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今读大书院—小窗幽记
定价:26.80元
售价:18.2元,便宜8.6元,折扣67
作者:(明)陈眉公 原著,窦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801588128
字数:280000
页码:2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小窗幽记》不但是世人生存的谋略书,也是一本悟书,悟透了世间真情,悟透了人生真谛,是人生处世不可不读的处世经典。 人生得足未老得闲【原文】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译文】人活在世上,等待着得到满足,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满足呢9在未衰老时能得到清闲的心境,这才是真正的清闲。【评析】生活是不会累人的,累的是我们自己的身心,确切地说是我们的欲望和贪恋太多,束缚了我们去享受生活的乐趣。世人总是在年轻时闷闷不乐,但到老时品行深厚了才知那是因为被名所累、为利所扰。不能自拔罢了。实际上富贵是没有止境的,贪婪的胃口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只有学会适可而止,适时的放弃,才能知足常乐。有的人生活富裕了,但却依然感受不到殷实的生活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反而觉得压力倍增,甚至还不如以前清贫的日子过得轻松,原因就是心底的欲望越来越多,贪婪的胃口越来越大造成的。而一个真正懂得知足常乐的人,放下了心中所有的尘情与牵挂,自然会生活平静。如果要想得到清闲的心境,及时放弃为物欲所驱使的生活就行,何必一定要等到白发之时才醒悟过来呢!背后无人诋久交不生厌【原文】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译文】让人当面表扬自己,不如让别人不在背后诽谤诋毁自己;让人在初交之时就产生好感,不如让别人与自己长久相处而不厌烦。【评析】正所谓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人后不被说。每个人都喜欢听奉承话,其实让人当面夸奖自己并不是难事。难的是让人在背后不议论甚至诽谤自己。所以与其刻意去追求别人的奉承,倒不如时时处处修养德行,严于律己,多行善事,这样不仅不会给别人背后议论我们的机会,相反还会得来诸多真心的赞誉之声。与人初见面时刻意的迎合,日久必生厌倦,为人当光明。处世须磊落。要像君子之交淡如水,岂能如狐朋狗友般相互利用呢?个人功过是非自有天地明鉴,岂是自吹自擂就能遂心所愿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样.与人交往时刻意修饰自己一番,想使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给对方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结果在熟悉之后。便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将平日的许多丑陋习惯暴露给了朋友,如此时间长了必定会招来对方的厌恶。所以说给对方一个外表华丽,但却内心空虚的自我,还不如保持镇定从容的心态,既不过于奉承,也不刻意做作,做个原原本本的我,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
内容提要
《小窗幽记》为陈继儒集编的修身处世格言,条条都是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领悟。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人生态度,又兼容了佛家超凡脱俗和道家清静无为的智慧,历来被称为修身养性、自我提升的佳作。它被誉为中国传统、有影响力的为人处世的经典图书之一。
目录
作者介绍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明末松江(今上海松江县)华亭人。自幼聪颖,好为文章,志向高雅,博学多通。一生著述颇多。《小窗幽记》为陈继儒编著的修身处世格言,条条都是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领悟。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人生态度,有兼容了佛家超凡脱俗和
文摘
序言
自从读了《小窗幽记》,我感觉自己对“雅”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总觉得“雅”是那些大雅之堂里的摆设,是古董,是字画,是文人墨客的专属。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雅”其实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一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感和品味。书里讲到的很多小事,比如如何侍弄花草,如何品茗赏月,如何布置书斋,都透着一股子精致和情趣。我尝试着去模仿书中的一些做法,比如在闲暇时养几盆绿植,精心打理,看着它们一点点生长,心中会涌起一种莫名的喜悦。又比如,在雨天,泡上一杯清茶,看着窗外的雨滴,仿佛也能感受到书中所描写的“雨打芭蕉,听之怡情”的意境。 这种生活方式,并非要刻意追求某种“仪式感”,而是将日常的点滴升华为一种享受,一种对美的感知。它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也让我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细腻。我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多姿多彩,原来幸福感可以来源于如此简单的事物。《小窗幽记》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它没有强加给我任何东西,而是温柔地引导我,让我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精致。这种 subtle 的影响,比任何强硬的说教都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老友的来信,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世骇俗的观点,却字字句句都打在心坎上。我最欣赏它的地方在于,它用一种极其平和、极其通透的语气,讲述着关于人生的道理。