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智(PhilipC.C.Huang),男,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讲座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历史系教授(1966~2004年),中国研究中心创办主任(1986~1995年),ModernChina创刊主编(1975年至今),《中国乡村研究》(Rural,China)创刊主编(2003年至今)。主要著作有农村社会经济史的三卷本——《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2000、2004、2009年再版;英文版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年版;2000、2006年再版;英文版获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和《**左右:从实践历史探寻中国农村发展出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以及法律史的三卷本——《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2007年再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增订版)、《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2007年再版;法律出版社2014年增订版)和《过去和现在:中国民事法律实践的探索》(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2014年增订版),以及《经验与理论:中国社会、经济与法律的实践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专题一 中国的非正规经济再思考
导论
黄宗智 中国的非正规经济再思考:一个来自社会经济史与法律史视角的导论
文章
苏之慧 非正式和不稳定的工作:不稳定型无产者和中国
朱爱岚 中**庭护理工作的现状及其对非正规经济的启示
范璐璐、薛红 非正规就业中的女工自组织与劳工力量
——以嘉兴服装业的合作生产队为例
陈慧玲 中国实习劳工
黄家亮、汪永生 华北农民非正规就业的微观形态:基于河北定县两个村庄的考察
吴介民(著)、廖美(译) **化生产下民工公民身份差序体制:比较中国沿海三个区域
评论
李静君 勾勒关于中国不稳定劳工的论争图谱
专题二 中国农业往哪里去
导论
黄宗智 “中国农业往哪里去?”——导论
历史背景
王小鲁、姜斯栋 合作: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讨论
高原 工业化与中国农业的发展,1949—1985
林刚 中国近代工业与小农经济
郭爱民 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消费与产业分工关系解读:基于Agr与Nagr表达式的分析——兼与日美韩相比较
裴小林 土地生产率极限法则下不同发展阶段的反向逻辑
新农业
刘昶、包诗卿、裴丹青 西峡香菇产业的个案研究
焦长权 从“过密化”到“资本化”:“新农业”与“新农民”——以湖北省恩施市烟叶种植农户为例的讨论
中国农业往哪里去
王海娟、贺雪峰 小农经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
杨团 此集体非彼集体
——为社区性、综合性乡村合作组织探路
黄宗智 中国农业发展三大模式
——行政、放任与合作的利与弊
非专题文章
桂晓伟 抗争治理:一个剖析抗争中**作用的理论框架
刚拿到这套《中国乡村研究》(四辑),沉甸甸的,一种厚重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我并不是专门做研究的,但一直对中国农村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好奇。这套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对某地农村家庭结构变迁的细致描绘,从传统大家庭到核心家庭,再到空巢家庭,每个阶段的转变都伴随着个体情感、社会关系以及经济模式的重塑。作者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通过大量详实的访谈和案例,将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政策变动、市场经济浪潮下,普通农民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智慧、无奈,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尤其是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和老人问题的探讨,让我深感触动,那些文字里饱含的对底层人群的关怀,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源于对现实最直接的观察和思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将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一一呈现,让我们这些城市居民也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农村的复杂性与生机。
评分读这套《中国乡村研究》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田野调查体验。我被其中对乡村社会治理和村民自治的深入研究深深吸引。在很多讨论中,我们往往聚焦于宏观政策,而这本书则将目光投向了村庄内部的运作机制。我看到了不同村庄在处理邻里纠纷、公共事务、以及基层干部选举等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面临的困境。其中关于“人情”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与现代法律、制度相协调的分析,让我觉得特别有启发。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描绘了那些在基层默默工作的村干部,他们的智慧、担当,以及在各种复杂关系中的周旋。同时,也揭示了一些村庄在社会资本不足、信任缺失的情况下,如何努力构建新的社会秩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乡村的活力和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社会关系的质量和治理能力的有效性。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套《中国乡村研究》是抱着一种略带功利性的心态,想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农村发展前景的“答案”。但越读下去,我越发现,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份关于中国农村现状的“诊断书”。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分析所震撼。书中详细描述了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后,农村呈现出的“空心化”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耕地撂荒、公共服务滞后、传统文化断层等一系列问题。作者通过对比不同区域、不同年代的人口流动数据,以及对留守人群的深度访谈,让我看到了这种结构性问题背后,个体命运的沉浮与时代的变迁。这种分析非常有力量,它不仅仅是数据和理论的堆砌,更是对无数家庭和个体命运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中国农村的未来发展,多了几分审慎和思考。
评分购买这套《中国乡村研究》(四辑)纯粹是因为我对中国农村的变迁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通过学术研究的视角,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这一过程。这本书给予了我远超预期的收获。其中关于乡村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被书中那些对地方传统习俗、民间信仰、以及口述历史的细致记录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这些视为陈旧的遗物,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在当代乡村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与外来文化、现代观念发生碰撞与融合。例如,在描述某个村庄如何在新媒体时代,通过短视频等方式重新激活和传播其传统节庆文化时,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以及村民们在文化身份认同上的努力。这本书让我明白,乡村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经济发展,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断演变的生命力。
评分这套《中国乡村研究》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我尤其被其中关于乡村产业转型和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所吸引。在当下,我们经常听到关于“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但如何在具体实践中落地,如何真正让农民受益,则是另一番挑战。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村庄在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探索新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扬或批评某一种模式,而是呈现了多种尝试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它们背后复杂的社会经济逻辑。例如,在谈到一些村庄如何通过引进外部资本、发展民宿经济来激活乡村活力时,书中就详细分析了这种模式可能带来的机遇与风险,包括对当地原有社会结构的冲击,以及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乡村文化的保护。这种客观、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乡村发展这个议题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也避免了对某些“模范村”的简单化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