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金融安全的多向度解析
定价:59.00元
售价:40.1元,便宜18.9元,折扣67
作者:何德旭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1-01
ISBN:97875097376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68kg
《中国金融安全的多向度解析》由何德旭、张军洲、张雪兰等所著,以理论脉络和知识发展方式为依凭,从两个向度展开对中国金融稳定及安全问题的思考:在国际向度上,我们以经济学人的视角,探析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及演进历程,基于对历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反思,描摹西方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在金融监管体系、货币政策、职能重构等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挖掘其蕴涵的改革理念与研究思潮;在国内向度上,我们根植中国现实,在构建及测度中国金融稳定与安全指数的基础上,从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货币政策选择、金融安全网设计、金融市场结构、职能及行为诸方面,探讨如何在由西方所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秩序中捍卫中国的绎济余融稳定与安全。
上 篇 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安全思考
1 金融危机:全球视角的回顾与反思
1.1 金融危机的演进和冲击:一般理论分析
1.2 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基于制度层面
1.3 日本金融危机:演进与启示
1.4 东亚金融危机:回顾与反思
1.5 美国金融危机与“大萧条”:比较与启示
2 经济周期与金融危机:金融加速器视角的解释
2.1 金融加速器理论的萌芽与发展脉络
2.2 金融加速器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2.3 金融系统顺周期研究:金融加速器理论的发展方向
3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
3.1 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理论及历史考察
3.2 金融创新与次贷危机:案例剖析
3.3 金融危机之后的金融创新:评价与路径
3.4 保障金融创新中的金融安全:相关措施
4 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稳定:资产价格波动视角的分析
4.1 相关文献回顾及述评
4.2 样本说明、模型设定与实证方法
4.3 实证模型检验与分析
4.4 小结
5 金融危机、金融重建与金融安全
5.1 金融重建的内在逻辑
5.2 在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
5.3 构建金融安全的长效机制
5.4 加强监管以提高金融业的稳健性
中 篇 银行体系稳定与金融安全
6 宏观经济波动与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
6.1 银行体系稳定:界定与衡量
6.2 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的基本判断(1978~2009年)
6.3 影响银行体系稳定的宏观经济要素:文献回顾与变量选择
6.4 研究分析与政策启示
7 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
7.1 文献综述
7.2 模型建构与实证检验
7.3 小结
8 制度环境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8.1 制度环境与银行绩效:一个文献综述
8.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8.3 实证结果
8.4 小结
9 宏观经济要素、银行特征与不良贷款
9.1 文献评述
9.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9.3 模型估计与检验
9.4 小结
10 利益相关者治理与银行业的社会责任
10.1 利益相关者参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必要性
10.2 利益相关者治理:内涵及结构
10.3 利益相关者治理与善尽社会责任:一个委托—代理框架下的考察
10.4 实施利益相关者治理促使我国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方案及制度安排
下 篇 金融安全的行为特征与网式保障
11 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与投资者利益
11.1 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的存在机理
11.2 证券分析师利益冲突对投资者利益的影响:
1995~2007年相关实证研究结论的分析
11.3 为什么分析师利益冲突对投资者利益不一定构成影响
11.4 小结
12 配股融资、市场反应与投资者收益
12.1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12.2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12.3 模型设定
12.4 配股融资影响市场的幅度:实证检验与分析
12.5 配股融资影响市场的途径:多元模型检验结果与分析
12.6 小结
13 治理金融腐败与保障金融安全
13.1 金融腐败:含义、表现及经济危害
12.2 金融腐败的肇因:兼析我国金融腐败的影响因素
13.3 治理金融腐败的长效机制设计
14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与金融安全:以韩国为例
14.1 文献综述
14.2 国际存款保险体系概览
14.3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概况
14.4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
14.5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总结及评价
14.6 韩国存款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14.7 小结
15 金融安全网: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分析
15.1 构建金融安全信息网的紧迫性
15.2 信息空间分析框架与金融安全网的适用性
15.3 金融安全网信息空间的结构层次及其特征
15.4 小结
参考文献
我一直对中国的国际金融地位和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分析,可以说是相当到位。作者没有回避中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面临的挑战,比如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阻力,以及如何在新一轮的全球金融规则制定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他对“双循环”战略下,中国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发展,同时又如何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韧性,提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地缘政治因素对金融安全影响的剖析,他清晰地展示了国际贸易摩擦、区域冲突等如何通过金融渠道传导,对一国经济造成冲击。书中对“金融主权”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理解了国家在维护自身金融利益方面所面临的复杂考量。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非常扎实地从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广度切入,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分析的框架。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梳理中国金融发展脉络时,那种既尊重事实又充满洞察的笔触。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政策和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关键节点背后的逻辑和影响,比如改革开放初期金融体系的构建,加入WTO后对金融开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以及近年来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努力。这种分析方法让我意识到,金融安全并非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稳定、国际关系等紧密相连的复杂系统。读这本书,就像在看一幅宏大的中国金融图景徐徐展开,每一笔都蕴含着深意。作者对“安全”的定义也十分丰富,不仅仅局限于货币稳定,还包括了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外汇储备的充足以及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新风险与新机遇。这种全面而深刻的视角,让我对中国金融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作者在对中国金融安全进行“多向度解析”的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他没有提供简单的“药方”,而是鼓励读者去理解金融安全的复杂性,去探索多层次、多维度的解决方案。书中对历史的回顾、对现实的审视、对未来的展望,都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述中那种沉稳而自信的风格,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宏大而又精妙的故事。他提出的关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平衡”、“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等话题,都触及到了当下中国金融发展的核心痛点和关键议题。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国金融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同时也更加认识到,保持金融安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关注。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某个章节,我突然停了下来,反复琢磨了作者关于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安全影响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写得非常有前瞻性,同时也非常接地气。作者没有一味地歌颂科技的力量,而是辩证地分析了金融科技在提升效率、普惠金融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的数据安全、隐私泄露、技术垄断以及新型洗钱等风险。他提出的“数字鸿沟”和“算法偏见”等概念,更是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科技进步并非没有代价,如何在发展中守住安全底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书中对监管科技(RegTech)和超级应用(Super App)的讨论,也让我耳目一新,了解了最新的监管趋势和商业模式。作者在这一部分的处理方式,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他对未来金融格局的预测,以及对相关政策建议的提出,都显得非常有逻辑性和可行性。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作者并没有将金融安全仅仅局限于宏观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微观的企业和个体层面。他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个人投资风险防范的章节,虽然篇幅不长,但信息量巨大,而且非常实用。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案例,讲解了如何识别和规避常见的金融陷阱,比如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他对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来降低风险的论述,都非常深刻。这让我意识到,金融安全不仅仅是国家和行业的责任,也是每个社会成员需要主动承担的义务。读到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份“金融安全指南”,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财产。作者的这种“由大及小,由宏观到微观”的分析路径,让金融安全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