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地图学原理
定价:35.00元
作者:马耀峰,胡文亮,张安定,陈逢珍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03012855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B5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地图学原理(新版链接为: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_id=22836396)》完整、系统地介绍了地图的实质,地图制作和地图使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地图学发展简史及现代地图学理论,数学基础、符号系统、地图概括三大基本特征,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两大基本图种,现代制图新技术及地图应用等。地图作为RS、GPS、GIS和数字地球的基础和展示平台,《地图学原理(新版链接为: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_id=22836396)》强化了其原理性和技术性,为培养读者的地理空间思维和图形思维能力服务。
《地图学原理(新版链接为:product../product.aspxproduct_id=22836396)》可作为高等院校地理、GIS、测绘、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质、资源勘察工程、林业、城市规划、环境、建筑、旅游管理、园林、生态学等专业的教材,亦可作为上述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次有幸捧读了《地图学原理》,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硬核”,但读下来却发现别有一番趣味。首先,这本书在处理信息可视化这块做得相当到位。它没有直接丢给你一堆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地图实例,比如描绘城市扩张的示意图、展示气候变化的全球地图,甚至是古代航海图的演变过程,来逐步引导读者理解地图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是如何承载信息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投影方式的阐释,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数学公式堆砌,而是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把地球比作一个橙子,然后解释不同削皮方式(投影)会如何扭曲表面的形状,这让我这个对几何学不太感冒的人也豁然开朗。书中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等高线、等深线等表现地形的方式,以及如何通过颜色、符号、文字标注等方式来传达更丰富的信息,例如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资源分布等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很多制图的“小秘密”。而且,书中对于地图的“可读性”和“准确性”之间的权衡分析也十分精辟,让人意识到一张看似简单的地图背后,其实蕴含着多少科学的考量和艺术的取舍。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能够真正让你“看见”地图背后逻辑的书。
评分拿到《地图学原理》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非常学术、枯燥的理论读物,但实际阅读后,我惊喜地发现它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沉淀。书中不仅仅是讲解地图的绘制技术,更重要的是探讨了地图作为人类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的演变过程。我被书中关于早期地图发展史的部分深深吸引,比如古埃及人如何利用尼罗河泛滥的规律来绘制土地边界图,以及古希腊人如何通过天文学观测来测量地球的大小,这些都让我对人类早期对空间和地理的探索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描述不同历史时期地图的特点时,融入了大量的社会、文化背景信息,让我了解到地图不仅仅是地理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投射。比如,中世纪欧洲地图中将耶路撒冷置于中心,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而中国古代的舆图则更注重国家疆域的描绘和军事战略的考量。书中对于不同文明在地图绘制上的独特性分析也十分精彩,让我看到了全球化视野下地图学的发展轨迹。读这本书,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先贤们一同探索和绘制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评分阅读《地图学原理》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信息组织与表达”的深度训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地图并非只是地理的简单描绘,而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信息系统。书中对不同类型地图的分类和特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无论是专题地图、地形图,还是导航地图,作者都深入剖析了它们各自的核心功能和信息承载方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空间分析”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如何通过地图来分析地物的空间关系,比如距离、密度、聚集性等,这对我理解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工作非常有启发。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关于地图更新与维护的原则,让我了解到地图的生命力在于其时效性和准确性,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保证这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模式,那就是如何将复杂的信息进行“空间化”的组织和呈现,从而达到更高效的沟通目的。它不仅仅是关于地图本身,更是关于如何运用地图这一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
评分《地图学原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在“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作为一本探讨“原理”的书,它当然离不开严谨的科学论证,比如关于空间数据模型、坐标系统、比例尺的定义和计算,这些都解释得清晰透彻,逻辑严密。但是,作者并没有让这些科学概念显得生硬难懂,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地图设计的语境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视觉传达”的章节,它详细分析了色彩、线条、形状等视觉元素在地图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元素来引导读者的注意力,突出重点信息。作者还举了很多实际案例,对比分析了不同设计方案在信息传达效率上的差异,这让我认识到,一张好的地图,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视觉作品。书中对于地图的美学原则,如简洁性、协调性、韵律感等也有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明白,地图的绘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门艺术。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地图,发现其中蕴含的关于设计的美学考量,原来它们是如此的“有意思”。
评分《地图学原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人性化”设计的关注。虽然是讲原理,但作者始终没有脱离用户的角度,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地图更易于理解和使用。书中关于“地图符号设计”的部分,详细讲解了如何选择那些既能准确表达含义,又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记忆的符号,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地图符号会让人一看就懂,而有些则需要费一番心思。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用户体验”的探讨,作者分析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在使用地图时可能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针对老年人,可以通过增加字体大小、使用更鲜明的对比色来提高可读性;而对于不熟悉地理的用户,则可以提供更丰富的背景信息和引导。书中还讨论了地图的“可访问性”问题,包括如何为视障人士设计辅助地图等,这让我看到了地图学在服务社会、促进包容性方面的潜力。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张成功的地图,不仅要科学严谨,更要贴近人心,真正做到“图”中有“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