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
: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谈正衡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382931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22kg
听着门歌,品着酽茶,体味着江南小民那恬静又不失波澜的自在生活,你会不禁挂念起《说戏讲茶唱门歌》来。
《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涓涓细流般讲述了江南小民琐事,将艺人的特色传神地展现给读者,成功地刻画出了那个时代里身怀绝技的艺人和热闹无比的江南小民的生活,吹喇叭的崔大胡子、棋魁赵大头、去蛐蛐圣手赵小秋、唱门歌的卫六货等拥有叹为观止绝技的艺人都跃然纸上,相信其丰富、翔实的内容一定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艺的人文形态及内涵,既是传统经济和农耕社会的产物,也赋予了记忆中江南集镇特有的风情。小民的,手艺的黄昏,使得这些关于往年民生的文字具有了黑白影像的效果——一种内在灵魂的延续。作者谈正衡所选择的舒展的叙述角度,让人很容易从这些泥软土香的地域文化中获得了有益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么善于捕捞过往的生活情趣,缓缓述及自小所生活的有各种手艺人的街道,透过嬉戏玩乐的少小天真,闯入一个个手艺传承的行当,见证了底层小民们那一幕幕颇富社会学和民俗学意义的生存场景。
追忆往事,记录匠人,用散淡自在的文字和插图留住逐渐陌生的民间行当,让后人不仅知道这些乡土风物的名词,真切地感知生存的无奈和自由的不可企及……甚至还要从这一篇篇具体的人物故事中,去分担日益远逝的那个时代的忧伤和灼痛。
1、卖肉的胡屠夫
2、李家染坊的父子染匠
3、教戏的“王连举”
4、说大鼓书的徐三瞎子
5、刘玉英打莲枪
6、做了“嫦娥奔月”的红姨
7、蛐蛐圣手赵小秋
8、棋魁赵大头
9、推独轮车的老傅
10、智仁师夫的修行
11、货郎老五
12、杨开三的“陆卢遗风”
13、白铁师傅老奎
14、杨皮匠之死
15、“圣姑娘”和小娥
16、吴大郎的修伞店
17、守墓人姚明清
18、崔大胡子吹喇叭
19、刘寿才没给自己留寿材
20、卖炒蚕豆的辫子老爹
21、炸炒米的对对眼老叶
22、小喜子的烤白果
23、唱门歌的卫六货
24、李梅村的年画
25、劁猪的报应
26、石八斤子和他的“老瓢”
27、根泰大爷拔火罐
28、“叫哥哥”的蝈蝈
29、翻瓦扫烟囱的侉三
30、老吴的马桶学问
31、昌保子的脚气精华
32、余师母喊魂
33、“王瞎子算命——直说莫怪”
34、“麻聋子补碗——自顾自”
35、“余德宝,扒灰佬”
36、脚鱼阎王双九
37、当厨人物苏大厨子
38、罗老二放鱼鹰的幸福生活
39、梅一枝做乐器
40、打铁两兄弟
41、老宋的剃头挑子两头都热
42、高佬的糖人是吹出来的
43、袁桶匠滴水不漏的境界
44、扳拦河罾的老歪
45、姚篾匠的一身功夫
46、钟国琴修钟表的兰花指
47、穿棕绷子的张小生
48、弹花匠郎小马的政治觉悟
49、丁毛子的前世今生
50、“鸡药刘”成了“膏药刘”
51、陶四九的水罐炉子
52、“挑水老王”王大仁
53、何先生吃“讲茶”
54、做“假领子”的石裁缝
55、磨刀老爹
56、张爷的桂花酒酿
57、下小馄饨的翟大贵
58、驼叔的蜂缘
59、老瘪子的烧饼人生
60、赵宗和梦魇“忠字舞”
61、板二爷的拉梁术
63、“老锁”未能打开的心锁
64、项叔的火红年代
65、牙医刘心文
66、郑五八讲的钉秤故事
67、乔达子驭龙有术
作者谈正衡自小混迹民间,尤感兴趣于手工百业。下放过,业过医,教过书,做过机关干部,当记者、编辑二十余年,生性散漫,无党无派,现供职于江南某报业集团。著有散文集《长河流月》《热写冷识集》《静夜凉风》《梅酒香螺嘬嘬菜》以及中篇小说集《白狐》和诗集《五月之岸》,主编过《镜湖星月》《亲切的回忆》《中国古代旅游诗选读》等十多部文学、纪实、教育、旅游类书。
这本《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读起来与其说是在“读”一本书,不如说是在“听”一段故事。作者的文字,自带一种舒缓的节奏,仿佛一位久经世故的老者,在黄昏时分,坐在自家门前,一边品着清茶,一边娓娓道来。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论调,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却又意蕴深长。我被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吸引,一件件,一桩桩,串联起来,便是那个时代,那些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或许是某家小铺的开张,又或许是邻里之间的一场争执,甚至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都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别样的生命力。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穿着青布长衫的男人,挽着发髻的女人,以及在巷子里奔跑嬉戏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虽然清贫,却充满了烟火气,充满了人情味。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二字,原来,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
