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說戲講茶唱門歌——江南舊事裏的小民
:32.00元
售價:21.8元,便宜10.2元,摺扣68
作者:談正衡
齣版社:遼寜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3829318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24開
商品重量:0.422kg
聽著門歌,品著釅茶,體味著江南小民那恬靜又不失波瀾的自在生活,你會不禁掛念起《說戲講茶唱門歌》來。
《說戲講茶唱門歌——江南舊事裏的小民》涓涓細流般講述瞭江南小民瑣事,將藝人的特色傳神地展現給讀者,成功地刻畫齣瞭那個時代裏身懷絕技的藝人和熱鬧無比的江南小民的生活,吹喇叭的崔大鬍子、棋魁趙大頭、去蛐蛐聖手趙小鞦、唱門歌的衛六貨等擁有嘆為觀止絕技的藝人都躍然紙上,相信其豐富、翔實的內容一定能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藝的人文形態及內涵,既是傳統經濟和農耕社會的産物,也賦予瞭記憶中江南集鎮特有的風情。小民的,手藝的黃昏,使得這些關於往年民生的文字具有瞭黑白影像的效果——一種內在靈魂的延續。作者談正衡所選擇的舒展的敘述角度,讓人很容易從這些泥軟土香的地域文化中獲得瞭有益的東西。同時,又是那麼善於捕撈過往的生活情趣,緩緩述及自小所生活的有各種手藝人的街道,透過嬉戲玩樂的少小天真,闖入一個個手藝傳承的行當,見證瞭底層小民們那一幕幕頗富社會學和民俗學意義的生存場景。
追憶往事,記錄匠人,用散淡自在的文字和插圖留住逐漸陌生的民間行當,讓後人不僅知道這些鄉土風物的名詞,真切地感知生存的無奈和自由的不可企及……甚至還要從這一篇篇具體的人物故事中,去分擔日益遠逝的那個時代的憂傷和灼痛。
1、賣肉的鬍屠夫
2、李傢染坊的父子染匠
3、教戲的“王連舉”
4、說大鼓書的徐三瞎子
5、劉玉英打蓮槍
6、做瞭“嫦娥奔月”的紅姨
7、蛐蛐聖手趙小鞦
8、棋魁趙大頭
9、推獨輪車的老傅
10、智仁師夫的修行
11、貨郎老五
12、楊開三的“陸盧遺風”
13、白鐵師傅老奎
14、楊皮匠之死
15、“聖姑娘”和小娥
16、吳大郎的修傘店
17、守墓人姚明清
18、崔大鬍子吹喇叭
19、劉壽纔沒給自己留壽材
20、賣炒蠶豆的辮子老爹
21、炸炒米的對對眼老葉
22、小喜子的烤白果
23、唱門歌的衛六貨
24、李梅村的年畫
25、劁豬的報應
26、石八斤子和他的“老瓢”
27、根泰大爺拔火罐
28、“叫哥哥”的蟈蟈
29、翻瓦掃煙囪的侉三
30、老吳的馬桶學問
31、昌保子的腳氣精華
32、餘師母喊魂
33、“王瞎子算命——直說莫怪”
34、“麻聾子補碗——自顧自”
35、“餘德寶,扒灰佬”
36、腳魚閻王雙九
37、當廚人物蘇大廚子
38、羅老二放魚鷹的幸福生活
39、梅一枝做樂器
40、打鐵兩兄弟
41、老宋的剃頭挑子兩頭都熱
42、高佬的糖人是吹齣來的
43、袁桶匠滴水不漏的境界
44、扳攔河罾的老歪
45、姚篾匠的一身功夫
46、鍾國琴修鍾錶的蘭花指
47、穿棕綳子的張小生
48、彈花匠郎小馬的政治覺悟
49、丁毛子的前世今生
50、“雞藥劉”成瞭“膏藥劉”
51、陶四九的水罐爐子
52、“挑水老王”王大仁
53、何先生吃“講茶”
54、做“假領子”的石裁縫
55、磨刀老爹
56、張爺的桂花酒釀
57、下小餛飩的翟大貴
58、駝叔的蜂緣
59、老癟子的燒餅人生
60、趙宗和夢魘“忠字舞”
61、闆二爺的拉梁術
63、“老鎖”未能打開的心鎖
64、項叔的火紅年代
65、牙醫劉心文
66、鄭五八講的釘秤故事
67、喬達子馭龍有術
作者談正衡自小混跡民間,尤感興趣於手工百業。下放過,業過醫,教過書,做過機關乾部,當記者、編輯二十餘年,生性散漫,無黨無派,現供職於江南某報業集團。著有散文集《長河流月》《熱寫冷識集》《靜夜涼風》《梅酒香螺嘬嘬菜》以及中篇小說集《白狐》和詩集《五月之岸》,主編過《鏡湖星月》《親切的迴憶》《中國古代旅遊詩選讀》等十多部文學、紀實、教育、旅遊類書。
初讀《說戲講茶唱門歌——江南舊事裏的小民》,我便被其標題所吸引。“說戲”、“講茶”、“唱門歌”,這幾個詞匯,仿佛濃縮瞭江南舊時生活的一隅,充滿瞭煙火氣和人情味。然而,在深入閱讀後,我發現這本書遠不止於此。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充滿溫度的筆觸,勾勒齣瞭一幅幅生動的江南舊日圖景。他/她筆下的人物,並非臉譜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鮮活個體。我能感受到那位在茶館裏說書人聲情並茂的描繪,能體會到街頭巷尾的鄰裏互助,也能窺見那些普通人傢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悲歡離閤。書中的“舊事”,並非是沉重的曆史包袱,而是化為瞭一段段溫暖的記憶,一種傳承下來的情感。作者並沒有刻意去拔高或美化,而是真實地呈現瞭小民的生存狀態,他們的堅韌、他們的樂觀、他們的樸實。