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创时代: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2006-2015
定价:88.00元
作者:蓝色智慧研究院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36434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虽然是北京市文创产业的发展总结,但是对其他城市文创产业发展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于二、三线城市如何实现文创产业突破有极强的标杆示范引导作用。
本书特点:
(1)一本系统梳理北京市文创产业发展历程、深刻总结行业发展经验的书。
(2)作者:蓝色智慧是为北京市各级进行文创产业咨询、课题研究的专业机构。
(3)内容可读性强:在立足专业的基础上去学术化,可读性很强,尤其是独创的十年看文化系列图表,借鉴价值尤其突出。
(4)邀请行业知名专家作序。
高品质装帧:四色印刷、特种纸封面软精装、内文80克纯质,社科精品图书。
内容提要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被认为是21世纪特别具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历经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的经济支柱、全国的发展高地。 本书将研究的时间线定位于2006-2015年,客观审视这十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和特点,探析十年间文化创意产业各细分领域的发展优劣,创新地提出首都城区发展模式,并对当前和未来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做出明确的判断。
目录
目录
章选择,生而逢时
节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
第二节含着的金汤匙:政策的优待
第三节繁荣的基石
第四节“新常态”下文化创意产业的担当
第五节另一个轮子:创新的驱动
第二章产业:积势十年
节产业实力的变迁
第二节供给侧的微观视角:企业的发展变革
第三节文化资源供需配置与文化消费变迁
第四节产业的国际化步伐
第五节文化 X:产业融合成效几何
第六节人才的老问题与新发展
第三章行业:各显千秋
节文化艺术业:聚焦演艺生态
第二节新闻出版业:困境中发展
第三节广播、电视、电影业:近虑与远忧
第四节软件、网络及计算机业:业界的半壁江山
第五节广告会展业:高起点开启新征程
第六节艺术品交易业:十年腾飞
第七节设计服务业:从蓝图到现实
第八节旅游休闲娱乐业:转型升级破局
第四章区域:模式进阶
节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划分
第二节精准导向型:东城区和海淀区
第三节多维导向型:西城区
第四节精准定位型:石景山区
第五节多维定位型:通州区
第六节多维配置型:朝阳区
第七节丰台区和延庆区的下一步发展
作者介绍
北京蓝色智慧管理咨询中心始创于2007年,是一家以公共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管理咨询机构。自创建以来,蓝色智慧秉承“公共立场、专业品质、独立思想”的企业原则,经过8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体四翼”的业务格局,即以经济研究为主体,以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商务培训和文案编辑为四大支撑,为各级及各类企业提供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管理、战略和政策咨询服务。目前,蓝色智慧每年操作的咨询项目超过100个,系统形成了文化创新、文化体育、金融、商务服务、高新技术等多个行业的专项研究,并开发了世界500强企业研究数据库和北京市文化创新产业数据库。代表客户包括北京市以及朝阳、东城、海淀、平谷等区县的多个公共部门,并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仕资本研究协会等机构结成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覆盖公共管理部门咨询领域的多层面、多类型的咨询服务格局。
文摘
序言
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份未来的启示 《文创时代: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2006-2015》这本书,在我看来,是那个十年北京文创产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精炼缩影,更是一份对未来发展的重要启示。它以一种客观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梳理了从2006年到2015年,北京文创产业经历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轨迹。我被书中对产业结构、盈利模式、人才培养以及政策演变的详细分析所吸引。它没有回避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挑战,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市场饱和度、人才流失等问题,反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特别是书中关于“创新”的论述,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用户需求变化以及跨界合作如何不断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增长点。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创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考量,更关乎文化自信的建立、城市品牌的塑造以及社会活力的激发。它让我对未来文创产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那些能够融合科技、关注体验、传递价值的创新模式,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它不仅记录了过去,更指引着未来。
评分洞察时代脉搏的深度之作 《文创时代: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2006-2015》这本书,绝非泛泛而谈的产业报告,它是一部真正能触及灵魂、洞察时代脉搏的深度之作。作者以一种近乎学者的严谨和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深情,剖析了2006年至2015年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复杂历程。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发展”与“创新”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精妙结合。它不仅详细梳理了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人才汇聚等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深入挖掘了技术革新、理念转变、跨界融合等催生创新模式的内在逻辑。书中对于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例如,它如何描绘了数字技术对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颠覆性影响,如何揭示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博弈与融合,以及如何阐述了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等多元结合所带来的巨大能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北京文创产业发展的“为什么”和“怎么样”,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反思和提炼。对于那些想要理解北京城市转型、文化复兴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视角和深刻的解读。它让我思考,在看似快速的时代变革背后,究竟有哪些深层的原因在驱动着这一切。
评分城市演进与文化基因的交织 《文创时代: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2006-2015》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北京这座城市在特定十年间的深刻演进,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基因如何与新兴的文创产业交织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产业的兴衰,更是在审视一个城市如何在时代变迁中重塑自身形象,焕发新的生命力。书中对于北京特有的历史遗迹、文化底蕴,如何在文创产业的赋能下被重新解读和活化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例如,那些老北京的胡同文化、传统戏曲、民间艺术,如何在这个时代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融入到现代的设计、影视、游戏等领域,让古老的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这本书也揭示了北京作为首都,在政策支持、人才聚集、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是如何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沃土。它让我看到了,文创产业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城市规划、乃至市民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对北京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更是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又充满无限创意可能性的文化高地。
评分一本令人振奋的时代画卷 翻开《文创时代: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2006-2015》,仿佛一下子被卷入那个充满变革与活力的十年。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06年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还只是一个初露锋芒的概念,许多人对它的认知模糊,甚至带着几分怀疑。然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我穿越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迷雾。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和政策,更像是为我徐徐展开了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书中描绘了那些 pioneering 的艺术家、设计师、创业者们,他们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凭借着对文化的热爱和对创新的执着,一点点地拓宽了北京文创产业的边界。我尤其被那些具体案例所打动,例如,那些老旧厂房如何被改造成充满艺术气息的创意园区,那些传统工艺如何在新媒体的传播下焕发新生,还有那些年轻的团队如何通过网络平台将本土文化推向世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北京这座古老都市在新时代下迸发出的独特魅力,它让我感受到,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点,更是城市精神和活力的重要载体。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心中充满了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敬意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它让我深切体会到,创新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历史、孕育于变革的丰硕成果。
评分一段关于梦想与机遇的史诗 我想用“史诗”来形容《文创时代: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2006-2015》这本书。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故事,更是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追逐梦想、抓住机遇的群像。2006年到2015年,这十年对于许多在北京打拼的文化创意从业者来说,是充满挑战却也孕育无限可能的黄金时代。这本书没有回避其中的艰辛,反而用一种更加真实、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呈现了创业者们面对的种种困难,比如资金的短缺、市场的迷茫、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在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里保持敏锐的嗅觉和不懈的探索。它让我看到,那些曾经被视为“小众”的艺术形式,如何在这个时代找到了自己的受众和市场;那些曾经被认为“不靠谱”的创意想法,如何通过不断的打磨和迭代,最终成为了改变行业格局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个体故事的挖掘,这些故事充满了力量,它们告诉我,成功从来不是偶然,而是无数次跌倒后的重新站起,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更是对自身信念的坚定不移。这本书为我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创业图景,它激励着我,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要相信梦想的力量,勇于拥抱机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