它不回避人生的复杂和不如意,但总是能提供一种超然物外的视角,让你看到困境中的希望,看到平凡中的闪光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得失”的论述,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又在害怕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对得失看得太重,患得患失,反而失去了应有的快乐。 《小窗幽记》教会我,真正的拥有,或许不在于你得到了多少,而在于你放下了多少。那些执念,那些不甘,才是束缚我们的枷锁。书里有很多这样的人生箴言,它们不是那种需要背诵的格言警句,而是融入在篇章字句中的生活哲理。我常常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会翻开它,随意读上几页,那种平和的力量便会慢慢渗透进来,让我重拾内心的平静。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浮躁和不安,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可以达到的另一种澄澈的状态。这种自我观照的过程,对于一个人成长而言,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便是关于“知足”的力量。我们常常被外界的评价和社会的要求所裹挟,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目标,更优越的生活,却很少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是否真的快乐?《小窗幽记》没有宣扬消极避世,而是教导我们在认清生活本质的同时,学会安分守己,珍惜当下。它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感恩多少。 书中有许多关于“少欲”的论述,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一些欲望。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并非是真正必需的,而是被虚荣心和攀比心所驱使。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是极其重要的。它让我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需求,区分“想要”和“需要”。我发现,当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执念后,内心的负担反而会减轻,获得的宁静和满足感却会增加。它不是一种被动的妥协,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对内在平和的追求。这种智慧,对于现代人来说,尤为珍贵,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抵抗浮躁、找回自我的路径。
评分读《小窗幽记》,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智慧。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碎片化的阅读和浅层的思考。然而,这本书却像一股清流,引导我回归到一种更为深入、更为体察的生活状态。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和不安,正是源于这种“快”的惯性。我们总想在短时间内获得结果,却忽略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忽略了沉淀和积累的过程。 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无论是对景物的描绘,还是对人情的感悟,都带着一种“细嚼慢咽”的韵味。它不追求一时的震惊,而是注重细节的打磨和情感的渗透。我开始尝试着在生活中放慢脚步,比如在走路时,不再只是盯着手机,而是抬起头看看路边的风景;在吃饭时,不再只是匆匆了事,而是细细品味食物的味道。这种“慢”的体验,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主动权,也让我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未留意过的美好。它让我明白了,有时候,最深刻的感悟,恰恰发生在最不经意、最缓慢的时刻。
评分这本《小窗幽记》带给我的,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与古人神游的奇妙体验。初次翻开,就被那股淡雅的文人气息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幽的庭院,微风拂过,带来阵阵书香。我不是那种钻研学术的大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平日里被生活的琐碎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而《小窗幽记》恰恰填补了我内心的这块空白。它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也没有故作高深的哲学探讨,而是以一种极其日常、极其生活化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关于修身养性、待人接物、品味生活的小智慧。 我喜欢书中的那些片段,它们像是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不经意间便能闪耀出动人的光芒。比如,书中关于“静”的论述,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节奏。我们总是追求快,追求效率,却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宁静。读到书中描述的“一室之内,静而心安;一室之外,喧而神闲”时,我仿佛看到自己坐在窗边,看着屋外车水马龙,内心却依然波澜不惊。这种境界,看似遥不可及,实则触手可得,关键在于能否收束心神,不为外物所扰。书中的许多道理,都渗透在细微之处,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立刻头头是道地复述出来的书,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慢慢地改变着你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