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素未謀麵的江南小民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故事,都在我的心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評分翻開《說戲講茶唱門歌——江南舊事裏的小民》,我本以為會看到大量關於江南曆史變遷、風俗習慣的考據性文字,或是對某些名勝古跡的細緻描繪。然而,它給我的驚喜,卻在於其全然不同的敘事方式。書中的每一篇,都像是一段獨立的小品,卻又彼此呼應,共同構建瞭一個鮮活的江南舊時映像。我尤其喜歡作者描繪人物的筆法,不落俗套,不加修飾,卻能精準地抓住人物的精髓。比如,那位在街頭賣臭豆腐的老伯,汗水浸濕瞭粗布衣衫,臉上卻掛著滿足的笑容;又如,那位在綉花樓裏日復一日縫製香囊的姑娘,眼神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這些人物,仿佛就活生生地站在我麵前,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悲歡離閤,都隨著文字的起伏而深深地觸動著我。書中的“說戲”部分,或許是對當時流行的戲麯的解構與重塑,讓我得以窺見舊時江南的文化生活;而“講茶”與“唱門歌”,則更像是生活哲學的隱喻,在尋常巷陌裏,在茶餘飯後,傳遞著生活的智慧與人生的況味。
評分這本《說戲講茶唱門歌——江南舊事裏的小民》,讀起來與其說是在“讀”一本書,不如說是在“聽”一段故事。作者的文字,自帶一種舒緩的節奏,仿佛一位久經世故的老者,在黃昏時分,坐在自傢門前,一邊品著清茶,一邊娓娓道來。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故作高深的論調,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而然,卻又意蘊深長。我被書中所描繪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吸引,一件件,一樁樁,串聯起來,便是那個時代,那些普通人的生活軌跡。或許是某傢小鋪的開張,又或許是鄰裏之間的一場爭執,甚至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都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彆樣的生命力。我仿佛看到瞭那些穿著青布長衫的男人,挽著發髻的女人,以及在巷子裏奔跑嬉戲的孩子。他們的生活,雖然清貧,卻充滿瞭煙火氣,充滿瞭人情味。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二字,原來,最動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
評分《說戲講茶唱門歌——江南舊事裏的小民》,是一本能夠讓人産生強烈代入感的書。我常常在閱讀時,會將自己想象成書中的某個角色,或是那個在茶館裏聽書的年輕人,或是那個在弄堂口買菜的婦人。作者對於環境的描寫,也是恰到好處,沒有刻意的渲染,卻能營造齣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我能感受到江南梅雨季節的濕潤,能聞到老街上飄來的飯菜香,甚至能聽到遠處隱約傳來的孩童的嬉鬧聲。書中所提及的“戲”、“茶”、“門歌”,都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化符號,它們更像是連接人物情感、推動故事發展的關鍵元素。我猜測,“說戲”可能不僅僅是對劇目的講述,更是對人生百態的藉喻;“講茶”則可能暗含著生活的智慧與哲理;而“唱門歌”,更是將這份情感延續,在傢庭與社區中傳遞。這本書,仿佛是一個巨大的磁場,將我牢牢吸入,讓我沉浸其中,忘記瞭時間,忘記瞭煩憂,隻想靜靜地品味這份獨特的江南韻味。
評分初見《說戲講茶唱門歌——江南舊事裏的小民》這個書名,便覺一股濃厚的吳儂軟語撲麵而來,仿佛能聞到杭州龍井茶的清香,聽到姑蘇評彈的吳儂小調。書名本身就像一幅徐徐展開的江南水墨畫,讓人迫不及待想走入其中,一探究竟。我猜想,這一定是一本關於江南尋常百姓生活的書,沒有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沒有驚心動魄的英雄傳奇,而是將筆墨聚焦於那些生活在舊時光裏的普通人。他們在戲園子裏咿咿呀呀,在茶館裏品味人生百味,在日常的瑣碎中唱著屬於自己的“門歌”。“門歌”二字更是點睛之筆,或許是指代一傢人代代相傳的故事,又或許是社區鄰裏之間口耳相傳的趣聞軼事。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帶領我穿越時空的河流,去感受那份屬於江南特有的溫婉、細膩與人情味。我想象著,作者定是一位深諳江南風土人情的大傢,用他/她細膩的筆觸,將那些易逝的舊時光、那些鮮活的小人物,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中,尋得片刻的寜靜與慰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