评分初读《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我便被其标题所吸引。“说戏”、“讲茶”、“唱门歌”,这几个词汇,仿佛浓缩了江南旧时生活的一隅,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然而,在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温度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江南旧日图景。他/她笔下的人物,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我能感受到那位在茶馆里说书人声情并茂的描绘,能体会到街头巷尾的邻里互助,也能窥见那些普通人家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悲欢离合。书中的“旧事”,并非是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是化为了一段段温暖的记忆,一种传承下来的情感。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美化,而是真实地呈现了小民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坚韧、他们的乐观、他们的朴实。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素未谋面的江南小民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评分翻开《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我本以为会看到大量关于江南历史变迁、风俗习惯的考据性文字,或是对某些名胜古迹的细致描绘。然而,它给我的惊喜,却在于其全然不同的叙事方式。书中的每一篇,都像是一段独立的小品,却又彼此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活的江南旧时映像。我尤其喜欢作者描绘人物的笔法,不落俗套,不加修饰,却能精准地抓住人物的精髓。比如,那位在街头卖臭豆腐的老伯,汗水浸湿了粗布衣衫,脸上却挂着满足的笑容;又如,那位在绣花楼里日复一日缝制香囊的姑娘,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些人物,仿佛就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都随着文字的起伏而深深地触动着我。书中的“说戏”部分,或许是对当时流行的戏曲的解构与重塑,让我得以窥见旧时江南的文化生活;而“讲茶”与“唱门歌”,则更像是生活哲学的隐喻,在寻常巷陌里,在茶余饭后,传递着生活的智慧与人生的况味。
评分初见《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这个书名,便觉一股浓厚的吴侬软语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杭州龙井茶的清香,听到姑苏评弹的吴侬小调。书名本身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江南水墨画,让人迫不及待想走入其中,一探究竟。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本关于江南寻常百姓生活的书,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没有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而是将笔墨聚焦于那些生活在旧时光里的普通人。他们在戏园子里咿咿呀呀,在茶馆里品味人生百味,在日常的琐碎中唱着属于自己的“门歌”。“门歌”二字更是点睛之笔,或许是指代一家人代代相传的故事,又或许是社区邻里之间口耳相传的趣闻轶事。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的河流,去感受那份属于江南特有的温婉、细腻与人情味。我想象着,作者定是一位深谙江南风土人情的大家,用他/她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易逝的旧时光、那些鲜活的小人物,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寻得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评分《说戏讲茶唱门歌——江南旧事里的小民》,是一本能够让人产生强烈代入感的书。我常常在阅读时,会将自己想象成书中的某个角色,或是那个在茶馆里听书的年轻人,或是那个在弄堂口买菜的妇人。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也是恰到好处,没有刻意的渲染,却能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我能感受到江南梅雨季节的湿润,能闻到老街上飘来的饭菜香,甚至能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的孩童的嬉闹声。书中所提及的“戏”、“茶”、“门歌”,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符号,它们更像是连接人物情感、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元素。我猜测,“说戏”可能不仅仅是对剧目的讲述,更是对人生百态的借喻;“讲茶”则可能暗含着生活的智慧与哲理;而“唱门歌”,更是将这份情感延续,在家庭与社区中传递。这本书,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将我牢牢吸入,让我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烦忧,只想静静地品味这份独特的江南韵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