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科学与人文:双赢与融合
:38.00元
售价:25.8元,便宜12.2元,折扣67
作者:曹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3023087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99kg
科学与人文能否融合、如何融合是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常议常新的话题;“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结合”是清华大学长期以来坚持和追求的教育理念及育人目标。“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第六辑《科学与人文:双赢与融合》是第四辑《艺术、科学与文化创新》的拓展和延伸。演讲多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人文社科领域的名师大家,他们从多元的角度,以丰富的例证和亲身的体验生动说明和诠释了科学与人文对话、理工与人文交融的可能和意义。
总序 胡显章
坚持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代序) 李树勤
讲 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从黄昆的科学成就谈治学创新之道 朱邦芬
第二讲 走向不惑: 我的求学之路 薛其坤
第三讲 促进人文、艺术、科学教育的融合,追求真、善、美的统一顾秉林
第四讲 物理科学的乐趣与面向社会需求 李家明
第五讲 物理学的诱惑 杨振宁
第六讲 生命与梦想 吴庆余
第七讲 工程科技勤求索赏月吟诗乐趣多 王玉明
第八讲 从环境保护科学来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钱易
第九讲 科学与人文: 何处喜相逢?——一种跨学科的应用视角 杨永林
第十讲 读爱因斯坦给后世的信 李学勤
第十一讲 数学的人文内涵与技术外延 白峰杉
第十二讲 科学与人文融合为人与为学并进——谈清华精神胡 显章
后记
曹莉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剑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富布赖特访问学者。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主要社会: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及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国际英文教授协会(IAUPE)2010—2013年联等。
这本书给我的触动,更多是源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积极、乐观的未来观。在充斥着各种“技术威胁论”和“人文衰退论”的当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富有建设性的视角——即科学的进步不必然以牺牲人文价值为代价,反之,深刻的人文思考才是驱动真正有益的科学创新的内在动力。作者通过剖析历史上几次重大的科学革命背后的思想背景,清晰地论证了这一点。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复杂性理论”与“叙事结构”的比较分析,它让我意识到,无论是试图描述宇宙的演化,还是描摹个体的人生轨迹,我们都在不自觉地运用相似的逻辑框架来构建意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冷静与克制,但字里行间又流淌着对人类理性和情感的无限热忱,读完后让人充满力量,感觉自己的认知维度被拓宽了一个层面。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心中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它就像一剂强心针,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知识体系的认知偏差。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世界,必须在科学的量化分析和人文学科的定性描述之间做出取舍,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二元对立思维。作者的叙事方式极为高明,他没有强行将两者捏合在一起,而是巧妙地展示了它们内在的共通之处——即对真理和意义的共同追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古典哲学思想时,如何将其与最新的神经科学发现相结合,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原本沉重的理论变得轻盈而富有生命力。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合上书本,沉思良久,思考着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这种融合的精神付诸实践。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鼓励我们打破学科壁垒,以更具包容性和创造性的眼光去面对复杂的世界。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妙,每一章的过渡都如同乐章的转折,流畅自然,绝不生硬。我过去接触过一些试图探讨科学与人文交叉点的书籍,但大多显得牵强附会,要么科学部分流于科普,要么人文部分过于空泛。然而,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对两个领域都有着深厚的根基,他能够准确把握住各自的精髓,然后找到那个微妙的“连接点”。比如,书中对“模式识别”的探讨,从艺术史上的黄金分割比例,延伸到量子物理学中对对称性的追求,这种从宏观审美到微观规律的拓展,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和洞察力。阅读体验非常愉悦,文字的密度适中,既有深度的思辨,又不乏生动的比喻,使得即便是涉及到相对复杂的概念,也能被普通读者所理解和吸收。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对话,邀请读者加入,共同探索人类智慧的边界。
评分这本名为《科学与人文:双赢与融合》的书籍,在我读完之后,给我的感受是既有启发性,又不乏深刻的洞察力。初读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事实却截然相反。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看似分属两极的科学与人文领域编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和谐。它探讨了数学的优雅与哲学的思辨如何相互映照,物理学的严谨与文学的想象如何互相滋养。书中的论证逻辑清晰,案例丰富,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思想的交汇点,既能感受到科学探索的严密性,又能体会到人文关怀的温度。尤其是关于技术伦理的章节,作者并未停留在表面的争论,而是深入挖掘了技术发展背后的人类价值观冲突与统一,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质疑,去建立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世界观。对于那些渴望在碎片化信息时代找到思想锚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明灯。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籍,更像是一件可以反复摩挲的思维工具。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非一套“既定的知识体系”。不同于市面上许多流行的跨界读物,这本书没有追求哗众取宠的标题或过于简化的结论。相反,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跟随作者的思维链条,去体验那种从一个看似无关的领域跳跃到另一个领域的“顿悟”瞬间。我发现,当我尝试用书中提到的那种融合的视角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新闻、艺术展览甚至人际交往时,都能捕捉到更深层次的联系和意义。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它最宝贵之处。这本书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让那些习惯于在象牙塔的两端行走的思考者,找到了一个共同的、可以相互理解的平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