.自行车的发明14.电子与音乐15.浓情巧克力16.咖啡的诱惑17.电流大战18.邮票19.电话的发明20.蹦极21.中国星座的划分22.中国星座——紫薇垣23.中国星座——巡游星际四方我真喜欢《天工开物》回想《天工开物》一份值得珍藏的记忆(代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天工开物,现活中的科技》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还以为是本古老的手抄本,结果翻开来才发现,它讲的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科技,但角度却非常新颖。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光”的那一部分,不是简单地讲LED灯或者太阳能,而是从光是如何被感知,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甚至是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进行阐述。比如,它分析了不同色温的光在一天中对我们生物钟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办公室设计中使用冷色调光线来提升专注力,在卧室使用暖色调光线来帮助放松。我还记得它提到的一种利用光影变化来模拟自然景观的技术,让城市中的钢筋水泥也能拥有“四季轮回”的视觉体验,感觉像是把大自然搬进了我的生活,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诗意。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讲他们是如何因为对某种现象的好奇而一步步探索,最终发现了重要的科学原理,这让我觉得科学家也并非高高在上,他们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坚持。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习以为常的光,发现原来它里面藏着这么多的学问和巧思,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阅读《天工开物,现活中的科技》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对科技的刻板印象,让我发现原来科学与生活可以如此紧密地结合,而且充满了奇妙的想象力。我被关于“连接”的章节深深吸引。它并没有停留在讲Wi-Fi和蓝牙的原理,而是探讨了“连接”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书中分析了物联网技术是如何让家中的各种设备相互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家居的便捷体验,比如当你回家时,灯光自动亮起,空调调节到舒适的温度。我特别喜欢它对“社交网络”的深入剖析,不仅仅是平台的介绍,而是从算法、信息传播、人际互动等多个维度,展现了数字连接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情感。它还提到了“远程医疗”和“在线教育”等应用,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人们获取资源和服务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特殊时期,这种连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好像置身于一个由无数看不见的线索编织而成的巨大网络中,而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这些线索的运作方式,让我更加理解这个由科技驱动的互联世界。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将那些我平时可能根本不会去思考的“小事”,用一种非常宏观和深刻的视角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科技力量。我非常着迷于关于“感知”的探讨。它并没有局限于讲摄像头的像素或者麦克风的灵敏度,而是深入到了“人工智能如何学习和理解世界”这个层面。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现了计算机视觉是如何识别图像中的物体、分析表情,以及语音识别是如何理解人类的语言。我尤其被它关于“机器深度学习”的讲解所吸引,它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神经网络是如何通过海量数据进行训练,从而获得“智能”的。它还探讨了感知技术在安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比如人脸识别技术如何用于安防,以及自动驾驶汽车如何通过各种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的环境。读完这一章,我感觉自己好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去审视那些曾经我视为理所当然的“智能”,原来它们背后有着如此复杂和精妙的设计,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亮点在于它能够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通过科技的视角进行解构,然后又以一种充满趣味的方式重新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关于“材料”的那部分,它不是简单地介绍金属、塑料或者陶瓷,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材料背后所蕴含的科技进步。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关于一种新型的自修复材料,它能够在出现微小裂痕时,通过内部的微胶囊释放修复剂,从而让材料重新恢复完整。这让我联想到生活中那些容易损坏的东西,比如手机屏幕,如果未来能够应用这种材料,那该是多么便利啊!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复合材料的研发过程,以及它们如何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让我对“轻便而坚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它还提到了一些利用生物技术来开发新型材料的方法,比如模仿蜘蛛丝的强度来制造更结实的纤维,这让我觉得科技的边界正在不断地被拓展,而且这些突破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把材料看作是冰冷的物体,而是看到了它们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无限的可能性。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是,它成功地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技,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拉到了我们身边。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声音”的章节,它并没有局限于讲音响设备或者降噪技术,而是深入探讨了声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和“影响力”。比如,书中分析了不同环境下的声音对我们心理状态的影响,从嘈杂的城市噪音让我们感到焦虑,到宁静的自然之声让我们心平气和。我尤其被它描述的“声景”概念所吸引,就是将一个地方的声音特征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理解和体验这个地方的独特性。它举例说,一个古老的街道,它的“声景”可能充满了马蹄声、商贩的叫卖声、以及人们的交谈声,这些声音共同构成了这个地方的历史记忆。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如何通过声音设计来营造特定的氛围,比如在餐厅通过背景音乐来影响顾客的用餐情绪,或者在公共空间利用特定频率的声音来引导人流。读完这一章,我发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被声音塑造,但却很少去真正聆听和理解它们,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打开了耳朵,去感受这个充满声音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