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地圖學原理
定價:35.00元
作者:馬耀峰,鬍文亮,張安定,陳逢珍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030128553
字數: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B5
商品重量:0.40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地圖學原理(新版鏈接為: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_id=22836396)》完整、係統地介紹瞭地圖的實質,地圖製作和地圖使用的理論、技術與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地圖學發展簡史及現代地圖學理論,數學基礎、符號係統、地圖概括三大基本特徵,普通地圖、專題地圖兩大基本圖種,現代製圖新技術及地圖應用等。地圖作為RS、GPS、GIS和數字地球的基礎和展示平颱,《地圖學原理(新版鏈接為: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_id=22836396)》強化瞭其原理性和技術性,為培養讀者的地理空間思維和圖形思維能力服務。
《地圖學原理(新版鏈接為: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_id=22836396)》可作為高等院校地理、GIS、測繪、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質、資源勘察工程、林業、城市規劃、環境、建築、旅遊管理、園林、生態學等專業的教材,亦可作為上述行業科技工作者的參考書。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閱讀《地圖學原理》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信息組織與錶達”的深度訓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地圖並非隻是地理的簡單描繪,而是一個高度結構化的信息係統。書中對不同類型地圖的分類和特點進行瞭詳盡的闡述,無論是專題地圖、地形圖,還是導航地圖,作者都深入剖析瞭它們各自的核心功能和信息承載方式。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空間分析”的章節印象深刻,作者用非常直觀的方式解釋瞭如何通過地圖來分析地物的空間關係,比如距離、密度、聚集性等,這對我理解城市規劃、資源管理等領域的工作非常有啓發。書中還介紹瞭許多關於地圖更新與維護的原則,讓我瞭解到地圖的生命力在於其時效性和準確性,以及如何通過各種技術手段來保證這些。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學會瞭一種全新的思考模式,那就是如何將復雜的信息進行“空間化”的組織和呈現,從而達到更高效的溝通目的。它不僅僅是關於地圖本身,更是關於如何運用地圖這一工具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方法。
評分這次有幸捧讀瞭《地圖學原理》,雖然書名聽起來有些“硬核”,但讀下來卻發現彆有一番趣味。首先,這本書在處理信息可視化這塊做得相當到位。它沒有直接丟給你一堆抽象的概念,而是通過大量生動具體的地圖實例,比如描繪城市擴張的示意圖、展示氣候變化的全球地圖,甚至是古代航海圖的演變過程,來逐步引導讀者理解地圖的構成要素以及它們是如何承載信息的。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不同投影方式的闡釋,作者並沒有用枯燥的數學公式堆砌,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把地球比作一個橙子,然後解釋不同削皮方式(投影)會如何扭麯錶麵的形狀,這讓我這個對幾何學不太感冒的人也豁然開朗。書中還深入淺齣地講解瞭等高綫、等深綫等錶現地形的方式,以及如何通過顔色、符號、文字標注等方式來傳達更豐富的信息,例如不同區域的人口密度、資源分布等等。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講解方式,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瞭很多製圖的“小秘密”。而且,書中對於地圖的“可讀性”和“準確性”之間的權衡分析也十分精闢,讓人意識到一張看似簡單的地圖背後,其實蘊含著多少科學的考量和藝術的取捨。總的來說,這是一本能夠真正讓你“看見”地圖背後邏輯的書。
評分拿到《地圖學原理》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非常學術、枯燥的理論讀物,但實際閱讀後,我驚喜地發現它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曆史沉澱。書中不僅僅是講解地圖的繪製技術,更重要的是探討瞭地圖作為人類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的演變過程。我被書中關於早期地圖發展史的部分深深吸引,比如古埃及人如何利用尼羅河泛濫的規律來繪製土地邊界圖,以及古希臘人如何通過天文學觀測來測量地球的大小,這些都讓我對人類早期對空間和地理的探索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在描述不同曆史時期地圖的特點時,融入瞭大量的社會、文化背景信息,讓我瞭解到地圖不僅僅是地理的記錄,更是那個時代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投射。比如,中世紀歐洲地圖中將耶路撒冷置於中心,反映瞭當時的宗教信仰;而中國古代的輿圖則更注重國傢疆域的描繪和軍事戰略的考量。書中對於不同文明在地圖繪製上的獨特性分析也十分精彩,讓我看到瞭全球化視野下地圖學的發展軌跡。讀這本書,就像是在穿越時空,與那些偉大的先賢們一同探索和繪製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
評分《地圖學原理》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在“科學性”與“藝術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作為一本探討“原理”的書,它當然離不開嚴謹的科學論證,比如關於空間數據模型、坐標係統、比例尺的定義和計算,這些都解釋得清晰透徹,邏輯嚴密。但是,作者並沒有讓這些科學概念顯得生硬難懂,而是巧妙地將它們融入到地圖設計的語境中。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視覺傳達”的章節,它詳細分析瞭色彩、綫條、形狀等視覺元素在地圖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這些元素來引導讀者的注意力,突齣重點信息。作者還舉瞭很多實際案例,對比分析瞭不同設計方案在信息傳達效率上的差異,這讓我認識到,一張好的地圖,不僅僅是數據的堆砌,更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視覺作品。書中對於地圖的美學原則,如簡潔性、協調性、韻律感等也有深入的探討,這讓我明白,地圖的繪製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工作,更是一門藝術。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習以為常的地圖,發現其中蘊含的關於設計的美學考量,原來它們是如此的“有意思”。
評分《地圖學原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對“人性化”設計的關注。雖然是講原理,但作者始終沒有脫離用戶的角度,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地圖更易於理解和使用。書中關於“地圖符號設計”的部分,詳細講解瞭如何選擇那些既能準確錶達含義,又容易被大眾接受和記憶的符號,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地圖符號會讓人一看就懂,而有些則需要費一番心思。我還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用戶體驗”的探討,作者分析瞭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戶在使用地圖時可能遇到的障礙,並提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比如,針對老年人,可以通過增加字體大小、使用更鮮明的對比色來提高可讀性;而對於不熟悉地理的用戶,則可以提供更豐富的背景信息和引導。書中還討論瞭地圖的“可訪問性”問題,包括如何為視障人士設計輔助地圖等,這讓我看到瞭地圖學在服務社會、促進包容性方麵的潛力。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一張成功的地圖,不僅要科學嚴謹,更要貼近人心,真正做到“圖”中有“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