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胡朴安中国风俗(套装上下册)
定价:98.00元
售价:66.6元,便宜31.4元,折扣67
作者:胡朴安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206083105
字数:
页码:8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胡朴安中国风俗(套装上下册)》精选此时大师名家之有关学术文化经典著作,以期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文化做一系统整理。
所收书目,虽各自早有出版,但零散而不成规模。此次结集,欲为推动中华文化之大发展、大繁荣尽出版人绵薄之力,成一民族文化珍品,为后代留存传之久远的鸿篇巨作。
目录
自序
上编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下编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作者介绍
胡朴安(1878~1947),文字训诂学家。原名韫玉,字朴安,安徽省泾县人。他从事汉语文字和训诂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几十年,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著有《文字学ABC》(世界书局,1929年)、《中国文字学史(上、下)》(商务印书馆,1937年)、《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俗语典》(主编,上海广益书局,1922年)等。其中,《文字学ABC》一书是一本文字学通俗读物,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文字的起源讲到文字的变迁、废弃和增加,对甲骨文、古文、篆文、隶书等都有相当的说明。中篇说明六书的次第及功用,并分别用实例阐明各自的内容。下篇是研究文字学的书目。这是为研究文字学的人提供的一部基础参考书。其中显示了作者博而能约的能力。《中国文字学史(上、下)》一书共分四编,材料详实,观点明确,是研究文字学的一部很好的参考书。作者在书中主要叙述和研究了文字学各派著作及作者,阐明文字学学说的源流及系统。他依文字学的演进,将文字学史分为四期:1、秦汉至隋,为文字书时期;2、唐至明,为文字学前期;3、清代,为文字学后期;4、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为古文字学时期。该书的出版是个开创性的工作,作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训诂学史》一书除了序言外共分6章,即1、尔雅派训诂;2、传注派训诂;3、释名派训诂;4、方言派训诂;5、清代训诂学之方法;6、今后训诂学之趋势。他搜集清代汉学家的训诂方法加以编纂,建立起训诂学的轮廓。他所主编的《俗语典》收条繁富,所寻出典多有新编成语词典所不及的,是一部具有现代专科工具书功能与效应的辞书。此外,他还著有《中国言语变迁的痕迹》(《时事新报》上海,1928年12月20日)、《汉碑在文字学上之价值》(《时事新报》上海,1929年1月17日)、《中国文字之发生与变迁》(《中国学生》1936年第2卷~4期合刊)、《声韵略论》(《文风》1936年第3期)、《从文字学上考见中国古代之声韵与语言》(《学林》上海,1941年第9辑)、《文字学之价值》(《学术界》上海,1944年第2卷第5期)等论文。
文摘
顺天
总志
顺天府属州县二十有四,星罗棋布,壤接趾错,风尚不殊。然谚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霸、文偏于南,与保定、河间相似;昌、密偏于北,与宣化、永平相似;宝、宁富庶,俗尚奢靡;平、怀狭隘,民情贪鄙——大同之中,不无微判。爰甄其岐尚者著于篇,以备在位者问俗采风,于以补偏救弊云尔。
民风
顺天户口繁富,民风笃实;加以地多硗薄,人近朴陋。距京师数十里,即栖茅啜菽,一如穷乡僻壤。西北多山,民习勤苦;东南多水,民忧泛滥。唯通州、武清下接津沽,近年各国通商,轮舶翔集,大蹁长舸,百货荟萃,民食其利,富厚日形。然华而不靡,勤而不惰,知得于观感者深矣。州县志类多追述前徽,有可讽世劝民者,如——
《宝坻洪志》曰:知县洪肇楙,适城,失路,见一樵者,遣役问之。掖至舆前,问曰:“此何地名?”曰:“不知。”“尔住何庄?”曰:“不知。”“尔何姓名?”亦曰“不知”,蚩蚩木立。洪笑而释之,去数武,复伫望而笑。洪叹曰:“甚哉,民之醇也!其不见官吏也久矣,宜其始则茫茫然惊,继则嘻嘻然乐也!美哉俗乎!”
