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人的德行
定价:41.00元
作者:阿瑟·史密斯朱建国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4476611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中国人的德行》以犀利之笔剖析中国底层民众,是*能唤起读者同理心的观察记。
内容提要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中国人的德行》是作者在《字林西报》发表的一组介绍中国人生活、风俗和性格的合集。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将那个时代的中国观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是这方面*本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述,对后世学人影响颇深,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及社会地位。
目录
作者介绍
阿瑟?史密斯(Arthur H. Smith,1845-1932),27岁来华,兼任《字林西报》通讯员。在华生活五十四年,对中国人,尤其是下层人民,非常熟悉。著有多种关于中国的书籍。朱建国,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从事企业人力资源工作。
文摘
序言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有一种被带入一个遥远时代的感觉。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香气,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过去的中国的故事。书中的文字,虽然是翻译过来的,却依然保持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作者并非用枯燥的学术语言来探讨“德行”,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乡间辛勤劳作的农夫,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淳朴和坚韧;看到了那些在市井中穿梭的商贩,他们身上体现出的诚信和智慧;也看到了那些在书斋中埋头苦读的士人,他们身上流露出的修身和养性。这些零散的片段,在作者的笔下,逐渐汇聚成一幅幅关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画卷。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平衡西方视角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感到好奇,他能否避免简单的标签化和刻板印象,而是真正地理解和尊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漫游,一次对内心深处情感和精神的挖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感觉,浅棕色的底色搭配略带古意的书法字体,似乎在暗示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底蕴。封面上的人物剪影,模糊却又不失力量,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中国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为,是否都如书名所示,蕴含着某种共通的“德行”?书名本身就具有一种探索的意味,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试图去解读和理解一种群体性的精神特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一个如此广阔且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提炼出“中国人”的“德行”的?这是一种集体性的概括,还是对个体行为的深刻洞察?翻译的名字“朱建国”也让我产生了一些联想,他是否在翻译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从而使这本书更贴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更可能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通过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身,也许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启示。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对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闪耀的中国人的优秀品质的描绘,以及作者对这些品质形成原因的深入分析。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感受到一种“我全明白了”的恍然大悟,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思考和持续的疑问。作者的笔触是细腻的,他似乎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去观察、去体会。我被书中那些具体的案例所吸引,它们并非是宏大叙事中的冰冷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我看到了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无奈,以及他们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的某种东西。这让我意识到,所谓“德行”,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生长、不断被塑造的动态过程。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又在如何影响和改变着“中国人”的“德行”?在快速的社会变革和全球化的浪潮中,那些传统的德行是否依然适用?又有哪些新的德行正在悄然兴起?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引子,它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是激发了我对这些重要问题的持续探索。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对“观察者”的敬意。作者[美]阿瑟·史密斯,作为一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却能够如此深入细致地观察和理解中国人。他的视角,或许比我们自身还要更清晰、更客观。他没有用预设的框架去套取中国人的行为,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去记录。我特别欣赏他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的捕捉,这些细节往往蕴含着最真实的文化密码。比如,他对中国人日常交往中的一些礼仪、习惯,甚至是一些非语言的表达方式的描述,都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它们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陌生是因为我们似乎从未认真去审视过它们的意义。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对这些“德行”的体现习以为常,而忽略了它们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审视我们这个民族。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中国人的德行”,本身就带有极强的引导性,它似乎在预设了一个答案,或者至少是一个探索的方向。然而,我并不认为作者会轻易地给出一个普适性的定义。我更期待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能通过大量的例证和深入的分析,逐步揭示出“德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所展现出的“德行”必然是丰富多彩的。作者是否能够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差别,并在宏观的框架下,展现出这种多样性?我还在思考,作者所定义的“德行”,是基于一种理想化的道德标准,还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行为的真实写照?如果是后者,那么这本书所揭示的,或许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东西。我希望,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不仅能对“中国人的德行”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更能从中找到一面映照自身、反思自我的镜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