《范书》载刘宠为会稽太守,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庞眉皓发之老未尝识郡朝。史之所称,岂不懿哉!若夫役繁讼多,终岁之勤,半在官府,虽欲其愚,不可得矣。
《永清周志》曰:东乡滨河,河东韩村、陈各庄一带,地土硗瘠,多沙碱,不宜五谷,居民率种柳树。柳之大者伐薪为炭,细者折其柔枝,编缉柳器,贫民往往赖之。凡采柳在夏秋之交,早则液润而天,迟则疏燥而强,皆不中于束缚。大者为筐,可容石许,小者或类盘盂,方圆径二寸,量其工力繁约而计其值。业编柳者,窨地为室,篝火其中,不知时曰早暮。盖治柳枝,必先柔之以水,剥其青肤,莹白如荑,乃可屈曲,见风则脆而折,故就窨室成之。老幼男妇,穷日所为,八口乃可给也。横上居民,专以织柳为升斗量器。器良易售,云是有巧术,乡党相约,不得授法于女子,恐女子嫁别村,转授夫婿,争其业也。
《东安李志》曰:俗尚文雅,人多技艺,沉鸷而有材力,重许诺,矜豪侠,质性厚重。
《香河刘志》曰:丧家延僧众作佛事,以荐亡者.道场或三日,或五七日毕。送僧衬钱,僧必以十分之二送还主家。凡土木工匠,日久亦然。至今如此,亦醇风之一端也。
《三河陈志》曰:宾至则壶酒盘餐,绝无兼味;即缙绅富室,亦略无靡丽,其习俗使之然也。
《宁河丁志》EI:宁邑人多朴拙,然终岁勤动,游手好闲者绝少。各项工作,所操艺事,仅能成器备用,无有以近巧名者。而沿河庄户,皆以结鱼网为业,得微利,少可自赡。耕种之区,亲馌饷,佐耘耔,率以为常。碱薄下湿,地昼取茅、夜索絢,不减《豳风》景象。
……
序言
终于拿到了这套《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胡朴安中国风俗》。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风俗”这个词,更是承载了太多生活的气息、习俗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大小,都恰到好处,让人阅读起来十分舒适。我特别喜欢套装书的设计,上下册分装,既方便携带,也显得更加庄重。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究书中描绘的那些古老的习俗,它们是如何影响着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社会结构的。我期待着通过这些文字,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触摸到那些已经消逝或正在改变的文化脉络。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而我,已经准备好推开它,去探索那片深邃而迷人的风俗画卷。
评分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胡朴安中国风俗》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对“风俗”这个概念的研究一直有着特别的偏好,因为它承载了最接地气的民间智慧和历史沉淀。我关注的是,胡朴安先生是如何通过他的笔触,将那些曾经鲜活的民俗活动、节庆仪式、社会规范,以一种系统而深入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对各地风俗的细致描绘,甚至是对某些风俗背后原因的考证和分析。例如,某些节日为何会形成,某些礼仪为何会沿袭,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阅读这本书,我期待能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理解那些看不见的文化基因是如何代代相传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离不开对民间风俗的研究。这套《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胡朴安中国风俗》的出现,让我欣喜不已。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风俗”二字,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最原始、最朴素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念。我迫切地希望书中能够详尽地展现中国古代社会中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从婚丧嫁娶的繁文缛节,到节庆时日的喧闹喜庆,再到日常生活中那些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我相信,通过对这些风俗的深入了解,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情感寄托。这套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源的追溯。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只看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或辉煌的文学艺术,更要深入到他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而风俗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的集大成者。这套《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胡朴安中国风俗》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描述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习性,比如婚丧嫁娶的礼仪、节日庆典的习俗、饮食起居的讲究,甚至是人们对鬼神的敬畏与祭祀。这些细枝末节,往往最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变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而生动的例证,让我看到中国风俗的丰富多样和演变轨迹。读这样的书,总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仿佛能亲身置身于那个年代,体会古人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生活的真实质感。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文化爱好者来说,一本能够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书籍,总是极具吸引力的。这套《中国学术文化名著文库:胡朴安中国风俗》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期望。我一直对“风俗”这个概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我认为,它最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价值观念以及人民的精神风貌。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实而生动的风俗描写,让我能够窥见古代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等。通过这些细致的描绘,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这些风俗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演变并传承至今的。这套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深入中国传统文化肌理的宝贵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